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号称世界四大音乐剧目 群言

群言

#群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音乐剧,早期译为歌舞剧,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融歌唱、对白、表演、舞蹈、杂耍、特技和综艺为一体,广泛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它以剧情引发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情感,再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动作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如今,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时有上演,但演出最频繁和发展最繁荣的当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像“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关系一样,一提起“百老汇”,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美国的音乐剧。百老汇是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一条大街。这条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的中心,因此“百老汇”就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了。虽拥有百年历史,百老汇却在每个时代都可以找寻到自己的标志,琳琅满目的经典名剧像一个个坐标,将百老汇划分为不同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有《万事皆空》,40年代有《俄克拉荷马》,80年代有《猫》,90年代有《为你疯狂》,而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则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剧《妈妈咪呀!》。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急起直追,不时向百老汇发起冲锋,“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强烈冲击。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其艺术形式是把歌剧、轻歌剧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

西方音乐剧在百多年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营手段和机制,并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音乐剧目,如我们常提到的四大音乐剧名剧:童话式的作品《猫》;文学巨著改编音乐剧的典范《悲惨世界》;以美声唱法为主,“歌剧—轻歌剧—音乐剧”过渡的典型《歌剧魅影》;女性为主的爱情悲剧《西贡小姐》。音乐剧《妈妈咪呀!》也是其中之一。

有着“世界最好的音乐剧之一”美誉的《妈妈咪呀!》,已经拥有13个语言版本,让全球4500多万人感受了它超乎想象的快乐表演,平均每晚在世界各地有18000名观众会兴奋地从座位上跳起来。这部音乐剧向观众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希腊海岛上的浪漫爱情故事:单身母亲唐娜的女儿苏菲明天就要结婚了。一直不知自己亲生父亲是谁的苏菲,邀请了母亲当年的三个情人哈里、比尔和萨姆出席婚礼,希望借此搞清楚自己的身世。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她的控制,好在最终误会烟消云散,母女双双得到了幸福。

说到音乐剧《妈妈咪呀!》,就不得不提到一支乐队,因为剧中所有歌曲都出自他们——阿巴乐队(ABBA)。ABBA是瑞典的流行音乐组合,成立于1973年。成员包括比约·乌尔法厄斯、本尼·安德森、阿格妮莎·福斯克格、安妮—福瑞德·林斯塔德。在乐队成立前,四人分属于不同的演唱组合或乐队,后来本尼和安妮、比约和阿格妮莎分别结为夫妻,并用每个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成“ABBA”这个名字。ABBA乐队的歌曲很有旋律感,许多朗朗上口的曲目被不同歌手翻唱和进行不同形式的改编,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远远超过一支普通流行组合娱乐大众于一时的存在价值。而《妈妈咪呀!》这部音乐剧中贯穿了《妈妈咪呀!》、《舞蹈皇后》、《胜者为王》、《钱、钱、钱》以及《给我一个机会》等22首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经典金曲,将欢乐的人生态度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当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伦敦试演时,没有人知道观众们的反应会是怎样。然而这一切来得如此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观众们给予这部原创音乐剧热烈的掌声,根据这部音乐剧的制作人朱迪·克雷梅回忆:“那晚每个观众都很疯狂,他们离开座位,在走道上又唱又跳。”朱迪·克雷梅是一位知名的戏剧制作人,1981年曾担任音乐剧《猫》伦敦版的舞台经理,有着丰富的戏剧制作经验。有一次,她被比约·乌尔法厄斯和本尼·安德森的音乐《象棋》深深震撼,并萌生把ABBA这些深入人心的歌曲编成一出剧目的想法。敏锐的戏剧触觉让她感到ABBA的歌中有着很强的戏剧性,她想把这些经典的歌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出来。如何把这些歌曲搬上音乐剧的舞台,让朱迪在构思这个音乐剧的最初十年里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她把剧作家凯瑟琳·强森拉进了制作团队,为《妈妈咪呀!》创作剧本。凯瑟琳发现ABBA早期的作品风格天然、懵懂、天真,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演唱,后期的作品加入了成熟的思考和丰富的哲理,因此故事可以围绕着两代人展开。而歌曲多为女性所唱,因此她把故事定位在母亲和女儿身上。歌词不能随意改动的原则使凯瑟琳的工作变得极富挑战性。之后朱迪又找来了菲利达·洛埃德担任这部音乐剧的导演。尽管菲利达·洛埃德从来没有执导过任何一部音乐剧,但克雷梅认定洛埃德是这个项目的不二人选。就这样,三个女人把音乐剧《妈妈咪呀!》送上了腾飞的跑道。

《妈妈咪呀!》成功的秘诀不仅是作品本身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而且创作人员甚至每个观众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中唐娜和她的两个乐队朋友隐隐暗示了朱迪、凯瑟琳和洛埃德三位主创人员的形象。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以及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与人之间永恒的话题。与众不同的创作方式,轻松愉快的表现手段,让所有观众既像欣赏一场声情并茂的音乐剧,又像沉浸在一场热闹非凡的演唱会之中。精良的制作也使得这部音乐剧得到了广泛赞誉。制作人朱迪将演出的成功归功于各个领域内参与制作的合作者,“他们创造了化合反应,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诚合作为制作中各个领域的进展提供了动力”。其中包括至关重要且需要高超技巧的布景、灯光、音乐设计和舞蹈指导。对她而言,则是“要鼓起勇气,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音乐、故事以及我身边的天才。当然也要保持临场的幽默感,随时拿出用之不竭的精力”。但是,精力除了来自于肾上腺,更来自像音乐剧《妈妈咪呀!》这样的富有激情的作品,富于感染力的激情可以从台上传到观众中,然后再次传回到舞台上,形成永不休止的能量循环和令人鼓舞的身体震颤。

1999年3月23日,《妈妈咪呀!》在英国伦敦西区爱德华王子剧院首演。演出空前轰动,各界名流蜂拥而至,与普通观众挤在一起观看,打破了伦敦票房纪录,伦敦交通为之瘫痪。2001年该剧进军美国百老汇,至今演出了近2000场,成为百老汇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之一,超过了经典《音乐之声》。2002年,《妈妈咪呀!》一举获得托尼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最佳编曲、最佳制作五项提名,证明其已经成为全球最热门的音乐剧之一。

2011年,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韩国 CJ 集团共同组建的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国际版权合作的全新模式购买《妈妈咪呀!》的版权,推出中文版,让这部历久不衰的音乐剧多了一种“中国之声”,中国音乐剧产业进入产业链上游。2011年7月8日,《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首演,热情奔放的辣妈“唐娜”变成了中国面孔,在音乐剧里讲起了中文。经过上海、北京的100场连续演出,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吸引了13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剧院,收获4500万元票房的成绩。

《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中国各大城市演出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妈妈咪呀!》本土化成功的原因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解读。首先是“天时”。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音乐剧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世界著名的音乐剧目通过原版引入和本土化改编被搬上了大众舞台,我国音乐剧市场出现了无比繁荣的局面。而原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又是这些优秀音乐剧中的佼佼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音乐剧《妈妈咪呀!》引入中国市场时正好赶上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大好局面,因此占尽了“天时”的优势。其次是“地利”。《妈妈咪呀!》原版引入中国后,根据我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加入了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小插曲和元素,使得这部原创音乐剧具有了中国色彩。观众在观看中文版剧目时,可以轻松地受到音乐剧感染而产生强烈共鸣,这也是它能够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再次是“人和”。《妈妈咪呀!》中文版无论是从歌曲的唱词上,还是在演员和场地的选择上,都来自于中国本土。观众在中国的剧院里,欣赏由中国的专业音乐剧演员用中文演唱歌曲《妈妈咪呀!》时,那种亲切的感觉会油然而生,不需要过多语言赘述,观众和台上的演员就能达成良好的互动。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徐舒亚说的:“《妈妈咪呀!》是借鉴西方经典曲目移植中国的成功案例。希望用这样的模式推动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发展,并在一两年内启发、带动、推动我们本土的原创作品崛起。在国内,一部歌剧很少在一个城市演到十场以上,音乐剧却有这种自然的魅力和能力。像《妈妈咪呀!》能上演 100 多场,其实也符合音乐剧自身的制作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文化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文化发展非常重要。《妈妈咪呀!》是一个好的范例,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相信对今后的文化市场会起到启发积极思考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