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君子所言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

2023-04-19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

◆◆◆

《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那么不仅会妨碍自身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这种重精神而轻物质的观点具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应该被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把有道德修养的人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来匡正和完善自己。去有知识的人那里,看看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到底怎么样。犯了错误去找有道的人,帮自己纠正,使自己的言行合于规范,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

二、少说多做,言行一致

◆◆◆

“敏于事而慎于言。”说的是君子要勤奋而敏捷地做事,谨慎而庄重地言谈。敏,有迅速灵活的意思,凡是决定好了要做什么事情,那就赶快去做,不要拖着。这一点对于现在的一些拖延症患者来说,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君子说话则更多的是需要谨慎,要先经过思考,然后再说出来。因为你如果说的太夸张,就很难对它负责;如果你说的都是废话,说多了,必然会招来他人的厌恶。所以语言要非常谨慎,要能经得起别人地反复推敲。

与“敏于事而慎于言”一样,讲的是少说多做这个意思的,还有“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它说的也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书中的宪问篇里还提到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是,有德者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

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把实际行动放在言论的前边,而不要只是在那里夸夸其谈。如果你先把话说出去,结果后来你办不到,那么你的言行就不符了。而你如果先去做了,等办成功了再说出来,这样就比较稳妥了,言行也就一致了。先行而后言,言出行即随,言行一致才是君子。

三、心胸宽广,做事坦荡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不抱怨不恼怒,这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被别人所理解,是经常会发生的。

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就是君子,对此要么是耐心地加以解释,让别人理解接受;要么就是泰然处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别人自己慢慢领悟理解。而道德修养差的人就是小人,往往自己十分沮丧,或者恼羞成怒。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别人依旧不理解他,反倒他自己心情弄得很糟。

司马牛从曾问过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说:“做一个君子,从内心来讲,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司马牛说:“一个人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就可以说是他已经达到了‘君子’的境界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又有什么忧愁,有什么恐惧呢?”

由此可见,身为君子,做事从来都是坦坦荡荡,问心无愧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的也是君子光明磊落,所以不忧不惧,心胸宽广行为坦荡;而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每每庸人自扰,总是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

四、温和谦逊,与世无争

◆◆◆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与人相处恭敬谦逊,心平气和,与世无争。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礼数绝不会缺少。射完之后,他必定同一起射箭的人一起下场来。比赛赢的敬酒,说道:承让了。比赛输的也举杯,说道:领教了。射箭的礼仪就是这样的,虽然有竞争,有胜负之分,但自始至终,仪态自然大方,行为彬彬有礼。这样的竞争才是君子之争,并不是像小人那样,要是凭一股冲动,抱着一定要胜的心态与对方相互争斗。对比之下,可见君子与世无争的真正涵义。

五、重视道义,志向远大,克己复礼

◆◆◆

《论语》中的卫灵公篇曾提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说的是君子把义作为根本,用礼法来实行义,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啊!

相同意思的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谓“义”,指的是道义这一类超越物质利益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指的是金钱、财富等一类的物质利益。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这体现了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行事会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通过“义”来衡量的。而小人只是会想做这件事有没有利益可图,完全用“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而舍弃道义。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说的是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不把自己局限在故土之上,而小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而小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我们可以发现君子追求精神的东西是“德”,小人物追求物质的东西是“土”,君子看重的是秩序规矩是“刑”,小人物看重的是利益是“惠”。这说明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远大的理想追求,有清晰的法纪观念,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说的是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我们平时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刻意地表露自己,总是怕别人不知道我们的能力。有的时候甚至会变成一种炫耀,但是这种炫耀并不会让我们自身的内在本领有所增加。然而真正的君子,最重视的是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而不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去炫耀。

类似的还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说的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君子碰到不顺心的事,就不会一味地将责任推向他人,去苛求别人。反而会体谅宽恕别人,并且去找自己的原因,去修正自己。而小人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会盯着别人的不足之处,一味的要求别人了。我们应该像君子那样,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不管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负责的态度,也可以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的提高自己。

六、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指的是,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但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指的是,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君子做事有着自己独立思考,不愿意盲目附和,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这样子还是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小人就不是一样了,他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也不讲求原则,盲目从众,为的是和别人完全一致。结果依然不能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君子从不与人相勾结,而能与众人和谐相处。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却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这种思想在今天具有其积极意义。

卫灵公篇讲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中的“群而不党”有着上文所说的“周而不比”以及“和而不同”的这两个意思。而“矜而不争”呢,说的是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学而篇中也提到庄重,“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说的是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可见,君子庄重的重要性。

七、主张入世

◆◆◆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讲的是到死的时候,名声都没有被别人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由此可见,《论语》中的君子是主张入世的。名声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也是社会对他的一种客观评价。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志士仁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名声。都希望自己可以名声可以流传下去,而不是从未被人提及过。

君子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与自身的修养,这一点在上文已经阐述过了。那么君子修养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为我们做出解释。

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再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可见,君子修身养性,并非仅仅为了自己,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安乐。但是这个要求过高,所以,符合标准的君子还尚未出现。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