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比较:一对政治敌手的不同进击方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马孚百度百科 《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比较:一对政治敌手的不同进击方式

《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比较:一对政治敌手的不同进击方式

2023-03-24 16: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较:⼀对政治敌⼿的不同进击⽅式

——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七陈友冰

  王安⽯变法是北宋中后期的第⼀⼤事,时⼈尽侧其⽬,围绕变法,拥赞与反对两派展开了

激烈的论辩及⽃争,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和王安⽯的《答司马谏议书》就是其中的⼀段公

案。过去,处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有的⼈将司马光划为⼤官僚⼤地主等豪强贵族的代表,将他

的《与王介甫书》说成是对新法的⽆端责难;⽽王安⽯的《答司马谏议书》则是

针对司马光强

加于新法的种种罪名,观点鲜明、要⾔不烦、理直⽓壮地加以驳斥,表现了⼀个改⾰家的坦荡

胸怀和⾼度⾃信

。其实,司马光此信绝⾮谋少数⼈的私利,此公⼈品更如光风霁⽉,绝⾮王安

⽯在信中所云的那种

壬⼈

,他对新法的批评也并⾮都是

邪说

。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是在为国

⽽谋,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法不同;《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都是椐实⽽发、⾔

之成理,但⼜都从⾃⼰的⽬的出发⽽回避了⼀些要害问题。因此,把两封书信加以⽐较,看看

他们是如何从⾃⼰有利的⾓度进击⼜如何进⾏避让,不仅使我们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不会以

今代古,同时也让我们在⽂章的⽴论和驳论技巧上得到⼀些教益。下⾯⾸先看看两⽂产⽣的时

代背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积贫积弱的朝代,国⼒衰弱问题暴露得特别早,冗官冗吏、冗

军冗费⼀开始就成为不治之症。北宋⽴国之初,鉴于唐末五代军政割据的状况,设⽴了不少新

机构,分夺宰相及地⽅长官的财赋、军事之权,使政治机构与官僚之间相互牵制,防⽌藩镇割

据乃⾄分⼟⽴国,确保皇权的地位。这样,国家机构臃肿的弊病就⽆可避免。宋王朝为了巩固

统治,于多年兵祸之后,采取崇⽂抑武的策略,笼络⽂⼈⼠⼦,开科⼤批取⼠,滥赏官爵,供

养了⼤批冗官,官多位少,待遇相对低薄,于是想⽅设法搜刮,吏治因此败坏。开国初,为了

收夺将领兵权,挫丧天下锐志,公然⿎励官僚购置⼟地⽥产,及时⾏乐,导致⼟地兼并的急剧

加速。宋朝的民族⽭盾⾃始⾄终是⼀个严峻的问题,辽国、西夏、吐蕃,环伺边境,军费和买

安费惊⼈。再加上军队战⽃⼒差,屡战屡败,只得⼀味扩充军队,⾄仁宗庆历年间,兵员已达

⼀百⼆⼗五万九千,直接导致财政⼊不敷出,产⽣⾚字,于是⼈民负担更为沉重。这些因素,

致使国内社会⽭盾⼀直很⼤,开国数⼗年,就爆发了王⼩波、李顺起义,庆历、嘉祐年间,农

民和⼠兵更是纷纷起事。这些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使得⼀些不⽢因循守旧的有识之⼠发出

改⾰的呼声,在王安⽯之前的庆历新政正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批⼈发动的。在苟安的保守势

⼒的极⼒阻挠

.

下,庸禄⽆为的仁宗先⾃动摇,不可能给予新政派以坚决的⽀持,因此,新政不

到⼀年,即告失败。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其影响还是巨⼤的,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或多或少地进⾏了⼀些改

⾰。庆历⼋年⾄皇祐年间,陕西转运使李参为了解决军粮,在农民青黄不接时,

令⾃度⾕麦之

⼊,予贷以官钱,⾕麦熟则偿,谓之青苗钱。

效果⾮常不错。两浙转运使李复圭、明州知府钱

公辅等曾将差役中的衙前改为募役,以⽅便民众。均输、民户代官养马等改⾰也在个别地区施

⾏过。可以说,这些尝试为后来的王安⽯变法提供了借鉴作⽤,也作了⼀定的舆论准备⼯作。

  王安⽯,北宋著名的政治改⾰家,其⾃幼随⽗亲辗转南北,历见民间困苦的现状,在《感

事》诗中曾写道:

贱⼦昔在野,⼼哀此黔⾸。丰年不饱⾷,⽔旱尚何有?

⾃此,

慨然有矫世

变俗之志

。庆历七年(

1042

)任鄞县知县,利⽤冬闲,⼤兴⽔利,在青黄不接之际,将官仓粮

⾷贷与县民,规定利息,秋后归还,既使贫者免于⾼利贷的剥削,⼜可使官仓储⾕新陈相易。

除此之外,还兴办学校,建⽴保甲制度,做了不少实事,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实践基础。王安⽯

任官愈久,愈憬觉北宋政治制度的窳败,

1058

年,写成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事书》,指出

了王朝内部潜伏的⽭盾和危机,并提出了改⾰的要求和⽅法。虽然这些呼吁没有得到当政者的

重视,但王安⽯通过有策略地影响朝野名⼠,引起了⼈们的注意,博得同僚们的推许。这些⼈

中就有司马光,其学⽣刘安世⾔:

当时天下之论,以⾦陵(即王安⽯)不作执政为屈。

可见王

安⽯在变法前已深负众望,许多⼈把除弊振弱的理想寄托在他⾝上。

  神宗即位,锐意⾰旧布新,冀图尽扫贫弱颓废,于是⽴即起⽤久享声誉的王安⽯。⼀开

始,神宗对改⾰的必要性还认识不清,存在

本朝有百年⽆事

的疑问,王安⽯上《本朝百年⽆事

札⼦》,分析开国以来的情势,指出

累世因循之弊

导致

农民坏于徭役

兵⼠杂于疲劳

,理财

不得法导致

民不富

国不强

,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只是

赖⾮夷狄昌炽之时,⼜⽆尧汤⽔旱

之变

,所以百年⽆事。王安⽯继⽽分析这种状况

虽⽈⼈事,亦天助也

,认为

天助之不可靠

。可见王安⽯所理解的

天助

实质就是偶然性,这些话隐⽰着⼀旦情形有变,王朝将⽣不测

之患,据此,王安⽯认为

⼤有为之时,正在今⽇

,坚定了神宗的改⾰决⼼。

  熙宁⼆年,王安⽯开始陆续推⾏新法,熙宁七年,王安⽯第⼀次罢相,次年复出复罢,⾃

此,变法停顿并⾛向败废。应该说,王安⽯变法的本意和构思是有合理因素及积极意义的,是

针对时弊⽽发的,但世事往往难致⼀途⽽同归,宋朝各地具体情况差别很⼤,同⼀政策不可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