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共同富裕36法丨“帮”字诀·公益定制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台州共同富裕36法 台州共同富裕36法丨“帮”字诀·公益定制法

台州共同富裕36法丨“帮”字诀·公益定制法

2024-07-12 0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椒江:

以爱的名义助残疾人增收

01基本概况

椒江“残疾人之家”,整合现有基层残疾人服务资源,建设以辅助性就业为主,集日间照料、康复、培训、文化体育、助残、维权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近年来,椒该区依托残疾人之家,优化对残疾人服务,帮助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近4000人,其中精神、智力残疾约1600人,让他们充分享受劳动和再分配权益,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02主要做法

(一)通过辅助性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简单手工制作,让其通过集中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取相应报酬,实现自我价值。参加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可享受以下权益:一是免费中餐。二是考勤补助,提供每人10元/天的出勤补助,最高每人每月补助200元。三是社会养老保险补助。为自费缴纳社保养老保险的残疾人提供补助,工作满6个月的当年社保养老保险补助30%,工作满9个月的当年补助40%,工作满12个月的当年补助50%。四是参加辅助性就业的残疾人,不影响其同时享受低保政策。

(二)通过日间照料,解放残疾人家庭。提供辅助性就业的同时,通过日间照料、集中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同时,解放了残疾人家庭,让原来照顾残疾人的家人可以出去就业挣钱,增加家庭收入。

(三)通过志愿帮扶,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通过集中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消解痛苦,获得功能补偿,获得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融合社会创造条件。同时,经常联系各类社会组织,赴“残疾人之家”开展走访慰问、志愿帮扶等爱心助残活动,让残疾人得到更多温暖和理解支持,促进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03创新启示

启示一:党委政府重视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该区切实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创新思路建设“残疾人之家”,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获得就业和分配机会。

启示二:真情关爱是关键。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是残疾人事业的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切入点。“残疾人之家”从精神关怀、身体康复到辅助就业,多角度多层面真心帮扶,让残疾人在创业就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多点成功。

启示三:提高残疾人的创业意识是重点。“残疾人小屋”通过积极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残疾人、人人尊重残疾人”的良好氛围,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了精神动力。

黄岩西部山区:

小橘灯工坊照亮就业路

01基本概况

黄岩西部山区位于长潭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现有省、市扶贫重点村55个,低收入农户2248户3824人。黄岩区实施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行动,通过建设小橘灯扶贫工坊,采取入股分红和产销合作等模式,与困难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当前已在宁溪镇先行先试,21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线搬入村庄,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帮助困难群众日增收50-120元。

宁溪镇岭根村的“小橘灯”工坊

02主要做法

(一)构建党建联盟,织牢共富纽带。区内企业、村居等进行党支部联建,形成“区域统筹、产业融合、资源共享”的党建联盟。针对部分低收入农户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推行“支部+企业”“支部+车间+农户”等模式,引导联盟单位到结对村居建设小橘灯扶贫工厂、工坊、车间,吸纳贫困边缘人员和乡村留守人群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

(二)整合扶持政策,建强共富体系。将小橘灯扶贫工坊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整合财政、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政策,强化扶持引导,确保小橘灯扶贫工坊有序有效运行。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签订一年以上用工协议的工坊,按个人工资收入总额的20%补助低收入农户,实际支付工资总额的10%补贴经营主体;对代销低收入农户农产品30户以上且每年每户收购总价在500元以上的经营主体,按收购总价的10%叠加100元/户进行补助。

(三)创新合作模式,点燃共富引擎。通过土地、基础设施、扶贫资金等方式入股项目,让低收入农户既能领取分红,又能获得务工收入,实现“造血式”增收。如乌岩头村将半山自然村的房屋土地进行资源开发,以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名义入股“半山半水泮云间”名家村项目,每年领取20万元的保底分红,并享受收益分红。岭根村引进浙江希乐集团有限公司的杯盖生产线,吸纳低收入农户和周边群众就业62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每年按年度发放工资的8%进行分红,实现共赢。

03创新启示

启示一: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实现富民初心。该镇在产业扶贫中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村企党建联盟,建强基层堡垒、集聚两新资源、培优产业生态,有效调动了各方面资源力量。

启示二:因地制宜,就地就业实现造血增收。根据库区特点,以村集体为主体,对接东部街道、村居、企业,引进符合长潭水库生态保护规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村居闲置房屋建设扶贫工坊,吸纳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启示三:资源入股,产业振兴实现持续保障。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探索“村集体+高校+企业”乡村振兴新模式,通过村庄资源入股,把资源变资产,让美丽乡村有产业、有就业,让低收入农户有活干、有分红,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天台街头镇:

为低收入农户定制公益岗

01基本概况

2020 年,天台县街头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103.6万元,相对薄弱村共19个村,非相对薄弱村共10个村,全镇所有行政村均已完成消薄工作任务。到2020年10月31日,该镇2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该镇尤其注重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通过多种渠道为他们设立特殊的公益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02主要做法

(一)“以鱼为媒”,带动低收入农户“人人富裕”。后岸村自发展乡村旅游开始,村内的环村渠就成为集观光、趣味于一体的特色景点。考虑到环村渠边上居住有低收入农户,为了提高他们的收入,由村委会决定让3户低收入农户放置鱼食箱,“以鱼为媒”既能提高部分低收入农户收入,又能作为一个互动点增加游客在后岸的沉浸式体验。同时,村委会综合考虑2户低收入农户家人长期重病且负担较重,决定减免他们在石文化街的摊位费,并由村里每月补贴一定金额。该村结合自身旅游发展需要,深知长期稳定的脱贫才是最健康也最踏实的道路,因此一步步探索脱贫致富之路,将公益岗位逐步扩展到所有低收入农户,以旅游带动脱贫,逐步实现共富裕。

(二)“以公益为介”,给予低收入农户就业机会。以“党建+服务”为抓手,通过“公益岗位”平台,该镇策划“护林员、保洁员”定制更具职业化的全日制公益岗位,联动29个村级党组织关心低收入农户,安排其中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进入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共有7名低收入农户成为村保洁员,5名成为护林员。“以公益为介”,实施低收入农户中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为困难群众送上一份爱心。“党建+服务”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长期以来,省、市、县、镇的党建联盟发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组织党员围绕村民关切,结合自身优势,切实为村民做好事、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

(三)“以产业为载体”,展开消薄清零行动。根据该镇实际,以“全域美丽、全域景区、全域旅游”为抓手,以发展美丽经济为核心,推动寒山田园综合体区块建设,全力推动乡村片区化组团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农旅绿色模式,为村民收入提供支撑和保障。2020年中农批物业项目该镇涉及3个村,每年收益3万元以上、户收益500-1000元;坦头物业园12个村;2019年路桥飞地抱团2个村;2020年飞地抱团2个村,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以奖代补走访核实上报29人。

03创新启示

依托大数据平台,深入低收入农户家中,进行针对性的摸底,并根据农户需求,在原有基础上,倡导多劳多得、就业脱贫。街头镇后岸村“以鱼为媒”,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平台,提倡游客主动扫码付款,使被“解放”的部分守摊村民可再找就业岗位,开创了致富门路。

点评

通过给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着眼于内生造血脱贫致富,不仅能使低收入农户自食其力,还能让其有更多的生活乐趣和生活动力。椒江、黄岩、天台等地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在低收入农户就业扶持上先行先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来源:《新台州》杂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