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学名词释义(43)】韦伯试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听力测试实验报告 【听力学名词释义(43)】韦伯试验

【听力学名词释义(43)】韦伯试验

2024-07-09 16: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需要在安静的测试环境下,一般取C256或C512音叉,用叉臂前1/3处敲击肘部或膝盖处,将叉柄底部紧压于颅面中线上任何一点,一般多为前额。注意叉柄底部不要触及头发,以免影响其准确性。

2)记录方法

用箭头表示或写成韦伯偏左、偏右或居中。如:→左,→右

骨振器使用:借助电测听中的骨导耳机也可以进行韦伯试验。与音叉相比,其优点显著。因为音叉的振动波消失快,而骨导耳机的声音可以保留响度,患者可更好地分清音的偏向。

结果解析

韦伯测试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如受检者自述两耳听力正常,或两耳听力相等,则受检者会感觉声音是位于头颅中线处,无偏向;(2)如受检者自述一侧耳听力减退,测试时受检者举手示意声音由患侧听到,即骨导偏向病侧,提示患侧以传导性聋为主;(3)如受检者自述一侧耳听力减退,测试时受检者举手示意声音由健耳听到,即骨导偏向于健侧,提示患侧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4)如两耳听力减退,受试者示意偏向听力减退较重耳,提示该侧可能为传导性聋;(5)如两耳听力减退,受试者示意骨导偏向听力减退较轻侧,则对侧可能为感音神经性聋。韦伯测试对区分单侧传导性聋和单侧感音神经性聋敏感度高于双侧听力损失,特别是单侧传导性聋。

临床中大家经常讨论的韦伯测试骨导偏向现象大多是指对于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在测试中出现声音偏向患侧或听力损失较严重侧。因此,测试时一旦出现患者主诉听到的声音在患侧或听力损失较重侧,则可诊断患者患侧和听力损失较重侧存在传导性听力损失。

可能机制

感音神经性聋引起的骨导偏向现象的机制:即由于患侧蜗性或蜗后病变导致该侧听觉信号消失或减弱。

传导性聋引起的骨导偏向现象则相对复杂,从外耳道到镫骨足板这一整个听觉传输途径的任意环节发生异常都有可能造成韦伯试验骨导偏向。研究者们对这些现象有多种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 气导掩蔽减弱:国外学者Guild(1936)认为正常耳中气导信号和骨导信号存在竞争关系,在单侧传导性聋情况下,患耳相比健耳受到气导噪声的掩蔽更小,因此可造成听觉信号偏向患耳。虽然在临床中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无法解释在静音室的韦伯试验同样具有偏向现象。

2) 能量泄露理论:Mach(1874)提出,骨导声能量亦可从耳蜗通过听骨链和鼓膜逆向传出,该途径的障碍导致能量泄露减少,从而改善了患耳的骨导听力。

3) 外耳道共振改变:Huizing认为堵耳改变外耳道的声学特性,从而引起耳道内声压升高,改善了骨导听力。

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无法完整确切的解释清楚韦伯试验的骨导偏向,其机制也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上并没有确切定论,需要研究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放置位置

有研究者将音叉底部分别放在头顶、前额、鼻梁和切牙四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音叉放在上切牙时敏感性和可靠性最佳。究其原因,可能是击响之音叉接触上颌中切牙,与颅中线其他部位相比,无皮肤、皮下组织阻隔,未被减弱的声波直接经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传至上颌骨,再经颞骨刺激内耳蜗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听觉。临床测试一般放置在前额。

临床应用

随着声导抗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韦伯试验在临床评估中耳功能情况的作用逐步弱化,但是对于有过中耳炎、外耳道炎及鼓膜炎病史的患者,声导抗技术就很可能存在较大的盲区或者局限性。临床上单一病变的患者较少,往往都合并有陈旧性相关的中耳、外耳等疾病,此时韦伯试验可为鉴别中耳功能情况提供宝贵的鉴别诊断信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