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名字起的有文化 风俗

风俗

2024-06-27 0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晋祠唐叔虞塑像

信,是符合征兆的意思,以外在的特征或出生时的异象来取名。比如晋国有一个唐叔虞,就是因为身上带的胎记有点像“虞”字而得名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名字中带有“雨”“雪”“冬”等等,和当时的天气有关,也是属于“信”的范畴。

义,是德义,用寓意好的字来取名。比如清朝有个词人叫作纳兰成德,代表了父母对他德行的期望。周文王姬昌,《周本纪》称:大王见季历“生昌,有圣瑞”,乃言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就是因为姬昌出生的时候有昌盛的祥瑞,故名之曰昌。现代人名字中,也常带有“懿”“昌”“荣”等表示美好意义的字。

△ 《孔子世家》

明嘉靖间震泽王氏刻本

象,就是相似。相传,孔子名丘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世家》云:“叔梁纥与颜氏祷於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污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

假,就是假借其他事物来命名。孔子的儿子叫孔鲤,相传是鲁昭公当时赐给他一条鲤鱼,当然这未必可信。但孔鲤的鲤,就是取自自然界的事物。

类,就是儿子的名字与父亲相关。上面的例子说到鲁桓公给儿子取名为“同”,理由是这个孩子“与吾同物”,就是同一天出生,这就是“取于父”的例子。

取名之礼

除了名字的含义,取名之礼也很有讲究。

《礼记·内则》云:“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适子庶子见于外寝,抚其首咳而名之,礼帅初,无辞。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命名一般是在新生儿出生三月之后,要洗头洗澡,穿上朝服,夫人也一样,都立在祚阶上,祚阶就是东阶,也叫主人阶,以此彰显主人身份,以示新生的这个孩子将来是要继承家庭的地位和文化的。

《内则》中提到“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一方面是出于对日、月、国的尊崇,另一方面“不以隐疾“是因为怕病隐难医。

△ 2009年,济南市民吕某给女儿起了一个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的诗意名字——“北雁云依”,被当地派出所拒绝登记,从而一纸诉状将派出所告上了法庭,为全国首例姓名权行政诉讼案。

这是关于取名的讲究。在古代,“名”和“字”并非一个意思,名是一个人的大名,字是成年之后平辈之间的称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到了成年加冠之后,给人取字,以此彰显成人之道,所以字更多地代表着一种道德自律的意思,就是父辈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同时字的出现,也是对名的一种敬畏。一般,正式的礼仪场合都会用名。而且,当一个人成为孤儿的时候,是不能够更改自己的名字的,以此表示对已逝父亲的敬畏。名,一般是长辈称呼晚辈,或者晚辈自己谦称时用,平辈之间互相称字,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中国的取名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不乏令人惊艳的名字。即使到现在,当听到一个好的名字时,也会让人感觉很想靠近。因为一个好的名字,既让人听得愉悦,也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展示了中国人所向往的精神境界。

-The end-

撰 文| 晓 寒

编 辑 | 王 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