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戚”字而知“尗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什么意思 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戚”字而知“尗戉”

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戚”字而知“尗戉”

2024-07-11 0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戚-小篆

形声会意合体字,戉尗为戚,从戉从尗,尗声。

“戉”,象大斧之形。后作“钺”。“戉”在合体字构成中会有斧切“一分为二”以及“大”之义。

“尗”,同“菽”,象菽豆初生之形。“尗”在合体字中有“小、初”之义。

二者合一,

“尗”小之“戉”为“戚”。

“戚”,既有“戉”之义,也有“小,切近”之义。

本义:戉。小

▲ 戚-甲骨文

戚与戉的区别——

“戚”与“戉(后同“鉞”)”分别是二物;“戚”小于“戉”。

“戉”,大戉。“戚”,小戉。戉大戚小,“戚”是可近在身边、手边的。

“戚”,既有“戉”之义——

在【詩·大雅】中,有“干戈戚扬”句,其中“戚”指斧,小戉;“扬”指扬戉,扬大钺,扬乃得戉名。

▲ 戚-金文

“戚”也有“小,切近”之义——

“亲戚”取“戚”中有戉“切近”之义。

如【诗·大雅】戚戚兄弟。【传】戚戚,内相亲,犹亲亲。

又如【论语】小人长戚戚。

戚戚,忧貌。【诗·小雅】戚戚靡所逞。笺云。戚戚、缩小之貌。

02

“戉”是什么?

▲ 戉-小篆

“戉”,象形独体文,小篆字形。象大斧之形。

本义:大斧。后作“钺”。

“戉”,虽后用青铜金属制“钺”所代,但其最初产生为石制器物,“戉”字产生的自然特性为玉石材质。

▲ 戉-甲骨文

在春秋时期军事著作《司马法》中记载:“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髦。”

其中,秉:把,握。髦:旄,指旗子。

其意思是:夏朝时手持黑色的大戉,殷商时手持白色的小戚,西周时左手持杖黄色大戉,右手把握白色飘动的旄旗。

03

尗,怎么生?

▲ 尗-小篆

“尗(sh%uFA)”,象 菽豆初生之形。今作“菽“。

通俗一点说,“尗”就象绿豆、黄豆等豆类种子发芽的样子。

本义:豆初生;泛指豆类总称。

“尗”,是菽,是豆,是“菽”豆。

菽豆如何初生?象菽豆生之形。

“尗”豆初生时,上象戴种而生出之形,下象有其根,一象指地。

尗象豆生形。豆之生,所种之豆必为两瓣,而戴种于茎之顶,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

豆类发芽时的自然特性——

菽豆初生时,所种之豆必为两瓣,而戴于茎之顶。

“尗”豆生过程:豆种根茎生于地,其豆瓣生出地,戴种于其茎之顶上;之后,两豆瓣“内”新生长出“一”茎叶芽。

“尗”豆生特性含义——

②豆瓣中新生“一”芽。“尗”生有“持中”统一自然特性。“督”字中“叔、尗”表示此义。督,叔目为督,从目,叔声。以中道察视之。人身督脉在一身之中。衣之中缝亦曰督缝。

③“尗”表示豆初生形,有“初生物小”之义

“尗”和“豆”古今说法从汉时起——

尗,菽,豆。“尗”和“豆”属于古今说法。

在先秦之前古籍中,“尗、叔、菽”均可指“菽豆”,豆指豆器。

从汉朝时起开始以“豆”来解释古语“尗”“菽”。如在《史记》中“豆”作“菽”。

04

“亲”与“戚”关系区别

“戚”字是如何产生“亲近”之义?

“戚”字因“戉”为“大斧”、“斧斤”而“戚”可切——

“戚”可切而近而“切近”,因“切近”而“亲近”。

是故,“戚”有“亲近、近在手边”之义。

“亲”与“戚”的差别——

“亲”为至,是极,是极至;表示二者关系“至亲、极其亲”;

“戚”表示内亲,只是“戚”比“亲”关系要稍远点;也表示由“外”在而联在一起的内相“亲近”关系;

亲至近,戚稍远,二者合称“亲戚”,内亲外戚。

由此,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亲戚,外戚,戚族,戚友,內戚。

05

“戚戚”,外在内亲更加联结在一起

“戚”,是外在相对的联在一起而“相亲”“内亲”关系;

“戚戚”,双声词,表示强调内亲程度更深,更紧密。二者关系纠缠在一起。

“戚戚”,有表示关系“缩小而紧密”之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句中的“小人长戚戚”,

其意思直白一点说就是,

小人因私不坦荡“相互亲近结在一起”,

小人因私不坦荡“走得亲近结成小团伙”,

小人因私不坦荡“紧密纠缠,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小人长戚戚”,就是外在关系“牵连”在一起,纠缠理不清; 自然“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我是 @汉字谷主 ,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 9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