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最大同心圆 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同心圆的象征意义国家 画出最大同心圆 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画出最大同心圆 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2024-07-10 05: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画出最大同心圆 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新的征程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好地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多方力量。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彼时之中国,犹如一盘散沙。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才拥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党在民族危亡之际,高举民族团结的大旗,明确提出了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反帝反封建、共求解放幸福的革命纲领,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共御外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建立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辟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全面加强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百年历程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扩大凝聚共识的“半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画出最大同心圆,必须以统一战线为包容半径,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应运而生,有力地团结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提升人民政协统战效能,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优势,促使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和海内外同胞紧密团结起来,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必须用好互联网技术媒介和平台,增强正向价值引领,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要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优化网络话语环境。发挥党和政府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构建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利用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要让网络连通民心。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充分了解民意、民情和民愿,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做到有效激发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切实打通凝聚思想共识的“最后一公里”,引领带动网民关心、支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

(陈联俊,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授;李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