送宫花:为林黛玉正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周瑞家的送宫花的反应 送宫花:为林黛玉正名

送宫花:为林黛玉正名

2024-07-15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薛姨妈的顺序,其实大有讲究。为什么先送给贾家小姐呢?因为话是当着王夫人说的。薛家人和林黛玉,都属于贾府客人。礼物先送主人,方是为客之道。而如果当时贾母也在场,恐怕就得让林黛玉先挑,因为她是贾母的心头肉,“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了。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凤姐都应排在末尾。在满清习俗中,小姐特别尊贵,比媳妇地位高(参见邓云乡《红楼风俗谭》)。请看看《红楼梦》的描述,当姑娘们大快朵颐时,凤姐是不是站着伺候?薛姨妈情商高啊!凤姐最后得宫花,数量上却多两枝,起到了弥补作用。再者凤姐是亲侄女,自家人总是好说话。不愧为皇商之妇,薛姨妈考虑事情,于情于理,面面俱到。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将降大任于周瑞家的,她偏让黛玉充当垫底的,才引起了“送宫花”的公案。这周瑞家的,是何许人也?小姐先于媳妇,差不多是铁律,她怎敢违反呢?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管出门的事,要迎来送往,最讲究礼数。在主业上,作为老奴,竟然犯“二”,岂不怪哉!

周瑞家的,改变送花顺序,到底是什么原因?

曹公作文,擅用“狡猾之笔”,经常把人带沟里。

一些小伙伴辩护说,最后才给黛玉送花,周瑞家的出于无心,她为了“顺路”省脚力。没错,彼时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位小姐,住在王夫人房后三间小抱厦内,而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居所很近。从薛姨妈的梨香院中出来后,“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到达送宫花的第一站小抱厦。根据第三回的叙述,林黛玉初次进贾府,去王夫人住处拜见。事毕王夫人领着她,在回贾母房的途中,经过了凤姐的屋子。而黛玉和宝玉两人,后来都跟着贾母住。可见,周瑞家的送花,第二站送凤姐,终点站送黛玉,的确是“顺路”的。

曹公大书“顺路”两字,千万别上他的当啊!因为周瑞家的,还需走“回头路”——回到梨香院中,向薛姨妈复命。之前这位周陪房,为啥找到梨香院?为了“回王夫人话”。王夫人让她接待刘姥姥,任务完成后还应当汇报。无独有偶,第六十七回,也写了送礼。薛蟠行商带回礼物,宝钗送给贾府众人。原文这样写道:

却说莺儿带着老婆子们送东西回来,回复了宝钗,将众人道谢的话并赏赐的银钱都回完了,那老婆子便出去了。

却说莺儿带着老婆子们送东西回来,回复了宝钗,将众人道谢的话并赏赐的银钱都回完了,那老婆子便出去了。

办完了差事,要回来复命,是大家规矩。既然得走“回头路”,对周瑞家的来说,先送黛玉或凤姐,总路程是一样的,何以顺路省脚力?

脂砚斋早就提醒了,“作者又欲瞒过众人”。曹公用一个“顺路”,把多少人绕晕了,为周瑞家的开脱。曹公好“瞒人”,将假话明写,把真话暗说。关键的“这才”两个字,你是否注意到了呢?周瑞家的给凤姐送了宫花后,文中接着写道:

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

周瑞家的这才往贾母这边来。

若周陪房行得正,此处应当用“便”字,然而用的是“这才”。细品其中的滋味,暗含责备的意思,这才是作者态度。

“顺路”是假,怠慢是真,让黛玉最后得宫花,周瑞家的是存心的。比较她前后的言行,可窥见其心理活动。

在送花第一站,迎、探、惜三小姐,分作两次奉上。曹公用语,值得玩味。迎春和探春,正在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惜春在和尼姑智能儿玩,周瑞家的也是“说明原故”。“缘故”“原故”,意义相同,一个举动,重复描写。请揣摩一下吧。花送多人,最先挑者,得知情形,岂不高兴?所以周瑞家的,讲明送给几人,一个都不能少,显出自己殷勤。到凤姐处,男、女主人,正在房中忙呢。周瑞家的,找到平儿,“说送花儿一事”。当周瑞家的要走时,平儿命她“回去道谢”,对应上文讲的“复命”。正往贾母那里走着,周瑞家的遇见女儿,对她解释光荣使命,“送这几枝花儿与姑娘奶奶们”。至此,周瑞家的所说的差事,皆为给姑娘奶奶送花。

但是,及至黛玉那一站,周瑞家的话风突然一转,热剌剌地就闯进来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来与姑娘戴了。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来与姑娘戴了。

听到这话,第一感觉,是她跑来给黛玉一人送花的。

周瑞家的,你怎么不“说明缘故”,也不提奶奶了?

因为,周瑞家的,心虚!

这时候,匣子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了。那支匣子,原本装十二枝宫花,现在只剩下了两枝,周瑞家的拿在手中,你说她心慌不心慌?怎么办?糊弄呗!于是,有了上面那句误导人的话。第七十一回,对周瑞家的,曹公下针砭,说她“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周瑞家的送花的表现,可真对得起这句评语!点背不能怨社会,是匣子出卖了她。如果用小包装,两枝花装一起,那么周瑞家的,就蒙混过关了。但曹公偏给她一个大道具,这是要让人出丑的用心啊!

周瑞家的接下来,将“点背”进行到底。

其时,黛玉和宝玉,解九连环玩。这一种益智游戏,最考验心力、眼神,黛玉正“犀利”着呢。听见送花,宝玉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

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

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

这句描写,极为重要。脂砚斋留下了批语:“此处方一细写花形。”对匣子里的宫花,给了一个大特写——空落落的大房间,只缩着两枝宫花,室友们哪儿去了?而且周瑞家的,刚刚说了那话。此情此景,换成是你,能不生疑?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这的确是个问题。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周瑞家的,哄小孩呢?别人都有了,剩下的是我的了,敢情还是种荣幸?周瑞家的这句话,你说气人不气人?黛玉问的是“姑娘们”,她答的是“各位”。用这种含混说法,还是因为她心虚,不敢提凤姐,不正面回答问题,避重就轻、文过饰非,继续欺瞒林黛玉。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好一个林妹妹,当面拆穿谎言。但说得不够痛快,应该再加上一句:“你少糊弄我!”

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她还有什么说的?她敢“说明缘故”吗?讲出给凤姐送花,相当于自己打嘴。

“心性乖滑”的周瑞家的,被林黛玉敲打了一下。然而在平时,黛玉不会和她计较。不过两枝假花,黛玉会稀罕吗?皇上的鹡鸰串、北静王的雨具,黛玉都不想要。黛玉怜惜的,是真花,是落红,是生命,而不是假的装饰品。如果换一个场景,即使黛玉察觉了,也可能不会挑明,自己冷笑一两声,命丫鬟收下作罢。

让周瑞家的出丑,乃是曹公的安排,他让一个人旁观,从而将矛盾激化。

这个人就是宝玉。

有宝玉在,林妹妹啊,各种小状况,是层出不穷。情窦初开,尚未表白,少男少女,敏感着呢。听说宝姐姐家的花来了,你看宝玉激动的那样儿。又是问,又是拿,你又不戴花儿,这么积极干嘛!爱屋及乌,你爱人及花吗?之前写迎、探、惜等,面对送来的宫花,都表现得淡淡的,命下人接过收了。而宝玉是亲手接,还宝贝似的捧着。这么隆重,迎接来的,却是剩花。匣子就举在黛玉眼前,周瑞家的明显在糊弄。心上人家的仆人,当着心上人的面,竟这样欺侮自己。在这种情景下,如果再不回击,而是逆来顺受,就真被打脸了!

林黛玉自尊自爱,做事情有理有据。曹公写了两次,“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黛玉再看了一看”。一而再地,她看什么?她看匣子里的宫花,看不对头的地方,看周瑞家的作假。“心性乖滑”PK“心较比干多一窍”,前者注定露馅儿出丑。

被林黛玉当面教训,周瑞家的真是活该。如果她老老实实地,按薛姨妈嘱咐的送,并向林黛玉说清楚,那么即使不最先挑,林黛玉也会理解的。而周瑞家的却耍花枪,不仅擅改了送花顺序,使林黛玉只得到剩花,还向林黛玉虚晃一招,讲那些滑头恼人的话。越是真性情的人,越受不了被欺哄。更何况宝哥哥在场,林妹妹是见招拆招,周瑞家的败下阵来。

为林黛玉点赞!

这“送宫花”,是真好看。曹公好像举着指挥棒,让两个有“心”的人较量。周瑞家的愈是“乖滑”,愈衬托得黛玉聪敏。一曲一直,一隐一显,正是在冲突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地呈现。

曹公游龙走凤,写得细腻、连贯。而八七版电视剧,却把这段拍“坏”了。

我们来重刷八七版。

周瑞家的进来说送花,匣子始终在她的手上。宝玉从匣中取出两枝,将一枝花递给了黛玉。黛玉手里拿着花,眼睛一直盯着看,忽然神一般地问,是送她一人的,还是别人都有,引发PK的对手戏。临了,黛玉气愤地把花扔回匣子里。

先说一处硬伤。掷花入匣,如此无礼的举动,别说林黛玉了,即便是凤辣子,也不可能做出。只有泼妇夏金桂,才会这么没教养。而“软”一点的伤,相信你已发现。对,那支匣子,被忽略了。黛玉看的,只是宫花。再想想她的发问,就觉得有点奇怪——又没人来打小报告,对前面送花的情况,黛玉怎么都猜到了?难道她有特异功能?如若不然,那黛玉便是无理取闹了,可惜女神被拍成女神经。

曹公的精心设计,大道具和小笔触,都被忽视、破坏了。而有些朋友,谈论“送宫花”,所依据的,正是八七版,令人遗憾啊!

中国古典小说,多用白描手法,少作心理描绘,“送宫花”即一例。人物的言谈举止,曹公以细线勾勒,虽然于心理活动,并未着点滴笔墨,但是外在的表现,皆有内心的依据。“送宫花”的文字,是活蹦乱跳的。一股心理潜流,贯穿事件始终。有了深层滋养,才能绘声绘色。关于林、周二人,到底孰是孰非,听其言、观其行,更要感知其“心”,方可准确把握。

读“送宫花”一节,冤枉林黛玉事小,放过周陪房事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周瑞家的,敢于欺瞒林黛玉,是有她的打算的。而这些打算,关系大人物,牵连大事件。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事盘根错节、相互关联。周瑞家的有意怠慢,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对于她身后的势力,及由她牵动的伏线,就有可能失于体察,以致错过核心内涵。欺瞒林黛玉,周瑞家的用意为何?这个大题目,笔者将另撰文论述。结合“送宫花”一文看,相信能获更深理解。

开头说了,这篇文章,除了进行文本分析,还想解决实际问题。“送宫花”一段,该怎样拍摄?

就按原著来。

匣子一定要交到宝玉手中。周瑞家的说一句话,黛玉就看一眼匣子。说两句,看两眼,对匣子里的花,要给两个特写,拍出黛玉所见。事实胜于雄辩,画面配合语言,周瑞家的耍滑,就会一目了然。黛玉的心情、感受,观众也能体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一部分情节上,影视表现力更强,能将情景还原,拨开“假语”迷雾,显露“真事”面貌。假若八七版严格按照原文拍摄,或许“送宫花”的公案早有了眉目。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不当改变人物举动,制造了更多的困惑。

就林黛玉而言,此类不当改动,至少还有一处。第二十二回,贾母请戏给宝钗过生日,湘云说黛玉长得像戏子,引得众人都细看笑起来。黛玉不高兴,惹恼了湘云。原文是这样写的:

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可见,黛玉只是面有愠色。而八七版的动作大,竟让黛玉起身走了。庆生宴会,女眷围坐。黛玉愤然离席,轻佻、粗鲁至此,非把贵妇、小姐雷倒,让下人们把牙笑掉。黛玉身为大家闺秀,不可能是这种做派。与前文讲的“掷花入匣”一样,此处又令黛玉“穿越”到现代。罔顾时代背景,让人物“现代化”,不但不符合真实的情况,还使形象塑造出现偏差。

八七版已成经典,笔者也非常喜欢。因爱之深,故责之切。辨析得失,总结经验。拍摄《红楼梦》,要尊重原著。由于时长等限制,可以适当地简省,但不要轻易更改。《红楼梦》的人物和情节,不少至今仍存在争议。按照原著来拍摄,既防止“节外生枝”,也可能“拨云见日”。影视艺术的直观性强,像所说的“送宫花”那样,通过声、影的同时展现,破解文字疑案,取得意外收获,并非仅是愿望。

小戏骨的《红楼梦》,关注度尚未减退。胡玫导演的电影,又在紧密地筹备。《红楼梦》,是华人的艺术梦,将会不断被演绎。围绕“送宫花”,本文从文本,说到影视剧,在两个层面上,为林黛玉正名,希望抛砖引玉,更多的红迷们,参加到讨论中,也贡献出智慧。

让我们一起期待——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