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茶馆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流行了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呈贡哪里有荤茶卖 老舍笔下的茶馆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流行了呢?

老舍笔下的茶馆为什么不像过去那样流行了呢?

2024-05-24 0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老舍《茶馆》剧本共有三幕,第一幕时代设定为1898年初秋,即清廷刚镇压戊戌变法的时候;第二幕放在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在《茶馆》第一幕,不是茶馆的衰落期,而是处在顶峰最后的狂欢时期。

另外,清代北京的茶馆,按所处位置、内部装修档次、接待客人所处阶层,能分成好即类、大致有大茶馆、清茶馆、二荤铺、红炉与窝窝馆等几大类,以及清真茶馆(针对回民)、奶茶馆(针对满蒙两族)、熬鹰馆子(针对玩鹰的旗人)等若干小类型等等。

虽然叫“茶馆”,但经营项目不光是茶,甚至卖茶水是次要的。大茶馆还为旗人和相关人士提供如下服务:

1、平价食堂,可以加工各种中低档的炒菜饭食、满汉饽饽点心,比如《茶馆》里提到的烂肉面,就是一种便宜的速食面条,还可以“炒来菜”,即客人自带生鲜食材,进门交给伙计,吩咐做好;

2、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

3、娱乐消遣场所,比如旗票友人唱子弟书、八角鼓的票房,和听评书的场所;

4、信息散播中心

5、劳动力市场,过去的各种游商散贩和手艺人都把茶馆当成等活儿的场所,俗话叫“口子”,即过去北京老话里的“街口”里这个“口”,还有没学过手艺,纯粹靠卖力气做粗笨活儿的壮劳力,叫“力本儿”、“打八岔”,他们也在茶馆里等活儿,叫“攒(人)市”。

老舍的《茶馆》,则是以针对北城旗人茶客的大茶馆为原型。“大茶馆”的满文是Dasan i cai puseli。清朝入关定都北京之后,在顺治年将按八旗方位把北京的北城都安排给满蒙汉八旗兵居住,原来的汉人统统强制迁居到南城。清廷规定旗人不得随便出城留宿或离城十里,实际上把北城变成旗营。明代的北京城里已经有茶馆、茶坊,旗人为了给旗人提供消磨时光的场所,清朝在顺治年间把原来明朝的茶馆以官批的形式交给旗人或旗下包衣、内务府买卖人经营。这种由官方批准的、主要针对旗人的茶馆就是大茶馆,Dasan i cai puseli翻译成汉语是“(政府官办)的茶馆”。

大致在乾隆朝,大茶馆不再有官批程序,开办更方便了。

大茶馆与二荤铺有若干种区别:大茶馆是“不体面不得入内”,客人必须穿长衫大褂或旗袍马褂,短打扮出臭汗的壮劳力和手艺人基本不让进;二荤铺则相反,打八岔和手艺师傅就以二荤铺和清茶馆作为自己平时等活儿的据点。其他还有大茶馆用搬壶(一种带加热功能的铜制沏水茶壶),大茶馆的伙计会表演“雪中送炭”等的沏茶耍花活儿的技巧等等。

过去各行必须有祖师爷和本家生意的保位神,茶馆行业也如此,这里面也有很大区别:无论大茶馆还是二荤铺,只要里面砌炉子做饭炒菜烙饽饽的,都认灶王爷做祖师爷;清茶馆只买茶和当旅馆,是认唐朝人茶圣陆羽做祖师爷。茶馆请来说书先生,就算书茶馆,先生开讲评书前,把文昌帝君(道教中主管文运功名的神仙张垩子)、周庄王两位大仙和祖师爷柳敬亭的画像都毕恭毕敬地摆进来,上香颂祝叩拜,再象送灶王爷那样焚掉,郑重其事地完成赞礼告誓流程,就算是书茶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在次年年初宣布退位。随着北京北城旗人社区的解体和旗人消费能力的减弱,大茶馆在民国初年首先衰亡,成了历史。但是二荤铺和清茶馆还繁荣了一段时间,而书茶馆、落子馆(女演员唱莲花落、时调)和相声茶社在1920~1930年,在北京和天津两地一直繁荣。

在老舍先生《茶馆》的第二幕,掌柜王利发会改良,实际就是把原先的大茶馆改成了清茶馆。

尽管如此,小打小闹的改良,也无法改编北京茶馆文化体系的整体没落。基本上到1949年解放前夕,绝大多数茶馆已在北京消失,剩下的以书茶馆和相声曲艺茶社居多,维持到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社会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入,于五十年代末终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