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效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后悔的心理学分析 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效应

冲动消费背后的心理效应

2024-07-09 2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物流、电商平台等的快速崛起,网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购物所采用的方式。当我们打开网购APP的时候,铺天盖地商品、打折出售等画面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在大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因为发现自己无法控制住购物欲而寻求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他们发出“为什么会不由自主的购买”此类的疑惑。相信,对这个问题抱有疑惑的人不在少数。

那,究竟是问什么呢?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商家把我们暴露在更多的商品面前,如此一来商品能吸引到我们的机率也就更大。当我们购买了特定的物品后,往往会被紧接着出现的商品页面吸引。此时此刻,我们在心理上正在经历所谓的“格林转移”的心理效应。

格林转移,也称“格林效应”(Gruen effect)。意思是当消费者停止购买特定的目标商品时,就会切换到一般性购物模式,这个也买,那个也买。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日常浏览电商平台时是不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下单了特定的物品,往往会在浏览中购买更多的商品?亦或是漫无目的的浏览页面,也时常会买下原本并不在购买目标内的产品?

同时,网络平台会采用大数据的算法,根据每一次点击分析出哪种商品更能个性化地迎合、吸引消费者。因此,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商品,往往是能迎合我们内心偏好喜好的,再加上其他心理暗示,诸如“折扣”“限量”等,更能激发我们的购买欲。

再来,商家是绝对鼓励冲动型消费购物的。当各大所谓购物节来临时,商家会打着“限时促销”等口号销售产品。由于身为消费者的我们意识到时间有限,而这“限时”二字带来的压力足以激发人的购买欲。

一项2012年的调查发现:55%的加拿大人买了他们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原因是这些东西在降价促销。参与这项调查的有半数以上后来都对自己购买了不需要的商品表示后悔。43%的人表示:自己有时候月支出会超过自己的月收入。另有约1/3的受访者不得不通过借钱或贷款来填补自己冲动购物挖下的坑。这个实验个结果在每年的各大电商节日中相互呼应。

在面对“格林转移”时,我们不妨采用“列清单”“及时关闭”两种办法来解决。“列清单”顾名思义,就是在消费前列出自己必须购买的东西;“及时关闭”就是在购买完清单上面的物品后及时关闭浏览页面,避免自己因为长时间的停留而开始点击更多的购买页面。

在面对各大消费折扣日,在面对“这不是非买不可,但确实很优惠,怎么办”时,我们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预算,因为看到平日里那些属于“不是必需品”价格的下降,我们会突然往“决定要买了”这个方向倾斜。

其实消费除了买到的东西本身的价值,也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这个时候,不如直接把这种“模棱两可”的消费当成是一笔心理快感的支出。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要避免在东西到手后回面临快乐感急速下降的情况。人在金钱一定的前提下,对物质具有适应性偏见。比如,我们已经购买了很多与这个物品相类似的东西了,但我们还会继续想买,即便两者间的差异微乎其微。在东西到手后,其给我们的满足感往往只是短暂的。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给自己某个时间段设下一个消费预算,在购买前列下购物清单。列清单时候,每写下一样物品前,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物品是必须的吗?不买可以吗”等问题,由此便会对购买有明确的目标。相信此番做法,一定会让绝大多数的人不至于在过度消费后产生后悔之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