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河北走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合并后的人民日报在平山县哪里诞生 《人民日报》从河北走来

《人民日报》从河北走来

2024-07-02 2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天是《人民日报》创刊74周年

74年里

《人民日报》

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

忠实记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

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见证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今天

让我们一起了解

《人民日报》初创时期

在河北各地办报的峥嵘岁月

第一站:邯郸——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这里创刊

《人民日报》最早是1946年5月在邯郸创刊,不过当时的这份报纸虽然名字叫《人民日报》,但还不是党中央的机关报,而是晋冀鲁豫边区创办的地方党报。

1946年初春,晋冀鲁豫党政军机关进驻邯郸,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筹建中央局机关报,任命张磐石为社长兼总编辑,安岗、袁勃为副总编辑,报社的人员主要是从太行《新华日报》社抽调来的,也有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文化干部,报社的社址设在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里。

邯郸人民日报社旧址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让大家先给报纸起个名,当时大家纷纷讨论起来,有人说:“就叫《晋冀鲁豫报》,符合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也有人提出用“人民”这个名字,为人民服务嘛。建国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李庄非常赞同地说道:“‘人民’涵义好,四个字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

1946年5月15日上午10点,人民日报社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创刊发行大会,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主持会议,报告了《人民日报》筹备经过及以后的发展计划,宣读了刘伯承等领导人为报纸的题词。中央局、军区领导先后讲话,对《人民日报》创刊发行表示祝贺。

邯郸版创刊号

当时报纸的报头,是用毛泽东的书法临时拼成了“人民日报” 4个字,这个集字而成的报头只用了一个半月。

第二站:武安——启用毛泽东在延安首次题写的报头

1946年7月1日,因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迁至武安出版。这下正好,重敲锣鼓另开张,报社就马上改用刚刚收到的毛泽东在延安亲笔题写的报头。

武安版第一期

据武安河西村村民介绍说:《人民日报》社当年就设在一座叫“玻璃房”的院落里,是当时村中最宽大、最明亮的四合院。社长张磐石住的院落,是一所修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校,外墙上精美的砖石雕画和刻字,是方圆数百里民居中少见的。在张磐石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两次为《人民日报》的题词。

1947年5月15日,在《人民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邓小平为《人民日报》题词:“集中意志,集中力量全力击败蒋介石,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最后胜利!祝贺人民日报一周年”。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词后一个多月,他和刘伯承就率刘邓大军离开武安,离开邯郸,千里跃进大别山。

除了晋冀鲁豫各区党报的记者兼任《人民日报》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外,还有许多党政军干部和在校学生不断向报社投稿。原河北省省委书记邢崇智、省政协主席李文珊就是当时《人民日报》的通讯员,他们经常向河西村的报社投稿。

晋冀鲁豫版《人民日报》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5日终刊,共印制了746期,在武安出版了702期。报社的机务人员离开河西村时留给了房东家一份编号为737期的《人民日报》,这也就成为是留给老乡们最珍贵的纪念物。

武安人民日报社旧址

2003年6月15日,武安市河西村的村民们向《人民日报》社发去了一封信,重叙半个多世纪的鱼水深情。十几天后,《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局长琚平和、记者部副主任钱江来到了河西村,寻访《人民日报》旧址。后来,河西村村委会编写了村志,详细记述了《人民日报》在河西村的历史。

第三站:平山——毛泽东为大党报创刊重新题写报头

1948年春天,中共中央决定,委托刚刚成立的华北局创办一张大党报,以指导全党、全区的工作。在华北局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正式宣布《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创办新的大党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名份上虽是华北局的报纸,但因为国民党军1947年进攻延安,《解放日报》停刊,《人民日报》事实上承担了中央机关报的任务。

平山版创刊号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安岗,他回忆说:“为了研究怎样办好《人民日报》,胡乔木将我召到了西柏坡,到了西柏坡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刘少奇副主席。一见面,少奇同志就风趣地问:你是那个山头的?我说:是太行山阳泉煤矿游击队的,我是游击队指导员。少奇同志笑了起来说:这很好,新闻工作者要在各种斗争的考验中锻炼成长。现在你们的任务更大了,要准备办全国的报纸,要做很好的准备。”

即将创刊的《人民日报》将是在解放区影响最大的报纸,因此它的创办者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这样一份重要的报纸应该请毛泽东重新题写新的报名,以示重视,并表明与原《人民日报》的不同。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花山村来到平山西柏坡,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会合,实行集体办公。为新创办的《人民日报》题写报头,成为了主席来到西柏坡后最先完成的一幅书法作品。

时任《人民日报》一版编辑的燕凌回忆说;“当时我是《人民日报》的版面编辑,毛主席题写的《人民日报》的报头,就到了我的手中,我看到毛主席在他的题字上,他认为满意的他都画了圈的,我把他画了圈的选出来,集中在一起排列好,就成了现在人民日报的报头,一直用到现在。”

1946年(左)和1948年(右),毛泽东两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并圈选了比较满意的。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在位于石家庄平山县城西南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里庄诞生。《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发布了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的消息,还发表了社论——“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代创刊词。《人民日报》从这一天起编排期号,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民日报》编辑部设在里庄,刊登的重要社论、重要消息几乎都来自西柏坡。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在革命战争中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军队。这些日子里,《人民日报》上捷报频传。《人民日报》的大量报道传递了党中央的声音,宣传了土改支前、恢复生产等中心工作以及各大战场的胜利捷报,许多权威消息和重大报道在《人民日报》首发,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广大军民的士气。

平山人民日报社旧址

《人民日报》靠人背马驮投递到太岳、冀中、冀鲁豫、平西、冀热辽解放区,虽然当时办报后发行条件十分简陋,但《人民日报》的发行量却高达四万四千多份。为方便报纸的出版,《人民日报》印刷厂一部曾搬到石家庄市北焦村,并在石家庄市南大街18号设立《人民日报》经理部,负责纸和印刷器材的购置、报纸发行等业务。

人民日报社在平山里庄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老区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1996年,平山县遭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里庄村民们不顾自己的家园奋力抢救《人民日报》社旧址,为中国新闻大厦保留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第四站:鹿泉——华北《人民日报》从这里进京办报

1948年秋季,傅作义调兵袭击石家庄,威胁我党中央及华北局机关。报社大部分人员在社长张磐石率领下退避山西阳泉。敌军退去之后,《人民日报》编辑部主要人员迁到里庄以南十余里、交通更为便利的东焦村。在这里,那位后来以一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闻名全国的作家,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她是谁呢?她就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

1948年,由于敌人的飞机把报社做为重点目标轰炸,大家经常要来回躲避空袭,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又加上天气转凉,杨沫的旧病复发,头疼难忍,只得请假休养,躺在了东焦老乡的土炕上。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她强支病体,一口气写了两篇短篇小说《成份》和《李凤桐走了桃花运》,并开始了惊世之作《青春之歌》的构思和准备。

除了日后的大作家,东焦村还迎来了一位新报人。这位小伙子叫林晰,他被安排到夜班编辑组。留在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1948年12月31日那个彻夜不眠的夜晚。那一天的一版上,要刊登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迎接中国革命全面胜利的檄文,就是通过他们的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在革命胜利的前夜,编发这篇气势宏伟的巨文,令人兴奋不已。新闻战士们胸中充满革命激情,畅谈很快就要进入北平的欢乐情怀。

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东焦村,编辑部准备搬家,报社同志们要进京了!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全村,大家纷纷涌上街头,有的帮报社干部职工提行李,有的帮着抱小孩,抹着眼泪拉着手,千叮咛万嘱咐;有的大娘甚至抱着小孩不肯让上车,小孩无奈地上了车,还伸出小手哭着喊大娘,不肯离去。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村支书一家与《人民日报》老报人的四代亲情,说起这些往事,《人民日报》的老报人姚勤更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1948年初冬的时候,她和爱人都在《人民日报》做校对工作,身边还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小敏。一家人自打来到东焦村,就住进了安黑黑家,受到全家人的热情欢迎和精心照顾。

几十年后,两家人仍一直没断了联系。当姚勤得知安黑黑的孙女有一只眼睛失明,在石家庄没能看好,已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便连拍两封电报,催促安德顺将小孙女送到北京来治疗。结果,小女孩在同仁医院接受手术,完全恢复了视力。如今,安黑黑的孙子也当上了东焦的支书,他时常动情地说:“我们两家的亲情已经传到第四代了,革命老区与《人民日报》的骨肉之情还要继续传下去!”

后 记

本文作者王律老师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人民日报》在河北邯郸、武安、平山和鹿泉的办报经历,几段小故事让大家了解了《人民日报》升格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来龙去脉。约稿时王律老师感慨说到,在他多年搜集研究《人民日报》初创史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最令他十分难忘。第一件是十年前“七一”为庆祝党的生日,他当时应《人民日报》报史陈列馆之邀,专门到北京举办了迎“七一”《人民日报》收藏展。

2012年王律在北京举办《人民日报》收藏展门券

几十件由他收藏的解放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创刊号、开国大典号等珍品吸引了众多集报爱好者前来参观。在这次展览开幕式现场,首都新闻界的领导专家、当年在战火中办报的老战士、老社长张磐石的儿子、邓拓的女儿小岚大姐等都到场参观。他们在那一张张发黄的《人民日报》前久久伫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而这些革命战争时期珍贵的《人民日报》从燕赵大地走来,见证了新中国中央党报在河北革命老区诞生、演变、发展的历史进程。

王律向观众讲解东焦版人民日报

第二件是2013年《人民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应邀来到河北省艺术中心“燕赵讲坛”主讲“中央党报从这里走来”,并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了“《人民日报》上的石家庄”藏报展,由他参与创建的“《人民日报》在东焦”展馆也正式落成。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和党报收藏研究者,他将这三桩“礼物”作为对《人民日报》创刊的献礼。

(作者系河北省红色旅游协会专家顾问)

图片由王律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红色河北。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