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大精神:校长讲了三个故事,毕飞宇讲了三样宝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吕建飞个人介绍 什么是南大精神:校长讲了三个故事,毕飞宇讲了三样宝贝

什么是南大精神:校长讲了三个故事,毕飞宇讲了三样宝贝

2024-06-26 1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气质,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精神。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南京大学校友徐新,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近日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我们的大学》,共同讲述南大故事和南大精神。

三位主讲人声情并茂,诠释了他们所理解的南大精神:使命、责任、担当,独一无二的自己,有所不为,有所为……

【吕建校长讲述】

作为一名南大人,我在南京大学已经整整学习、工作了40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所著名的学府。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呢?下面呢我就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南京大学的小故事。

动物西迁

我要给大家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动物西迁”,这是一个关于南京大学一位普通员工的故事。那是在1937年的冬天,国难当头,南京即将陷落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当时,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决定全部西迁。

什么是“西迁”呢?也就是要从南京一路向西把整座中央大学搬到临时的陪都重庆。当所有人都在匆忙打包准备的时候,一个难题出现了:农学院的牧场中有一千多只用于做科研实验的珍贵动物,包括从美国引进的加州牛、荷兰牛和火鸡,从澳洲引进的良种马、从英国引进的约克夏猪等等。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些动物呢?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给牧场管理员王酉亭的指示是“或吃或卖,就是不要落入日军之手”。但面对国难家仇,为今后科研工作的需要,王酉亭做了一个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决定:那就是把剩下的一千多只动物全部带到三千里外的重庆!

就这样,王酉亭组织了一支奇特的“动物远征队”。这个队伍的阵型是牛马开道,猪羊殿后。那鸡鸭等小动物呢?都被驼在这些大动物的背上。农学院的员工也几乎是全部出动,有的在前面开路,有的在两旁护卫,有的殿后。王酉亭自己呢?就像是这只队伍的“总司令”,身背双筒猎枪,手推自行车,统筹着整个队伍的进程。

这支队伍靠着一张中央大学的证件,披荆斩棘三千里,几乎是从南京徒步走到重庆。

观众朋友们能够想象他们到达重庆后的场景吗?罗家伦校长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到:当他在重庆街头邂逅这只队伍,看到“赶牛的王酉亭先生和几个技工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心中一面喜悦,一面引起了国难家仇的无限感慨,不禁热泪夺眶而出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成功地诠释了什么叫“责任”。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王酉亭等人临危不乱、深谋远虑、坚韧不拔,展现了一群普通南大人对自己所担负责任的诚心敬意。

这是南大人谱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动人篇章!

铸盾护国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召唤之际挺身而出“铸盾护国”的故事。

那是1960年初夏的一天,在南京大学著名的北大楼2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时任校长郭影秋用电话把物理系的副教授程开甲请过来,对他说“北京有重要的工作借你去做,马上就走。”

程开甲是何许人也?观众们也许会奇怪。他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大名鼎鼎的玻恩的弟子,30岁不到就在世界顶尖的《自然》杂志、《剑桥哲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得到过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大力推荐。共和国成立后,他婉拒导师的挽留,放弃英国皇家化工研究所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2年,程开甲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当时的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他和居里夫人的学生——同样也是海外归来的学者施士元教授一起领衔组建了“金属物理教研室”。

大家可以想象,两位世界级物理大师的弟子强强联合,要取得辉煌的研究成果,那就是指日可待。但当程开甲得知借调北京是中央的决定,关系重大,二话没说立刻赶赴北京。

从此,青年学者程开甲突然就从南京大学校园里消失了。他是到北京的核武器研究所,负责研发年轻的共和国急需的核武器、核盾牌。这次调动,是由邓小平亲自批准的。

从1961年起,由于研制核武器的需要,程开甲又来到了罗布泊开始了与世隔绝的二十年的人生。当时场区初建,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仅吃不饱,戈壁滩上的水也异常珍贵:早上的洗脸水要留着下班洗手、晚上洗脚,但有时缺水连着几天都没法洗脸。

大家知道,从事核武器研究,不仅意味着要隐姓埋名,有时还会面临生命危险。在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成功后,程开甲和同事决定要亲自进入测试间去实地探查。核爆后的实验室辐射是极其危险的,但程开甲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们穿上防护衣、戴上手套和安全帽进入坑道,钻进了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管道,匍匐爬行几十米来到坑道末端的产品房——也就是爆心,取得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的第一手资料。

罗布泊爆发的阵阵“惊雷”,铸牢了国防盾牌,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使命”的含义,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之心。

“使命”就是一种召唤,一种信仰;就是一个人可以忘记自我的激情和奋斗。

冲破牢笼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978年中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关于一篇让思想冲破牢笼的“雄文”是如何在“炎热夏夜”里被写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的发起是和一篇著名的文章相关——这篇文章就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要问,这样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意义深远的文章的初稿是由谁、在哪里、以及怎么写出来的?可能很多年轻人不一定知道。

那是1977年的夏天,正是火炉南京最炎热的时候。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普通教师:四十岁出头的胡福明,正在构思一篇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

当时他的妻子患病住院,每天晚上他都到医院去陪伴。为了能够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这篇文章,胡福明就把各种参考资料带到医院,冒着高温酷暑,就着病区走廊上的灯光查阅资料,蹲着身子在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实在困了,他就把几张椅子拼起来躺一会儿,醒了再看、再写、再改。五天后,妻子出院了,这篇改变历史的文章提纲也就写成了。

我多次见过胡福明先生,他是特别谦和的一个人。他曾说过:“文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每个高校的哲学教师都懂。只是由我一个人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了出来。”

这就是“担当”。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只有勇于担当的品质才会让人跨越思考的界限,拂去历史的凡尘,做出非凡的成就。

对于今天的每个中国人而言,担当,就是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宝贵品质。

开拓引领

这三位普通南大人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哲理,那就是:嚼得菜根香,做得大事成。这三个故事对后来的南大人也提出了一个人人都需要回答的命题——那就是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新作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挑战,面对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我们的大学应该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早日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南大”?我们的青年学子又应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这代人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共同创同造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精彩人生!共同创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风险投资家徐新讲述】

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重大的选择组成的,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第一次重大选择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分水岭。我小时候是非常调皮的孩子,经常逃课,老师来家访,我就被我爸打一顿。成绩也很一般,那时候我所就读的厂办的学校,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都是零。当时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面临着三个选择:一个是读技校,一个是考中专,还有就是拼一把考重点高中。

当时和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毕业后都选择去读技校。我当时也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就是坚持要考重点高中。我爸爸很支持我,他就给我找了家教,给我开小灶补课,我的成绩很快就上来了。出乎意料,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叫南开中学。后来又考上南京大学。

其实每一个人醒悟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我是比较晚的。所以你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潜力,任何时候只要你觉醒了,你都可以迎头赶上。可能你就是那朵迟开的玫瑰!

上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时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她们其实都很聪明、很能干,只是她们都选择去读技校,后来当了工人,没有上大学。我觉得人生的分水岭,就是从读大学开始的。

80年代在南大念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什么东西都要“抢”。阅览室门一开,我就冲进去,抢到那本我要看的书。只要我出去吃饭,这本书就被别人拿去看了,所以我就会在南大图书馆泡一整天,午饭、晚饭都不吃,一口气把书看完。南大还有一个永不熄灯的教室,我们叫“拼命三郎楼”。每逢大考复习,我们都早早地去那里抢座位。我记得那个大冬天穿着军大衣,跺着脚在那儿看书。那时候幸福的生活就是下了晚自习,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

我的第二次重大的选择是在中国银行,南大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做一个柜台的营业员。干的事情就是三部曲:登记、复印、盖章,很简单。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我照样每天特别勤奋地工作。能出彩的地方,我全部都出彩了:银行知识大奖赛我拿个第一;我还当了“三八红旗手”,两千名员工,就三个“三八红旗手”,我就当上了;我还当了个团支部书记。

就这样干了三年后,能得到的荣誉我好像都得到了,可我却没有进步。这种状态我很不满意,那时我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要经过一个右安门立交桥。那个桥修了很长时间,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在这个桥修好之前,我的生活一定要有变化。

可能是因为这种上进心和出色的表现,机会真的就来找我了!当时的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联合,帮助中国培养英国的注册会计师,中国银行就为我争取到了一个考试名额。我稀里糊涂考了个名列前茅,直接被人送到香港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一培训就是三年。

第三年我考上了英国注册会计师。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个转变。我在想,如果前三年不是我每天这么认真上进的工作,中国银行会给我考试的机会吗?

我的第三次重大的选择是从投资中华英才网到创立今日资本。那时候,我投了中华英才网,当上董事长。本来我和老公两个人都是银行家,日子过得很潇洒,可是自从创业以后,我们每个周末都在工作。两个人经常相对无言,他在担心他的公司,我在担心我的公司,最大的担就是钱烧光了发不出工资,心里压力非常大。当你把家里的存款拿出来给几百号员工发工资的时候,你心里是有点慌的。

你知道吗——创业者最大的压力就是所有的问题到你这儿都要有答案。其实你并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可你还要硬着头皮给员工讲: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创业者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他们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为对他们而言,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他们一定是有远见的人,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能承受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他们是强大的人我现在就是每天都跟这样的创业者打交道,所以我非常开心。每天我都是踏着舞步去上班,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我的热情,这就是投资!

从我的成长经历,我想跟大家分享三点心得:

第一,你要找到你热爱的事情,你要有热情。人的一生很漫长,如果你每天早晨爬起来,都没有什么期待,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你一定不会过得开心。那怎么办呢?就要去寻找你的热情。

有同学说,我并不知道我热爱什么。那你就要努力寻找。你的灵感来自哪里呢?来自大量的阅读,特别是人物传记。我在想,我每天都是怎么学习进步的?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优秀的人深度聊天。你会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也不认识什么优秀的人啊。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读伟人的传记,就是跟他聊天!你会觉得,哦,这些伟人,小时候也不咋地嘛,他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你会觉得,他离你很近,你会深受鼓舞,充满斗志。只要你每天都在阅读,每天都在学习进步,我相信有一天,量变到质变,你就会心中一亮,找到那种感觉,那就是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做到那一天!

第二,你要聚焦,要积累一万个小时。人的智商差别不是很大,超人的智慧和成就其实来自于专注。每个成功人士在他的行业里都干了很多年,积累了一万个小时。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你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每天4小时,一星期5天,坚持10年就是一万个小时。我每天工作13到 14个小时,我做了22年,已经积累了三万个小时。如果说我的投资有点小小成就的话,那是因为我积累了三万个小时。我想我还可以干到80岁,可以再来三万个小时!

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好朋友,有一次比尔盖茨的父亲让他们俩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他们成功的理由,打开两张纸条,两个人写的是同一个词,这个词叫 “Focus” ——就是专注!

第三,你最好能找到人生的榜样,叫“rolemodel”。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你看清前方的路;它让你不再害怕孤独;它让你心无旁骛,不懈奋斗;它让你每天都有不断地进步。

还记得在南大读书时,有一位特别酷的黑人老师,是个女老师,她叫Donald。她主教我们黑人文学,当她第一天踏进我们的教室,她就走到黑板前写了几句话。那是我以前从来没听过的话,至今都让我很震撼。

今天,我想把这些话送给你们:“Youareunique. Youareamarvel.Inthepastfivehundredyears,therehasbeennopersonlikeyou; Andinthenextfivehundredyears,therewillbenopersonlikeyou.”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生命的奇迹,在过去的500年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在未来的500年里,也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

【毕飞宇讲述】

我是2012年来到南京大学的,还是南京大学的一个新人。然而,我对南京大学的向往和尊敬却由来已久。

南京大学是说不完的,今天,我只给大家讲一讲南京大学的水、南京大学的石和南京大学的帆。

南大的水

南京大学有一个标志性的教授,他就是王伯沆。“沆”这个字我们现在已经不怎么用了,尤其是用在人名里面更少。它就是水面阔大的意思,其实就是水。

我们都知道抗战之后南京大学西迁,就是从南京迁到重庆去。非常不幸,就在西迁的时候,王伯沆中风了,行动非常不便,他只能和他的妻子和女儿一起留守在南京。那个时候的南京生活非常苦,王伯沆的一家过的是怎么生活的呢?“两粥尤不可得”,这话怎么讲?就是一天两顿稀饭都喝不上。那么王伯沆又是靠什么来生活?卖书。那可是王伯沆的书,都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古籍。

可是卖书卖出麻烦来了。终于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到了王伯沆的家里,说:“你家里的书我全要。”王伯沆一听,非常警觉:这个兵荒马乱的,大家都在过穷日子呢,谁会有那么多的闲钱呢?一问,果不其然,是日本人惦记上了王伯沆的书。

王伯沆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此关上了他的大门。他的家外面的人进不来,也里面的人出不去。时间久了,邻居们觉得奇怪了,这个人家怎么回事呢?敲开门一看,吓死了!一家三口气息奄奄,躺在那里。在那干什么?等死!

1940年,日本人为了粉饰太平,就开始建立一个大学。他们找到了王伯沆。日本人不傻,他们非常清楚,这个大学里有王伯沆和没有王伯沆是不一样的。他们到了王伯沆的家里,百般诱惑,王伯沆一声不吭。最终,日本人急了,拔出刀来,就在王伯沆面前晃悠。

非常遗憾,日本人忘记了一件事情:他们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谁,他们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什么。王伯沆用他平静的身躯、平静的态度告诉日本人一件事:水是不怕刀的。你想用抽刀断水这个办法来面对王伯沆,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这就是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南京大学的人!我想说,哪些貌似柔弱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其实有一种“另类”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平静。在这个平静里面有他的风骨,有他的气节,有他的尊严。

阔大的水面背对的是大地,面对的是苍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南大的石

刚才我跟大家说了南大的水,现在,我跟大家说南大的石。这个“石”就是胡小石。

1946年,那年蒋介石六十岁。整个国民党都在忙活,要为蒋介石做六十岁的寿辰。各色人等都在忙活。当时南京有一个机构,所谓的“民意机构”。他们派人找到了胡小石,他们要请胡小石为蒋介石写一篇寿文。

我要说,这是一个好主意。胡小石是谁啊?是当年最富盛名的一位大学者。胡小石还有一个特点: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东西写得漂亮极了。胡小石还有一个特点,他是当年的一位大书法家,字写得非常好。由胡小石来写寿文,名头非常响,文章非常好,字非常好。你说社会影响有多大?

他们找到了胡小石,胡小石说:“不写。”“为什么啊?”“不会。”来的人就着急了,说不对啊胡先生,前些日子美国将军史迪威去世,你不是写了一篇祭文吗?胡小石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给活人写寿文。”

“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给活人写寿文!”这句话在我们南京大学非常著名,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我想说喜欢这两句话里面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个东西,就叫“南大精神”。那就是坚守本位、坚守清白、不畏权贵、不贪钱财。

在我的心中,这两句话是丰碑。构成这个丰碑的,是一块伟岸的、骄傲的、坚硬的石头。这个“石头”有一个坚硬的质地学名,他叫胡小石!

南大的帆

知道南京大学的人大概都知道程千帆和匡亚明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那个时候的程千帆是一位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老人。可是南京大学的匡亚明知道了程千帆的价值之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打破框架的能力,一趟,又一趟,最终终于将程千帆先生请到了南京大学。

由此,程千帆,这面巨大的风帆,不仅仅将自己的学术推向了更远的远方,同时还满载着一大批的程门弟子。他们乘风破浪在南京大学行走了二十年,是程千帆把南京大学古代文学这个学科推向了学界公认的顶级学科。

每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必须承认,再高、再大的帆都有它的前提,那就是风。没有风,再大、再高的帆都有可能沦落为一块面积庞大的布。所谓“风帆”,意味着风不离帆、帆不离风。风帆不离,彼此才能成就。

此时此刻,我想说,如果你是帆,南京大学是最好的风。它马力强劲,却也和煦温暖。在我看来,对人才,南京大学有一种不顾一切的冲动,这是南京大学最感人的一个文化符号。

据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吴新雷教授回忆,匡亚明校长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把他写成的尚未出版的书送给人看。有一次,他将书稿送给了程千帆先生,程千帆拿到书稿的时候在走廊里,他在走廊里就看了起来,边看边改,边改边批。最终,写下了十分严厉的批评意见。匡亚明拿到批评意见的时候,对吴新雷说:“这个程先生,也太厉害了!”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南大,是南京大学的性格,也是南京大学的情结。匡亚明做了他该做的事,程千帆也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我要说的南京大学了。然而此时,我要给大家一个升级版的说法。真正的南京大学是这样的:有所不为,有所为!

本文原标题:《视频+全文 | 央视《百家讲坛》,吕建校长、徐新校友、毕飞宇教授用南大故事诠释南大精神!》

视频来源:央视百家讲坛

视频制作:南京大学电视台

图片整理:吕逸

编辑&责编:马飞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