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史诗片名词解释 影史考点

影史考点

2023-07-17 2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一、武侠片(名词解释)

作为史学概念,“武侠片”特指1927-1931年间以武侠内容为主要剧情的影片,包括含有神怪内容的武侠,即神怪武侠片或武侠神怪片。1928年5月,“明星”公司取材自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的现代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的影片《火烧红莲寺》上映,轰动影坛,引发商业竞争中的第二个浪潮。某种程度影片也带有曲折隐晦的方式评价生活的意味,但由于质量不能得到保证,佳作很少。和古装片相比,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1、 取材上,多脱胎于现存的武侠小说;2、剧情所围绕的叙事中心而言,有着相互趋同的冲突主题,如有除暴型、复仇型、比武型、夺宝型。3、在角色的设置上,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均是武功高强的侠客剑士;4、制作上的类型化:低成本短周期大批量,演员选择重视“明星效应”。

二、武侠电影的类型特点(简答)

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上海,最初拍摄的是明星公司根据平江不肖生所著《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连续拍摄了18集。此类影片充满封建迷信、恩怨报应、神怪恐怖(由于遭到舆论强烈谴责,逐渐消失)。可以分为:

神怪武侠片:以神剑仙法为内容,在表现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影动画和特技,表现从施法术、放飞剑、呼风唤雨、制造阵法机关、邪术神功,斗法场面惊险诡谲(海天一电影公司从1928年至1931年,共拍摄了二百五十多部神怪武侠片)。

传统武侠片:戏剧程式化的打斗加杂技性表演,比较虚假。至1938年,香港金城电影公司首先拍出了第一部武侠片《粉妆楼》,此后武打片在香港再度兴起,主要是对《七侠五义》《施公案》等剑侠小说的改编,一部分则是上海武侠片的重拍。

英雄武侠片:比较写实的武侠片,多以近代英雄人物仗义行侠、忠良后代报仇雪恨、武林门派争夺宝物秘籍为内容,并运用了现代化的电影表现手段。演员具有一定的武术功底,系列片《黄飞鸿》具代表性。

近代武侠片:70年代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种近代题材,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或儆恶锄奸为内容,以徒手搏击为特征的功夫电影,它的演员不用替身,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拍摄采用真打实拍。香港第一部功夫片是《路客与刀客》。以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为代表作。

功夫喜剧片:到70年代中期,拳脚功夫与喜剧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谐趣功夫片,它采用武术真功夫与杂技相结合的打法,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与《醉拳》是具代表性的两部影片。

当代武侠片:进入80年代,出现了由武术运动员担任演员、其武打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武术精华的武术片,影片并注意将武术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以表现中华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高尚武德,如影片《少林寺》、《武林志》等。

三、30年代中国电影商业片的三次浪潮(论述)

20年代中期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黄金年代,流派纷呈,各树一帜。但这种局面很快便被汹涌的商业浪潮席卷而去。随着电影企业的发展成熟,经营者逐渐把拍电影的着眼点投放到赢利上,电影的创作探索最终演变成商业竞争。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众多制片商竟相拍摄粗制滥造的商业电影。在1926至1931年间,中国影坛上相继出现了“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武侠片”三种类型电影的潮流。

①古装片热

古装片的热潮缘起于“天一公司”1926年出品的《梁祝痛史》。由于影片受到了怀有故国情思的南洋华侨的热烈欢迎,由此带动了声势浩大的“古装片运动”。之后,“天一”又拍摄了《义妖白蛇传》《孟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唐伯虎点秋香》等片,接连创下票房佳绩。“天一”的古装片大都取材弹词和民间传说。邵醉翁往往注意选择家喻户晓,带有悲剧色彩的民间故事,注意故事的曲折动人,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由于“古装片”的制作目的不是再现历史,而是一种商业谋略。这些影片大都缺乏严正、科学的历史主义创作态度,而仅是借“古代”这样一个模糊的年代,演绎“才子佳人”或“英雄美人”这种传统叙事主题,并根据商业的需要穿插迎合市民观众趣味的艳闻逸事或油滑噱头。这些“古装片”也称为“稗史片”。大多数“古装片”服装道具简陋,制作马虎草率,粗制滥造。不过,也有一些制作严谨、创作认真的优秀古装片,如大中华百合公司出品、史东山导演的《美人计》,民新公司出品、侯曜导演的《西厢记》和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等。

②武侠片热

当观众很快厌烦了古装片之后,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又掀起了武侠片的潮流,成为商业电影的第二波浪潮。武侠片大都取材于坊间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当时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如《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和《江湖奇侠传》。武侠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武侠片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节奏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观众从中可以间接地宣泄在现实社会中的压抑、郁闷和不平。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军阀混战,动荡不安。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1927年又发生“4·12”大屠杀。在这样一种现实氛围中,大多数中国人感到不满和压抑,同时又惘然无奈。于是,“尚武”的社会思潮有了具体的心理依据,并在武侠电影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武侠片的出现,是中国电影类型电影成熟的一个标志。由于武侠片多采用外景拍摄,周期短,批量大,成本低,诱使片商一拥而上,竟相拍摄武侠片。其后果是质量高低不一,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的影片。也有比较优秀的武侠片,如史东山导演、大中华百合公司出品的《王氏四侠》。

③神怪武侠片热

武侠片发展到1928年,又发展演变成神怪武侠片。最初拍摄神怪武侠片的是明星公司。1928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火烧红莲寺》前3集,影片改编自向恺然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之后共拍摄了18集。倍受观众欢迎,成了“明星”公司的摇钱树。神怪武侠片对侠客的超常体能极度张扬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立足于表现武林宗派之间的法术争斗,它的价值指向是“非人间”,打斗方式是超人的,完全出乎想象和虚构。在视觉形象设置上,古刹老庙、“飞剑白光”和腾云驾雾是其经典的银幕图景。与武侠片相比,神怪武侠片更注重特技,如停机再拍、倒拍、逐格拍摄、多次曝光、卡通和叠印等多种“幻摄法”及机关布景等美工技巧,被大量使用于影片制作,展现出充满想象力和神话色彩的银幕奇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一致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人民普遍的爱国情绪和神怪电影不合拍,社会各界不满、舆论反映强烈,1931年3月,国民政府当局电影检查委员会严令禁止拍摄“提倡迷信邪说”的影片,在此背景下,神怪片热潮终于退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