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统计结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各个星系的关系 系外行星统计结果

系外行星统计结果

2024-06-24 01: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行星质量-距离-半径¶ 早期统计结果¶

自1995年第一颗系外行星 51 Peg b 被发现一直到2004年,天文学家一共发现了大约130颗系外行星,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1%的太阳型恒星有“热木星”。 至少7%的太阳型行星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已发现的行星(大多是气态巨行星)出现在富金属恒星附近的概率更高。 行星轨道、行星系统多种多样。 这是最令人惊讶的一个结果:行星不但普遍,而且多种多样。

进阶

现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根据其半径、组成和轨道半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

热木星(Hot Jupiter):质量接近或超过木星,行星轨道与母恒星距离在0.5至0.015天文单位以内。 气态巨行星(Gas gaint):与木星、土星类似的行星。 冰巨星(Ice gaint):与天王星、海王星类似的行星。 超级地球(Super-Earth):质量约为地球的2.5到10倍的岩质行星。 迷你海王星(Mini-Neptune):质量低于天王星和海王星,但组成却和海王星相当类似。

早期发现的系外行星,质量分布在0.2木星质量~20木星质量之间,轨道周期大于2.5天,轨道偏心率分布在0~0.93之间。

系外行星系统的多样性¶

对于同一系外行星系统,其内部行星的轨道有可能有很大差异。根据径向速度测量法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径向速度测量曲线大致判断行星轨道的偏心率。

上图所示的径向速度曲线与正弦曲线相似,因此该行星的偏心率很小,近似于圆轨道。

上图所示的阶跃型曲线表示该行星轨道的偏心率相当大。

如果行星系内的两颗行星的轨道周期相差很大,就会形成分层系统(Heirarchized System),其径向速度曲线可以看做是两个频率相差很大的波形的叠加。 如果行星系内的两颗行星的轨道周期成整数倍,就会形成共振系统(Resonant System),其径向速度曲线变化很快,要分辨出这是两颗行星比较困难,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Heirarchized System

分层系统(Heirarchized System)中,两颗行星的周期没有确定的关系,两颗行星的周期是任意的。而共振系统(Resonant System)的意思是说,行星的轨道周期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例如两颗行星轨道周期之比是 2 等等。

如果行星系的中心天体是两颗互相旋转的双星,那么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双星的运动对行星轨道的影响,在双星的一定范围内无法形成稳定的行星轨道,只有在范围以外,行星轨道才可以稳定。

不同种类的系外行星系统展示在下图中:

来源:Kepler Orrery - Daniel Fabrycky | Nasa

行星的分布、质量及距离¶

在系外行星探测中,径向速度法和凌日法是最主要的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局限性:

径向速度法 通过测量恒星光谱微小的变化来探测行星,这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行星的周期和质量,但却无法测量行星的半径。 凌日法 通过测量恒星亮度的微小变化来探测行星,这种方法能够准确测量行星的周期和半径,但却无法测量行星的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HARPS和Kepler年具体看看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

HARPS(径向速度法)对于周期小于50天的行星,最小能测出 \(m_p \sin i \approx 3M_{\oplus}\) 的无偏分布。 Kepler(凌日法)对于周期小于50-100天的行星,最小能测出 \(R_p \approx 1R_{\oplus}\) 的无偏分布。

由于两种方法各自的局限性,它们并不能得出完整的行星分布,因此需要对结果进行修正。

径向速度法主要分布中对质量较小、周期较长的部分进行修正。

凌日法主要对分布中半径较小,周期较长的部分进行修正。

在修正之后,得到了无偏的行星质量、半径分布,如下图所示:

另外,通过比较母恒星Fe/H的比值与行星数量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母恒星的金属性与行星的关系:

综合分析HARPS与Kepler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的恒星拥有热木星,其存在于富金属恒星周围的概率更大。 10%的恒星拥有气态巨行星,其存在于富金属恒星周围的概率更大。 较小的恒星几乎没有气态巨行星。 50%-80%的恒星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30%的恒星拥有一颗 \(m_p < 30M_{Earth}\) ,周期100天以内的行星。 大多数较小较轻的行星存在于多行星系统中。 存在一颗 \(m_p \sin i < 30M_{Earth}\) 行星的行星系中,超过70%还存在其他行星。 行星系所能允许的致密程度能使其“刚好”稳定。 行星质量与半径的关系¶

由于径向速度法、凌日法所测行星数据的重点并不相同,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如将数据结合的话,可以得到行星质量与半径的关系,这对于研究行星的内部结构十分重要。即使两个天体大小相同,如果其质量差异较大,其内部结构也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和红矮星(如OGLE-TR-122b)具有相同的半径,但由于木星质量没有OGLE-TR-122b大,其内部无法发生核反应,因此前者属于行星,后者属于恒星。

可见,了解行星质量与半径的关系对于行星分类具有重要作用,进而还可了解的行星的形成过程。 最新的系外行星质量-半径关系如下图:

观测与理论¶

通过观测,我们能够验证观测数据与理论是否符合,并能对理论进行修缮。而有了更好的理论,就能为未来的观测提供更好的方向。 下图展示了一个行星演化模型中,行星轨道半长轴、行星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来源:W. Benz, S. Ida, Y. Alibert, D.N.C. Lin, C. Mordasini. Planet Population Synthesis

而对系外行星的实际观测的结果如下:

更多的观测与理论符合的情况可以见上述论文与课程视频,在此不一一赘述。 未来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观测方向主要将集中于:

获取更大量的数据。 更多探测方法的优势互补。 特定行星系统的具体分析,包括: 行星轨道参数 行星内部结构 行星大气层 与理论相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