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吴化文率军攻占总统府,粟裕急调24军入城:把他们替下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吴化文其人 1949年,吴化文率军攻占总统府,粟裕急调24军入城:把他们替下来

1949年,吴化文率军攻占总统府,粟裕急调24军入城:把他们替下来

2024-03-06 06: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主要分为东、西、中三个集团,其中东部集团就是由粟裕率领的第八、第十兵团,此时国民党的指挥将领是汤恩伯和白崇禧,虽然只有70万大军,但兵法有云“半渡而击之”,仗着长江天险还是掌握着先机。

三线作战使得国民党疲于应对,很快就在东西两条战线崩溃,粟裕抓紧时间率军横渡长江建立起阵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整顿军队,等待其他集团一齐渡江发动大决战,而是认为“兵贵神速”,决定放手向前穿插。

粟裕是敏感的,长江以北已经完全解放,可长江以南依旧是国民党的地盘,无论是资源还是地理,国民党军队相较之下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时间拖得过长,很难保证国民党会不会得到喘息,这无疑给解放全国造成不小的麻烦。

粟裕有多果断呢?刚刚向总前委发出一份加急电报说明情况,就立即下令部队向南疾速行军,这已经不是先斩后奏的问题的,这完全是打乱了之前制定的所有作战计划!

根据粟裕的分析,国民党军队与自己的行军速度差不多,兵力也相差不多,想要正面交锋的机会可以说几乎不可能,国民党军队既然没有抵御住解放军横渡长江,其士气定然一蹶不振。

所以关键不在于如何快速的追击、鏖战,而是和国民党军队进行速度角逐,争取占领更多的据点,以免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拖延时间,可没过多久,粟裕就被震惊了——国民党根本没准备抗争,跑的居然比兔子还快!

不仅如此,蒋介石和李宗仁直接舍弃了南京,致使国民政府的首都变成了一座空城!

刚巧35军一举击溃了敌28军,攻下江浦、浦镇和浦口,为进攻南京奠定了基础,只是当时没人确定南京是否被遗弃,故而粟裕让35军乘势进占南京,探听虚实。

没想到南京真的一点兵力也没有,35军阴差阳错的成为南京的解放者。

粟裕十分不放心,因为35军的指挥官是吴化文,有着累累前科,因此粟裕又发来电报,强调让吴化文“维持秩序”、“保护共有财产”、注意“遵守政策”以及“严肃城市纪律”,从这几条不难看出,粟裕着实有着自己的担心。

仅仅只过了5天,粟裕就再次发了一封电报,命令“24军径直前往南京,接替35军警备任务”,然后让“35军交房后速速开往杭州归建”。

那么这吴化文究竟是何人,能让粟裕如此担心?35军又是怎样一支部队,能让粟裕如此焦急地调换另一支部队与其交接?

“五姓家奴”吴化文

了解《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张飞和吕布极其不对付,两人见面就是掐架,张飞喊吕布叫做“三姓家奴”,吕布喊张飞叫做“环眼贼”。

吕布为什么被叫做“三姓家奴”?这就不得不说他朝秦暮楚、换老板比换衣服还随意了。

相比之下,吕布仅仅才换了三个老板,而吴化文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他连续跳过五次槽,被称为“五姓家奴”一点也不过分。

吴化文的成长经历极为复杂,他的人生也具有传奇色彩,祖籍山东掖县的他8岁便跟随父母迁居安徽省蒙城县,打小活泼好动,父母想让他学一点本事或读一点书仿佛难如登天,长大后感觉读书没什么用,就萌发了投笔从戎的心思。

于是年仅16岁的吴化文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走到了师团长的位置上,冯玉祥也比较看好吴化文,甚至将他保送到保定军校深造,然而没过多久,中原大战开始时,张自忠手下叛逃被冯玉祥痛骂,他也深受牵连。

思考再三,吴化文转投了阎锡山门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由于顶头上司韩复榘不战而退被枪毙,吴化文又当上了蒋介石独28旅旅长,自知无法与日军争衡的他极为消极,于1943年又投靠了日军,成为汉奸。

等到抗战胜利,吴化文继续向蒋介石投诚,被安排驻守大汶口。

解放军济南战役发起后,也不知是吴化文“幡然醒悟”还是继续“投机取巧”,总之他率领96军2万人在济南战场起义,成为解放军的一员。

自从加入解放军后,吴化文手下的96军被整编为华野第35军,此番整编确实极大的提高了其手下军队的实力,将原来自上而下的“投机”陋习进行了一番“净化”,为了部队的延续性,35军的师长、团长仍尽量任命原96军的军官担任。

可吴化文的“前科”实在过于令人瞩目,再加上我军政委制度摆在那里,故而35军的整编在各级机构都配备和完善了政委、政治部主任以及指导员,这个重担就交给了何克希,也属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淮海战役打响时,粟裕将35军视为淮海战役后期的预备队,也算是对吴化文及其部队的认可,就这样,35军也体验了大决战的整个流程以及氛围,并积极在战后于鲁中南纵队合编为新的35军。

这次合编无疑增加了35军的实力,侧面也提升了大家对35军的信任度,毕竟新的35军里有着大量的老八路同志,整体氛围已然提高了层次,所以当渡江战役开始时,35军确实展现出了自己的的作战实力。

吴化文也知道自己的“前科”着实很难让人信任,他也担心自己和手下的将士们遭受其他兄弟部队的白眼,因此他不止一次在各种会议上公开检讨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一副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的样子。

或许吴化文就像轮船上的耗子,对沉船有着强烈的预感,所以每次都能恰好地避开错误答案,也或许是吴化文真的洗心革面,总之,吴化文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不管什么命令都会积极履行。

那么粟裕紧急命令24军替换35军是真的对吴化文不放心吗?其实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既然同为“为革命解放奋斗”的同志,粟裕将军才不会因为曾经不堪回首的往事而猜忌战友,更何况此时的35军已经不是当年墙头草一样的96军。

这个接替命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以吴化文的身份,摆在那里就是一张“宣传海报”,连吴化文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共产党都能知人善用不计较,那么还有谁还在担心投诚的后果?

所以粟裕调离35军是要归建第七兵团,继续南线追击国民党军队残部,也好借着吴化文搞一次真实的宣传。

其次早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我们就有了“即俘即补”的策略,即“只要一心解放全中国就是同志、是兄弟”,这么一来,35军中曾经担任国民党军官的将士们就很有发言权,交战过程当中也会起到一定的“说服”作用。

再者,既然吴化文和其手下的将士们很多都是国民党投诚而来,自然熟知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些利害关系,南线追击更能凸显出这支部队的优势。

比如敌军溃败之时,可能其他部队搞不清楚敌军哪支是主力部队或哪支部队里有亲信长官,吴化文则比谁都清楚。

结合起来一看,吴化文确实没办法长留在南京当个“治安队长”,还是跟着大部队南线追击的价值更大。

多年的戎马征战让吴化文身体落下了许多旧疾,再加上局势越来越明朗,吴化文产生了急流勇退的想法,转而在上海养病。

然而他当年的所作所为还是被翻了出来,尤其是山东人民,对吴化文及其部下曾经残骸山东人民要求彻查并予以惩戒。

此事传到陈毅耳中后,被他出面制止,毕竟全国已经解放,大量的国民党军官以及士兵都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员,一旦开了彻查的先河,很可能因为拿捏不好轻重而搞得人人自危,吴化文自知无法辩驳,也知道必须有个交代,便选择退出了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建设,吴化文虽已退出了军队,但他的能力依旧摆在那里,于是将其转入地方工作,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厅长,并在1959年时当上了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无论吴化文曾经做了什么,事实上从他选择在济南起义时,就已经在为中国的解放付出着自己的力量。

确实,吴化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甚至他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仍能认清局势,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也算是走上了正道。

1962年4月,吴化文病逝于上海,终年58岁,他机关算尽了一辈子,到头来功过相抵,没有留下美名,也没有遗臭万年,如果不是最后站在了人民的一方贡献力量,殊不知后世会如何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