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吉林19号候选人:古尘 抢救“缸窑文化”打造“北方瓷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吉林市缸窑煤矿历史 感动吉林19号候选人:古尘 抢救“缸窑文化”打造“北方瓷都”

感动吉林19号候选人:古尘 抢救“缸窑文化”打造“北方瓷都”

2024-07-16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开栏语

每年冬天刚来,我们便开始寻找吉林大地带着温度的感人故事、感动人物。

“感动吉林”这个带着媒体温度的品牌栏目,从2003年开始至今,我们已经坚持了14年,今年是第15个年头儿,由新文化报社、吉林年鉴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2017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将再一次拨动您柔软的心弦,寻找那份感动!

我们要寻找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或平凡、或伟大、或默默无闻、或鼎鼎有名,他们尊老爱幼、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扶危助困,他们用行动诠释大爱,用善行义举引领社会风尚。这些人、这些事儿,很温暖,也很有力量。

今年,我们依然希望寻找那些或温暖、或坚强、或悲壮、或善良的人,他们将再次温暖这个冬天,成为支撑我们内心的精神力量!这些带着温度的感人故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等您来推荐!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人,欢迎告诉我们。

19号候选人:古尘 

身份:抢救吉林“缸窑文化”的艺术家

年龄:59岁

推荐理由:

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

缸窑烧制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然而随着缸实用性的降低,缸窑文化也在逐渐衰落。

他为抢救“缸窑文化”,在十多年间无数次往返于全国各大产瓷区,刻苦钻研、学习各大产瓷区的烧制技术,与缸窑特有的球磨粘土有机结合,研制出近百种具有本土特色的陶瓷配方,他用一颗炙热的艺术痴心,投身抢救吉林省“缸窑文化”的事业中。

身边人评价:

古尘老师发起抢救“缸窑文化”,加速“南瓷北移”,打造“北方瓷都”的行动,从无到有,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他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从粗浅到精深、从外行到内行、从学习到创作,从走出去到带回来,他始终是在坚守,坚守一份信念,坚守一份事业,坚守一份责任。在资源匮乏,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力量,“缸窑文化”即将消失之际,古尘老师全力整合资源,引进、培养陶瓷技术专业人才。不仅仅自己努力,并且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投身其中,这对“缸窑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朋友、原春铁集团党委书记 薛向辉

人物语录:

人生没有彩排,分秒必须精彩。

我的一生就两件事:找一个爱我的人生活一辈子,找个喜欢的事情做一辈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吃了各种苦,但是苦中有乐。

爱好,就会去钻。可能我这一辈子也干不了别的了。一步一步走来,沉淀下了近万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快乐”。

   ——古尘

初识艺术:学木雕与艺术结缘

古尘出生在湖南省湘西乌龙山。种种原因,童年的他并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15岁,他随家人一起来到吉林省。20岁那年他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到过云南、香港,在工厂当过学徒、砍过甘蔗。在云南瑞丽,他帮人用木头雕大象卖给游客,也就是那个时候,学会了木雕的手艺。“其实小时候就喜欢自己琢磨,在山上放牛时,就喜欢拿着木头看,有时候也自己动手做。”古尘说,可能骨子里,他与艺术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尘后来回到了父母身边,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内心却放不下雕刻艺术。亲朋好友结婚,他都会自己动手做一些摆件、小玩意送给人家。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些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木雕作品开始被拿去卖,慢慢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甚至有人慕名来定制。

接触陶瓷:心里刻下三个字

20多年前,古尘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古尘木艺”成了吉林省八大名品之一。这时,他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

为他带来这份“转折”的,就是“缸窑镇”这三个字。

当时,他已数次带着自己的木雕作品参加吉林省民博会。“记得是在第三届民博会上,我遇到了陶瓷大师周国桢。他跟我说,吉林省缸窑镇出的土非常好,景德镇烧瓷用的土,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这儿运送去的。”

这次交谈让“缸窑镇”这三个字刻在了古尘心里,他想去缸窑镇看看。第一次到缸窑镇也让他感触颇深,缸窑镇的缸窑烧造技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且产“球磨黏土”,这些黏土大量供应给包括景德镇在内的全国各大制瓷地。很遗憾的是,缸窑镇有如此好的资源和文化底蕴,却只作为原料供应地,鲜为人知。

走近陶瓷:抢救“缸窑文化”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瓷土矿脉,但陶瓷产业在吉林省却是空白。从缸窑镇回来,古尘就给政府写了份报告。

“抢救‘缸窑文化’刻不容缓,建立北方瓷都任重道远。”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他在报告里提了13条建议。

“吉林不仅黏土资源丰富,还有一批具有独特表现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语言。”他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陶瓷艺术品。

“刚开始,可以说是两眼一摸黑地走进了景德镇。”古尘遍访当地陶瓷名家,包括珠山八友后代、陶瓷世家王锡良大师,陶艺泰斗周国桢等。古尘说,通过学习,他学会了各种土的配比,融合南北方的烧制工艺,他成功仿制了伪满皇宫馆博物院馆藏国家级文物“青花斗彩麒麟罐”、“帝王黄凤纹三足香炉”、“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等作品,国家文物局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古尘在景德镇建立了“东北艺术家创作基地”,组织大批艺术家赴景德镇学习。在长春市建立了吉林省首家“陶瓷创作基地”,吸引两地艺术家进行南北文化交流,基地被授予“首批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

最难的是不被大家理解

“最难的时候,是不被大家理解,有人说我是骗子。”面对各种质疑声,古尘无奈也倍感无力。古尘说历史上就有“南有古窑,北有缸窑”的说法,可要把缸窑文化当年的辉煌再现,并不容易。采访中,古尘还提到了一件令自己至今无法释怀的事。

那会儿,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他来说,那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买陶瓷、买原料,这些都很“烧钱”,一度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有一次购买陶瓷艺术品需要15万元,古尘实在没有那么多钱,犹豫再三,想不出办法。可拿不出钱,那批瓷器就要卖给别人了。“我瞒着家人,让爱人抱着孩子回了娘家,跟她说我要把房子收拾收拾。可我,是把房子卖了……”

“想起来挺心酸的。”提起多年前与陶瓷痴缠的日子,古尘的声音突然有些哽咽,用手试图遮住眼里泛出的泪,不愿再多讲。

南瓷北移是历史的必然

如今,一大批艺术家及大专院校积极投入到“抢救缸窑文化”的行动中,目前吉林省建了100多座窑,各大高校也都开设了陶瓷、雕塑等专业,这让古尘倍感欣慰。

“陶瓷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再不抢救的话,景德镇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古尘告诉记者,缸窑镇的大量瓷土被运送到南方去做地砖、建筑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艺术价值。

“资源枯竭,就没有了,中国的民族艺术的工业革命,是艺术走向市场的唯一出路”,他提出融合本土文化、探索陶瓷艺术品的商品化。和长白山文化融合,开发了一百多种旅游产品;与电影文化融合,把长影的胶片刻画到了一件件精美的茶具上。他还建立了“百家家庭画院”,把泥胎送到艺术家家里,让他们在上面创作,统一烧制,让更多的艺术家参与到抢救缸窑文化的工作中来。

“抢救缸窑文化,任重道远,南瓷北移是历史的必然,有这么多艺术家参与,我们将更快的看到‘南有古窑,北有缸窑’的历史辉煌再现。”古尘说,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快乐和价值。

征集启事

“感动吉林”人物条件:

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