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方志典藏》序、提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江县志电子版 《苏州地方志典藏》序、提要

《苏州地方志典藏》序、提要

2024-07-09 1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近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将8部有代表性的苏州旧志电子版汇集刻录成光盘,以供文史工作者收藏、查阅使用,在光盘首页编写了序言和这8部志书的内容提要,在此刊发,以飨读者。

 

 

 

《苏州地方志典藏》序 

 

苏州是中国地方志发源地之一、修志之乡。中国现存最早的方志《越绝书》,就是记载吴越两国争霸的地域性文献,堪称江浙两省方志的鼻祖,也是中国方志之源头。自汉至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曾以地记、图经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唐陆广微的《吴地记》、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是现存最有名的地记和图经。在旧图经基础上加以扩充,形成的平列门目体,最终奠定方志最基本体例的是范成大的《吴郡志》。在方志发展史上三个不同时期三种代表性方志,苏州均有传世之作。

我国现有传世宋元方志42种,苏州占了6种: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3卷、范成大《吴郡志》50卷、淳祐《玉峰志》3卷、咸淳《玉峰续志》1卷,元至正《昆山郡志》6卷、至正《重修琴川志》15卷。明清以来苏州名志迭出,最有名的有正德《姑苏志》60卷、同治《苏州府志》150卷、民国《吴县志》80卷等。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全国旧方志8264种,苏州占183种;《江苏旧方志提要》著录全省1170种旧志(含存714种、佚372种、存目84种),苏州占309种(存208种、佚75种、存目26种)。根据90年代出版的《苏州市志》、《常熟市志》、《昆山县志》、《太仓县志》、《吴县志》、《沙洲县志》、《吴江县志》7种志书中关于旧志的著录,苏州现有存世旧志共计392种。

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新编地方志,苏州除了出版11种市县区志外,到2008年底,已经出版的新编乡镇志108种,正式出版的各种部门志、专业志也超过百部。这样规模的乡镇志、部门志编修,不惟超越了任何历史时期,横向比较,在全国、全省也是罕见的。

2005年启动的二轮新修志书,据不完全统计,列入计划编纂的市县区志以及乡镇志、部门志也超过200种,预计在2015年前陆续出版。

本《典藏》精选8部有代表性的苏州旧志,以供查阅使用,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功用。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0月

 

  

 

 

《苏州地方志典藏》提要

 

[绍定]吴郡志 五十卷

宋范成大撰,汪泰亨订补。主要传世版本有:绍定二年(1229)订补刻本,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清嘉庆海虞张氏《墨海金壶》刻本,道光金山钱氏《守山阁丛书》本,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15年(1926)吴兴张氏择是居景宋刊本;民国10年(1921)影印《墨海金壶》本,民国11年影印《守山阁丛书》本,清抄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陆振岳点校《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 石湖 居士,谥文穆,吴县人。《宋史》有传。绍兴二十四年(1154)成进士,历任著作郎、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四川制置使、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是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四大家。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揽辔录》、《吴船录》等。《吴郡志》,在《宋史·艺文志》和“传记”中均作《吴门志》。

此志所设门目,卷1沿革、分野、户口租税、土贡;卷2风俗;卷3城郭;卷4学校;卷5营寨;卷6官宇,仓库(场务附)、坊市;卷7官宇;卷8~9古迹;卷10封爵、牧守;卷11牧守,题名;卷12~13官吏、祠庙;卷14园亭;卷15山;卷16虎丘;卷17桥梁;卷18川;卷19水利;卷20~27人物(列女附);卷28进士题名(武举附);卷29~30土物;卷31宫观、府郭寺;卷32~36郭外寺;卷37~38县记;卷39冢墓;卷40~41仙事;卷42浮屠;卷43方技;卷44奇事;卷45~47异闻;卷48考证;卷49杂咏;卷50杂志。有些门,正文前有小序。全志所引的正史,野史、类书、专著、别集、方志、笔记等,约计有150种及170多人的各类诗文。所有的引文,都注明书名或篇名和作者。《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之善本。”

此志对后世苏州的志书有很大影响,明代的洪武、正德两志,体例都脱胎于此,清人修志,也总要追溯到它。书中所记苏州城垣的规模和园林第宅的分布及其变迁,北宋时苏州的兴办教育,县吏的俸禄、科举中式后金花榜贴的格式,不见于正史,土特物产,吴中风情,兴修水利的实验与经验总结等,也都是少见的,是志界公认的名志。

 

 

[正德]姑苏志 六十卷

(明)林世远修,王鏊等纂。主要版本有:正德元年(1506)刻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增补刻本,清《四库全书》本。

王鏊(1450—1524),字济之,谥文恪,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人。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连捷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历任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入阁,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著有《王文恪公集》、《史馀》等。《明史》有传。

王氏受知府林世远之请,担任纂修。《姑苏志·序》说:“合范、卢二《志》,参以诸家,裨以近事,阅八月成,得六十卷。”八个月即修成如此篇幅的一部志书实在少有。早在弘治间,知府史简、曹凤聘吴宽、张习、都穆纂志,虽功亏一篑,但遗稿“书积满箱”。林世远以吴宽的积稿,交王氏裁定。又有浦应祥、祝允明,蔡羽、文壁、朱存理、邢参、陈怡、杜启先后参加编次。所以进展如此之快,就很自然了。

全志卷首为图。卷1郡邑沿革表;卷2~4古今守令表,卷5~6科第表(乡贡、进士),卷7沿革、分野、疆域,卷8~9山,卷10水,卷11~12水利;卷13风俗;卷14户口,土产;卷15田赋(课税、贡役附);卷16城池;卷17坊巷;卷18乡都(市、镇、村附);卷19~20桥梁;卷21~23官署;卷24学校(书院附);卷25兵防;卷26仓场、驿递;卷27~23坛庙;卷29~30寺观;卷31第宅;卷32园池;卷33古迹;卷34冢墓;卷35吴世家(封爵,氏族附);卷36平乱;卷37~42宦绩;卷43~58人物(名臣、忠义、孝友、儒林、文学、卓行、隐逸、荐举,艺术、杂技、流寓,列女。释老);卷59纪异;卷60杂事。前有王鏊《姑苏志序》,后有杜启《后序》。嘉靖增补本特增《岁贡》一表,于《科第表》、《古今守令表》和《田赋》等都有补入。《郡守纪事》增补至嘉靖二十一年。

《四库全书总目》称它:“繁简得中,考核精当。在明人地志中,尤为近古。”章学诚《书后》也说:“《姑苏志》为世盛称”。在今天看来,门目中设“表”,尽管在表述上有不妥之处,而在苏州方志史上是开创性的。

 

 

[民国]吴具志八十卷

曹允源等纂修。主要版本有:民国22年(1933)苏州文新书局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曹允源(1855-1927),字根荪,吴县人。光绪15年进士,官至宜化知府,安襄郧荆兵备道,民国后任苏州图书馆馆长。著有《复庵文稿》,《复庵外集》、《淮南杂志》等。民国7年(1918),知县吴秀之聘请曹允源、吴荫培、蒋炳章任总纂,于沧浪亭设修志局,聘员纂修。主持者屡经变更,曹、吴、蒋3人之外,又有孔昭晋、张一麐、李根源等。期间时作时辍,历时14年才成书。体例是曹允源制定,采用纲目体,立大纲四,曰图、表、考、传,仿章学诚《湖北通志稿》体。每纲下分设子目。卷1图:三县全城图、三县总图、三县分图、三县乡镇图、官署图、学宫图、太湖全图;卷2~17表:职官表、选举表;卷18~61考:舆地考:沿革、疆域、城池、山、水(乡镇租界附)、坊巷、桥梁(关津水闸附)、文庙、书院、义塾、学堂、公署、局所、驿传、仓庾(义庄附)、古迹、坛庙祠宇、寺观、第宅园林、冢墓、水利、田赋、物产、风俗,兵防考,祥异考,艺文考,金石考;卷62~77传:名宦、列传、忠节、孝义、列女、艺术、流寓、释道;卷78~79杂记;卷80旧序。前有张一麐和孔昭晋二《序》及《修志凡例》。

因为宣统时还没有废府并县,所以3县分别记述,原名为《吴长元三县合志》,后因苏州府的建置已废,原吴,长洲、元和3县合并为吴县,故付印时改今名。记事下限止于宣统3年,只有《艺文》、《冢墓》、《坛庙祠宇》等少数篇目补进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旧吴县是府属首县,而长洲、元和2县署又都在府城内,所以对府城及吴县的记载独详。书中《沿革》、《职官》等的记叙,与旧府志相差无几,可以不论。

与旧志相比,不设《巡幸》目,将清廷的有关诏谕、帝王行踪等,分别载入《田赋》、《公署》、《名胜》,较为可取。《物产》记有近代工业,如丝厂、纱厂、电灯厂、冰厂、汽水厂等。《金石》汇成4册,足补府《乾隆志》、《道光志》、《同治志》的缺略不备。《杂记》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记述,如裱褙、玉雕、篆雕、石刻、木雕、微型雕刻、铜锡器等及其名家特技。另收有农耕具、养鱼业以及清代米和蔬菜价格的变化等情。

 

[康熙]常熟具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士鸃、杨振藻修,钱陆灿等纂。主要版本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旧抄本。

高士鸃,字冕侯,清直隶(今河北省)滦州人,贡监。康熙二十一年知常熟县事。杨振藻,字起文,一字讷庵,清直隶(今河北省)永平籍,辽东复州人。庚戌进士。康熙二十四年任常熟知县。钱陆灿,曾名陆灿,后复钱姓,字湘灵,明崇祯举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考授府通判。时清廷下诏各地修志。高氏于二十二年五月设局,聘钱陆灿主纂,次年稿成付刻。杨振藻来任后,又“矢心斋笔,追亡补缺”,于二十六年刻成全帙。

本志卷首图(有县境等图 13),卷1建置沿革、分野(祥异附)、疆域(形胜附);卷2山、水;卷3城池、官署(仓库、乡约所附);卷4学校(书院附)、祠祀;卷5乡鄙、市镇、坊巷、桥梁;卷6水利、户口;卷7~8田赋;卷9徭役、税课、风俗(方言附)、物产;卷10官师年表(县令、丞、簿、尉、教职);卷11选举表(进士、举人、贡生、荐辟、武科);卷12封赠、恩荫、监仕、掾仕、兵防(平寇附);卷13坛庙、寺观;卷14古迹(名胜附)、第宅(园林附)、陵墓;卷15宦迹;卷16~23人物(邑人、忠节、循吏、孝友、义侠、儒林、文苑、武略、隐逸、笃行、耆硕、艺学、方技、列女、流寓、仙释);卷23艺文;卷24集诗;卷25集文;卷26杂记;卷末旧序。前有钱陆灿、杨振藻两《序》、修志姓名,凡例。每门前有小序。

《田赋》载有顺治以来全县地亩总数和人丁总数,两税本折色及解根,支银、留存等项颇详。《义侠》与《史记》的《游侠》不同,《小序》称:“居恒则温良泛爱,缓急则推燥就湿,惟本乎道德,以为行谊至高”。《水利》记宋以来兴修水利事亦较详,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常熟治水文献。

 

 

[光绪]昆新两具续修合志五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金吴澜、丁廷鸾、李福沂、王芝年等修,汪堃、朱成熙、李缃纂。主要版本有:清光绪六年(1880)敦善堂刻本。

自道光《昆新两县志》成书后,至光绪初已50余年。昆山知县吴金澜会同新阳知县于丁丑岁(1877)开局修志,因续《道光志》,故名《续修合志》。纂修者原有汪堃、朱成熙,而成其事者为李缃。缃,字芸圃,昆山人。

据朱成熙《序》称:“有前志所有而与续本重复者删之,有前志所无而待续本表章者增之。类则依旧,简则重新。于是道光五年(1825)以前之志,再刊以永其传;道光五年以后之志,附入以防其轶。”《凡例》也作类似的记载。

全志分设:卷首图、临幸、宸翰;卷1星野、沿革表、疆域、城池、风俗、占候(方言附);卷2山、水;卷3官署(仓廒、公所附)、兵防;卷4学校(书院、义塾村附);卷5水利(圩岸附);卷6~7户口、田赋、赋额(减料表附)、起运、存留、盐课、杂税、土贡(徭役附);卷8物产、乡保、市镇、牌坊、街巷;卷9桥梁、渡闸、泉井;卷10坛庙、祠宇(义庄附);卷11寺观;卷12~13古迹、第宅园亭;卷14~15冢墓;卷16职官表;卷17~20选举:进士表、举人表、右科表、贡生表、荐辟表、赠封表、恩荫表、诸途入仕表;卷21名宦;卷22~35人物:列传、政绩、儒林、卓行、忠节、孝友、义夫、文苑、隐逸、耆硕、好义、艺术、游寓、释道;卷36~41列女:贤淑、义烈、完节已旌、完节未旌、现存候旌、贞孝、才媛;卷42耆寿;卷43~48艺文;卷49~50著述目;卷51祥异、纪兵;卷52杂记;卷末旧序。前有金吴澜、李福沂,汪堃,朱成熙4《序》和《凡例》。

所记两县史事,分合有序,内容丰富,并仿《吴郡志》,旁征博引以为注,记述详尽。其中《学校》门记叙明清生员、贡生制度、名称,颇为翔实,为其他志书所少见。《艺文》所集各文,经文甚少,而有关民生者如水利、赋役、御倭等,均有史料价值。《物产》记稻的名称便有上百种。

 

[弘治]太仓州志十一卷

(明)李端修,桑悦纂。主要版本有:宣统元年(1909)缪朝荃汇刊《太仓旧志五种》本,抄本。

桑悦,字民怿,号思玄居士,太仓人,成化元年(1465)举人,曾任柳州府通判,著有《思玄集》、《桑子庸言》、《周礼义释》等。弘治十年(1497),巡抚朱暄奏准,割昆山、常熟、嘉定3县部分地区立太仓州,辖崇明县。李端为首任知州。弘治十三年,李端聘里人桑悦主纂州志。

本志目次:卷1沿革、分野、里至、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市镇;卷2城池、坊巷、乡都、桥梁、牌坊、官廨、衙院、仓场、铺舍、坛壝、军卫;卷3学校、户口、田亩、税粮、课程、赋役;卷4寺观、祠庙、宅墓、古迹;卷5科贡;卷6名宦、仕宦、儒林;卷7隐逸、艺文、孝友、义行;卷8列女、杂传、艺术;卷9封赠、游寓、释道、杂志、考证;卷10诗、文。每卷之前,各系前言一节,述其源委,有提纲挈领意。旧例方志生者不立传,本志则“凡人年过古稀,晚节可保者,间或书其一二”。

 

 

[乾隆]吴江具志五十八卷首一卷

(清)陈囗纕、丁元正修,倪师孟、沈彤纂。主要版本有: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民国石印本。

雍正三年(1725),吴江析置震泽县,故本志署吴江、震泽两知县主修,震泽倪师孟、吴江沈彤两主纂,实际是沈彤负责纂成。

沈彤(1688-1752),字冠云,号果堂,吴江人。少治经学,乾隆元年被荐举博学鸿词,寻报罢,旋与修《三礼》及《一统志》,进秩九品,以亲老归养,不复出,卒后门人私谥文孝。有《果堂集》12卷、《周官禄田考》3卷、《仪礼小疏》1卷、《春秋左氏传小疏》等。

本志卷首旧序5篇(弘治元年莫旦序、正德二年吴洪序、嘉靖四十年徐师曾序、康熙二十三年郭琇、叶燮序各一)、通例、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形胜;卷2山水;卷3乡都图圩;卷4镇市村、田荡;卷5户口丁、物产;卷6城池(敌楼)、坊巷街里、塘路桥梁;卷7坛庙祠;卷8公署(仓)、学校(祭器、书籍、乐舞器、生员贡生额)、学田;卷9营汛(兵船马、水栅)、驿递(夫马船、铺长铺司、铺兵);卷10表坊、亭馆、园第、墓域(义冢);卷11寺观;卷12~15田赋;卷16徭役;卷17贡办、杂税、捐免;卷18官制(吏额);卷19长官;卷20佐官;卷21儒官、武官、属官;卷22~23名宦、别录;卷24科第、武科第;卷25贡、荐辟、袭荫、钦取、议叙、吏仕、例仕;卷26~29名臣;卷30儒林、孝友;卷31节义;卷32文学;卷33隐逸、艺能;卷34~35列女;卷36寓贤、释道;卷37别录;卷38崇尚、礼仪、生业;卷39节序、声歌、语音;卷40祯祥(赏赉)、灾变(捐赈);卷41~42治水;卷43修塘;卷44均田荡赋役;卷45积贮、御寇;卷46书目;卷47~50集诗;卷51~55集文;卷56古迹、旧事一;卷57旧事二;卷58旧事三、异闻。

本志是在弘治莫旦《吴江志》、正德《吴江续志》、嘉靖《吴江县志》、康熙叶燮《吴江县志》基础上增删而成。由于参与编辑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所以门目虽广博,容量虽宏大,叙述却显得精简,而且言必有据。

 

 [乾隆]震泽县志三十八卷首一卷

(清)陈和志修,沈彤、倪师孟纂。主要版本有: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光绪十九年(1893)徐之圃重刻本。

震泽,旧县名,清雍正初年,自吴江析置,民国元年(1912)复入吴江县。乾隆六年,栾城人陈和志知震泽县事,欲修新志而未遂。八年,衡阳人丁元正知吴江。丁与陈系同年,道同志合,遂共聘沈彤、倪师孟一举而分纂两志。

本志目次:卷首通例、图;卷1沿革、分星、界域、形胜;卷2水;卷3乡都图圩;卷4镇市村、田荡、人丁、户口、物产;卷5城池(敌楼)、街巷、塘路、桥梁;卷6坛庙祠;卷7公署(仓)、学校(祭器、乐舞器、生员贡生额、书籍、学田)、营汛(兵、船、马)、水栅、急递铺(废驿亭);卷8坊表、园第、墓域(义冢);卷9寺观;卷10田赋(征收)、丁银、匠班银、九则验派;卷11起运存留、办料、杂税、捐免;卷12官制(吏役额)、长官、佐官、儒官、武官、属官、废罢官、名宦;卷13科第、武科第;卷14贡、荐辟、袭荫、钦取、特授、议叙、例仕、吏任;卷15~16名臣;卷17儒林、孝友;卷18节义;卷19文学;卷20隐逸、艺能;卷21~22列女;卷23寓贤、释;卷24别录;卷25崇尚、礼仪、生业;卷26节序、语音;卷27祯祥(赏赉)、灾变(捐赈);卷28~29治水;卷30修塘、清田粮、积贮;卷31书目;卷32~34集诗;卷35~36集文;卷37古迹、旧事一;卷38旧事二、异闻。与《吴江县志》目大致相同。

《生业》门,记载了农桑方面之操作规程、季节特点、品种异同,大体上反映了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情况,旁及渔牧业、丝织业等。《旧事》门,或零星、或集中记载了不少当地史料,于嘉靖间御倭斗争、明末清初之文人结社、清初吴中征粮等事叙述尤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