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事迹对我们学习中医的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名老中医的秘药是什么 老中医的事迹对我们学习中医的启示

老中医的事迹对我们学习中医的启示

2024-06-30 1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由此可见,中医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能够把这么伟大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自然有这么一类人功不可没——医生(古代称之为“郎中”、“大夫”)。

自古圣人就是人们精神的支柱,道德的楷模,行为的榜样,心中的敬仰。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怎么能够不了解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呢。

1.1 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约公元 150~219年)是东汉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这样说:“张仲景,南阳人,名机,字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1.2 学医诱因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连年战乱,疫疠流行。张仲景称其宗族原有人 200余口,自建安以后的不到 10年间,死亡者有 2/3,而死于伤寒的竟占 7/10。张仲景有感于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死亡,加之世俗之弊、医家之弊,医道日衰,伤往昔之莫救,遂悉心研究医学。

1.3 品德方面

《伤寒杂病论·自序》“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充分反映了他爱人悯人,为急救人民的疾苦而奔走,他曾被推举孝廉,当过长沙太守,在太守任上坐堂行医,医国医人,开坐堂行医先例。

《序文》提出:“医生在治学上的要求:崇尚医术,心无旁骛,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益求精,不因循守旧,要发展创新。”他批评那些医德不修、医风不正的医生,说“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诀诊,九侯曾无彷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这些论述上承秦汉,下启晋唐,成为祖国医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的自序充分反映了张仲景的伟大抱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的自序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医界的规范,得到医学界高度认可。

1.4 学术流传

张仲景的医术与医学成就为众所公认,《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金人成无己曾如此评说“然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

唯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特为枢要。参古法今,不越毫末,实乃大圣之所作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光辉的著作像阳光雨露一样,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家。

“补土派”之鼻祖李东垣老人的从医历程和治病经验值得后辈学习、挖掘,特定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和勤学苦研造就了一代医家。

2.1 李东垣其人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文献考证系陕西省黄陵县阿党乡阿党村人,又说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公元 1180年,逝世于公元 1251年,师从张元素。

2.2 学医诱因

1180年,生于一个富贵家族,1187至 1195年,他曾从师名儒学习儒学。不久,其母王氏卧病不起,久治不愈,最终去逝。从此立下志愿说:“如果遇到高明的医生,一定要努力学医,以此永志自己的过失。”1195至 1201年,携千金拜张元素门下学医,精得师传,遂返回故里。

2.3 品德方面

2.3.1

1202年,济源地区,流行一种俗称的“大头瘟”的疾病,当时的医生查遍医书也找不到古人对此病的论述,多用泻剂治疗但均不获效,而一泻再泻往往使病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为救治更多病人,李杲不图名利,他首创“普济消毒饮”,命人把药方刻于木板立在人多醒目的地方,以普济众生,凡照此方治疗的病人无不获效。

2.3.2

1210年至 1225年,李氏亲临战境,饱尝饥苦,观察到因劳役、饥饿、饮食所伤脾胃,而终致疾的病因,并总结了治疗经验,给以后专门论述打下了实践的理论基础。临终前,东垣

把自己一生中的著述清理校勘,分卷装函,按类编辑,排列在书案上,嘱咐罗天益说:“这些书交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而是为了天下后世之人,千万不要湮没了,要把它们推广施用下去。”

2.4 学术思想

1244年,居正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氏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这与《内经》中讲到的“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称之为“补土派”,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古代的中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大医生值得我们学习,邓铁涛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3.1 邓铁涛其人

邓铁涛(1916年 11月 6日(农历 10月 11日)-至今),广东省开平县人,著名中医师。1916年 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3.2 学医诱因

幼受熏陶,目睹中医药能救大众于疾苦之中,因而有志继承家学,走中医药学之路。

3.3 品德方面

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3.4 学术思想

理论之重要,在于能指导实践。他认为“寒”、“温”合流的关键在辨证上,从而提出了“外感发热病辨证统一”的学术观点。

心主神明论的新认识:心脏被置换之后,“心激素”的分泌停止了,当肺脏代替心的部分功能维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激素”在体内的储存用尽之时,生命便终止了,并指出要使人工心脏能长期显效,必须寻找心脏的内分泌素。

痰与瘀的探讨:采用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3.5 弘扬中医事业

对于中医的问题,邓铁涛从不含糊,中医每每遇上风吹草动的事情,他总第一个挺身而出。

1990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邓铁涛听说中医药管理局要被精简,他立即牵头我国各地名老中医再次上书中央,这就是在中医药界著名的“八老上书”(邓铁涛、方药中、何任、路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

从古至今,中医人刻苦钻研的大多都是中医药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人很少,程莘农老先生在中医针灸学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我们新一代的楷模。

4.1 程莘农其人

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 8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2 学医诱因

程萃农6岁那年,他的家乡开始流行一种病毒性痢疾,许多乡亲因缺医少药相继染病而死。短短几天时间,郊外的荒野一下子堆起了无数新坟。正当百姓束手无策时,一些巫婆神汉却趁机大肆设神坛、摆道场狂捞不义之财。

见此情境,序生渐渐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全体国民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否则一切就无从谈起。经过几天慎重考虑后,他对程萃农说:你以后还是学医,当一名为百姓去病除疾的郎中吧!望着父亲凝重、严肃的表情,程萃农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4.3 品德方面

4.3.1

程萃农跟陆老师不仅学到了高超的医术,而且老师的医德医风也深深地感染了程萃农。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患者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的佃农,陆老师都一视同仁。对方无论给

10块大洋还是一个铜子他都拔腿就走,从不跟患者计较出诊费,从不敢耽误时间。陆老师经常对他说:“救病如救火,有时候医生迟到片刻都会出大问题的。”

4.3.2

有一次,一位同事问程萃农:“当初你为了学中医曾经花了 500块现大洋,现在你抛弃了陆老师的许多理论,专门用针灸看病,那钱岂不是白费了?”程萃农想了想,认真地说:“话不能这么说,陆先生高尚的医德、医风,会影响我一辈子,令我终身受益,这方面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4.4 学术流传

程老总结在针灸界流传的 108种针法,独创了带有“程氏”特色的“三才法”:天、人、地为三才,天就是浅,人就是在中间,地就是深,实际上为患者行针大多时候只要掌握好浅、中、深三步就够了。他用“三才针法”治愈的患者多达数万人。并亲躬教学数百班次,培养博士、硕士近 20人,外国学生几千名,遍布全世界 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5 荣誉

他多次获“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 9月 8日,程老被国家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前总理朱基亲自为他颁发了聘书。2000年,程老当选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

总结:

以上列举的中医人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大家更是数不胜数,我恐难以列清。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中医学生不刻苦学习中医文化,恐会被先贤们耻笑,同时也辜负先贤们著书立说留给后人的一片苦心。

纵观历史,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中医人无不是德才兼备,发奋苦读中医传统文化,而后著书立说,造福后世。

作为中医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先贤们的学术思想和高尚品德,刻苦奋进,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为我们能够做一名大医而努力。

END

热门文章推荐

观看方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