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告诉你:同心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同心结图片怎么画 文物告诉你:同心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结?

文物告诉你:同心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结?

2024-07-13 1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田”字结

曹氏魂帛上的同心结,不仅带有对耳式饰环,而且中央的实心结被精心打成“田”字形。一旦注意到这一点,就不难发现,在出土以及传世文物中,如此中心打成“田”字形、带有对耳式环的花结出现频率颇高。由此或可推论,标准的同心结,乃是此类通过固定打法形成“田”字结心且带有对耳式环的花结。

南朝梁武帝《有所思》一诗有句云:“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说来让人惊奇,现代考古发现让我们得以亲见甚至比梁武帝的诗句还要更有岁月的同心结实物。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三十号墓出土有一件汉晋时代的“镂金”锦香囊,该香囊有四条长饰带,每两条相绾在一起,打出一个标准的同心结,这样,就在香囊两侧形成一双对称的、饰有花结的流苏飘带。另外,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的一件汉晋时代锦缘毡帽残件,则是在帽的尾部垂一对长带,带上打出同心结。由此看来,早期,同心结被用在服饰、器物的饰带之上。

▲河南偃师杏园唐李郁墓出土 银盒

不过,据《隋书》“后妃传”,杨广曾“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宣华)夫人”,“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这里出现的同心结竟是独自成件,不附属于任何他物,并且一送就是好几枚。

河南偃师杏园唐李郁墓出土有一件银盒,盒盖上的主题纹饰居然便是一个用两束长丝编成的独立的同心结。相比汉晋香囊、帽缘上真实的结饰,银盒盖上的这一图案有着远为复杂和精巧的组织结构,甚至串有一颗心形的珠子或宝石。

此般线索显示,到隋唐时代,出现了独自成件的同心结,这种同心结并非依附在服饰、器物上的装饰细节,而是作为一件单体的工艺品加以设想、编制,其上有时甚至穿贯珠宝,实际上成了贵重的饰物。也只有这样的精美小玩意,才可能在一个小金盒里放入数枚,送到意中人前讨巧卖乖啊。

▲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玉佩花题

辽代陈国公主墓中,更是进一步出现了以玉材琢制成的、高度图案化的同心结。这一玉同心结长6.5厘米、宽4.1厘米、厚0.6厘米,被作为一组玉佩的“花题”,下侧环带上系有五条镀金银链,每条银链末端吊有一件玉坠。

可见,同心结在长期流行当中,还演变出以玉、金等珍材制作的形式。因此,古时多情男女互相赠送的同心结,有时会是这类金錾玉琢的饰件,而不必然是丝穿带绕的软结。

无独有偶,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唐代窖藏中,一件银镀金鸿雁纹匜上有着鸿雁口衔绶带的图纹,绶带呈现为一条长带对折为二,相绾形成一个田字结,并在两侧形成一对套环,与汉晋香囊上的花结完全一致。

实际上,这种用一对长绦结成田字形实心结的纹饰在唐代文物上屡屡出现,如出于何家村窖藏的珍贵“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衔杯起舞的骏马的颈上也是扎有同样结饰的长绶扬举风中。这种结饰的实物或图像在形式上很统一,都是用一对长带绾成,形成的花结也一致,由此或可推断,它们正是“同心结”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两条带状物相绾成田字形实心结,便是古人所珍重的“同心结”,营盘墓地三十号墓出土的汉晋锦香囊让我们看到了往昔那曾经让多少儿女心跳怦怦的“同心结”的真实面目。

不过,尤惹人兴味的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金梳背,竟是用金丝扭成一个又一个小同心结,焊接在背脊上。

由于金丝同心结沿着背脊对折,各有一半贴服在梳背的两侧,看去宛似蝴蝶;实心结则凸出在梳背的弧形轮廓线上,如一颗颗小花苞,从设计角度来说,实在精巧至极。

当代的研究者对于金丝同心结的编结过程加以了复原,由之可以看到,同心结的打法实在不难,在传统打结巧技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种。(《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编著,227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正因为打法简单,所以,逢到需要告白的场合,含情的男女往往会临时起兴的打个同心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一腔热情。

如唐传奇《霍小玉传》里,“忽见自门抛一斑犀钿花合子,方圆一寸余,中有轻绢,作同心结,坠于卢氏怀中”;再如《初刻拍案惊奇》之《乔兑换胡子宣淫》一篇中:“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拔他一撩拔,开了箱子取出一条白罗帕子来,将一个胡桃系着,结上一个同心结,抛到女子面前。”都是男子用手帕系了小物件,再随手绾个同心结,抛给女性。

至于以丝、带打同心结的方法,似乎日本人武内元代《实用系结大全》中介绍的“总角结”颇可作为参考,后者与前者的形态完全一致。不管怎样,对于古人来说,同心结的编结是会者不难,几乎个个都熟练掌握其打法。所以,逢到需要告白的场合,含情的男女往往会临时起兴的打个同心结,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一腔深意。

欧阳修《武陵春》“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便是女性以发带、衣带一类私密物件打成同心结,送给中意之人。再如《初刻拍案惊奇》之《乔兑换胡子宣淫》:“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拨他一撩拨,开了箱子取出一条白罗帕子来,将一个胡桃系着,结上一个同心结,抛到女子面前。”《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赵县君乔送黄柑》:“中又有小小纸封,裹着青丝发二缕,挽着个同心结儿。”

另外,据说有一种“流苏髻”,乃是将同心结引用至发式设计中的结果:“轻云鬒发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绾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于是富家女子多以青丝效其制,亦自可观。”(《谢氏诗源》)

名叫“轻云”的巧慧女性头发特别浓密,无法全部绾入髻中,每次盘髻之后,总是会在左右各剩出一指粗的发绺。于是她想到把每束发绺分成两股,编出一个同心结,再装饰上珠宝,然后任余绪自然地垂向肩头。髻的两侧各有一道带花结的乌丝垂下,恰如流苏飘带,于是叫做“流苏髻”。这一巧创引发了跟风,其他女性没有那么多的头发,便以黑丝线作为假发,制成垂在髻子两侧的黑丝流苏。

不知是否历史上真的曾经有过“流苏髻”的风行。反正在弄清同心结的具体形态之后,至少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心海里完成流苏髻的可能的美丽。

本文综合①孟晖《紫禁城》②《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原标题:从出土及传世文物中推测古代同心结式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