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可比性指标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28 00: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对国家面临的挑战和维护安全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维护科技领域尤其是关键科技领域安全已成为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中之重,探索构建用于评价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指标体系也因此而意义重大。本研究在探讨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C-S-F-C-W-D原则构建二维-多核的风险评价框架。以框架为依托,依照从总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并基于咨询专家的打分结果计算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本研究有助于精细化把握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构建新型举国科技创新体制提供治理工具。

01

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科技安全都是各国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议题。国外学者或针对科技安全的概念及重要性进行探讨,或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尝试构建模型通过评估的方法对科技风险进行评估。Lin等研究科学技术安全(STS)战略管理相关理论问题,包括STS国家战略、STS计划管理、STS政策法规、相关政策评价等内容。Frolov论述本国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之间的互动问题,尤其强调技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杜人准等到构建国防工业军民相关指标体系,认为要提高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需要在完善军民关系的制度安排、畅通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等方面下功夫。Yu对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机制体制进行探索、Xi等对国防科技安全风险进行发掘并探讨对策。Ronfeldt认为新兴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导致世界范围内政治秩序重建,对国家间竞争乃至国际战略格局都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关于国家科技安全的研究体系正在逐步扩充。从风险评估内容看,学者一方面立足宏观视野,聚焦于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国家科技安全风险的整体性评估。

刁联旺等提出国家科技安全评估的要素、模型框架和方法,将科技安全评价指标分为科技实力安全、科技人才安全和科技环境安全3个部分。

胡雅萍等认为需要引入全源化视角,构建多角度指标体系,进而保证初始数据材料全面性。

游光荣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建立阐述科技安全地位与作用的“哑铃”模型。

孙德梅等构建科技安全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指出中国科技安全直接或间接受科技政策法规、科技体制和科技实力的影响。

潘正祥等强调科技安全规划、科技安全战略实施与评估对于维护科技安全的重要作用。

张利英等论述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及其对中国科技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另一方面,学者聚焦微观,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具体的科技风险评估。

张振伟等从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及效率、科技成果支撑经济发展3个方面分析北京科技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曾琼等选取7项规划核心指标,对地区科技发展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孙德梅等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特征,从政治与法律、经济环境、行业背景、科技实力和科技安全能力维度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王刚等从运行能力、促进能力、保障能力3个维度对工业领域科技安全能力进行评价。

从风险评估方法看,科技部依据科技统计数据,构建指标体系,从高技术产业、地区科技进步等8个方面系统反映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2020)》项目组通过教育统计、科技统计数据和开展抽样调查、大数据挖掘等方式开展定量分析、形成对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教育、学术、产业等客方面发展状况的量化评价。

金高峰基于对近20年来中国科技指标体系变迁的系统分析,对未来科技指标体系的变动方向进行描述。

孙德梅等运用指标分解方法多维度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曾琼等运用科技指标详细分析中国地区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转型能力3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邹纲明等基于多年个别地区主要科技指标变化情况,探讨地区在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取得的成绩。

总而观之,现有研究对于科技安全风险评估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尤其是科技指标可以直接为关键领域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结论。但是聚焦到关键科技领域,对其内涵要素做具体分析并运用指标化体系进行风险测量的研究并不多,全面性和深入性亟待提升。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预测科技风险、应对重大关键科技安全事件,防范化解“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提供有益借鉴。

02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的概念

及其风险构成

2.1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的概念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的概念源自“科技安全”。基于不同视角,专家学者对科技安全的理解主要有3种观点:

①将科技安全视为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与国家科技利益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够免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侵害与威胁;

②将科技安全看作一种能力。通过科技发展让国家利益免受其他科技大国威胁、防备敌对势力破坏的能力;

③将科技安全视为一个变量。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影响国家安全稳定。

综合上述定义,本研究认为科技安全是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以此提升综合国力,达到保护国家利益不受别国威胁的状态。在科技安全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将关键科技领域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达到高效保护国家利益和科技创新安全为目的,既是能够促进和保障关键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能够确保其在国际环境中不受外部封锁和威胁的一种持续稳定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科技领域并非一定是国家科技的优势领域,而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改革,本研究认为国家关键科技领域安全包括信息科技安全、海洋科技安全、生物科技安全、空间科技安全、材料科技安全、能源科技安全6个具体领域。

2.2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构成

关键科技领域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是带动整个科技革命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本研究重点咨询了两院院士、科技行业技术领军人才、科技政策及公共管理等领域的50位知名专家。所有专家均对中国关键科技领域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并从8个方面概括中国关键科技领域的风险表征。

(1)科技发展自主性风险。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原创高水平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不少领域技术依赖严重,如高精尖医疗设备、航空设备装置、精密仪器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装备制造业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同时,跨国公司携知识产权战略遏制中国关键科技领域企业的创新空间,加大了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危及关键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导致其抵御国际市场变动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在自主性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是一个关键的风险点。

(2)科技发展时效性风险。没有科技发展就谈不上科技安全。虽有科技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也会被认为是科技“不安全”,关键科技领域风险随之增大。全球化背景下,在某一阶段内发展中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是正常且必然的、但如果一段时间后还是居高不下,则应警惕对国外技术供给高度依赖的负面影响。从目前状况看,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在时效性方面,依然存在若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亦是一个关键的风险点。

(3)科技人才稳定发展风险。这种风险指在科技人才流动、人才队伍的区域结构、人才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稳定发展风险。当前中国科研环境的推力和国外人才政策拉力的双重作用使人才呈现外流趋势;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研发机构以高薪为诱饵网罗中国高技术人才,给中国关键科技领域造成新形式的人才危机。同时,人才在地域、素质结构、行业结构、年龄、技能水平等方面配比不平衡也是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短板。

(4)基础设施规模布局风险。首先,科技基础设施总体规模较小、布局有待完善。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战略方向的基础设施仍未布局,对综合性重大科学发现支撑能力不足,缺少打破瓶颈制约的研究支撑能力。其次,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设施间协同效益和综合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最后,关键科技领域基础设施主体建设投入较大,但对相关配套设施和实验终端的支持比较薄弱,影响基础设施总体效益发挥。

(5)科技产业技术安全风险。核心技术是一国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核心技术缺乏造成的深度技术依赖是影响中国关键科技领域产业安全的首要因素,如我国医药、信息、生物等关键科技产业的核心专利基本上受制于人;一些集成电路企业深度依赖国外厂商,一旦国外停止供应核心技术,15天内只能停产。核心技术缺乏导致中国关键科技产业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6)科技活动开展应用风险。科技活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阶段均存在风险。基础研究是科技工作最前沿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工作,经主观努力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极大,研究成果不可控性增加了关键科技领域科技活动的风险。应用研究以科技知识为基础,而不确定性作为科技知识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其应用研究风险不可避免性。科技开发阶段往往是科技风险高发期,科技成果所有者对于科学技术的认识、选择和决策极易受到不同价值目标和经济利益影响,在利益驱动下容易出现忽视甚至蔑视风险的情况。由于公共安全科技的公共性、研发和消费投入的双重性,使公共安全科技投入亦存在很大风险。

(7)科学技术社会安全风险。随着关键科技领域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各类风险不断增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显著增强。产业变革带来新旧产业交替,或对其他产业要素乃至产业结构带来冲击。这一趋势若得不到有效监测、稳步推进、适度引导,极有可能破坏产业稳定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可控的复杂性风险。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些尖端科研技术的隐患不容忽视,因为一旦个人、企业等为了自身利益肆意踩踏科研伦理“红线”,便很可能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8)科技管理体制机制风险。首先,科技管理体系存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计划碎片化、管理部门多头化和科技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方面。其次,科技管理机制不健全,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存在短板,创新环境营造和培育等方面尚有欠缺。再次,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脱节,资源配置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导致有限的科技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进步贡献率。

03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指标

体系构建

3.1 基本框架

本文在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中遵循全面性(Complete)、系统性(Systematic)、可行性(Feasi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可操作性(Workable)、动态性(Dynamic)6个原则,即C-S-F-C-W-D原则。

从全面性而言,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完整体系,所设指标应当能够全面反映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情况;

从系统性而言,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项都应能独立地反映关键技术领域某一方面或不同层面的水平,而各指标体之间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可行性而言,指标体系应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尽可能与现行关键科技领域计划口径、统计口径相一致;

从可比性而言,选用的各个指标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份之间能够比较,同时还应尽可能与国内、国际的关键科技评估指标呼应;

从可操作性而言,评价指标能够尽可能地被观测与衡量,能从公开和客观渠道获取最佳;

从动态性而言,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现有规模和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有能综合反映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系统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尤其要着眼于容易发生突变或转折的部分,紧跟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态势和发展规律。

基于对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内涵界定、要素梳理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二维-多核的风险评价框架,依照从总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二维指关键科技领域面临对内与对外两个维度的风险,多核则是在内外维度之下所涵盖的要素性风险、自反性风险、自主性风险和保障性风险4个要核,如图1所示。

图1 关键科技领域二维-多核风险评价框架

(1)要素性风险。要素性风险指增加风险事故发生频率的各类要素的风险类型总称,包括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科技产业、科技活动等基础要紊给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发展带来潜在风险的可能性,包括以下方面。

科技基础设施风险。指投入大量资金、时间、科技人员,通过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完成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时,在关键技术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中面临的多重风险。具体有:

①科技基础设施总体规模较小。布局有待完善的规模布局风险;

②尚未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的产业集群风险;

③关键科技领域基础设施主体建设投入较大,但对相关配套设施和实验终端的支持比较薄弱的配套支持风险。

科技人才资源风险。指人才队伍不稳定,发展速度慢、不平衡带来的风险。具体有:

①人才的跨国流失、人才的国内“暗流”带来的人才资源流失性风险;

②人才在区域结构、素质结构、行业结构、年龄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的失衡带来的人才资源结构性风险;

③人才在素质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质量参差不齐带来的人才资源质量性风险。

科技产业安全风险。指科技产业产品在研发、成果转化、销售、专利保有度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具体有:

①由于核心技术缺乏造成深度技术依赖的核心技术风险;

②由于低利润率、融资渠道不畅、资金陷入瓶颈造成的利润风险;

③由于部分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

④跨国公司携知识产权战略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空间带来的专利自主性风险。

科技活动开展风险。指在进行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各类风险要素的总和。具体有:

①基础研究中的科技风险,即被视为研究开发失败(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概率;

②不确定性导致的应用研究中的科技风险;

③在利益驱动下忽视甚至蔑视风险带来的科技开发中的科技风险。

(2)自反性风险。自反性风险指关键科技发展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风险。主要体现为人类过度实践、经济和社会的非理性发展、科学技术的无限制应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政治失灵及社会治理失效等,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技术安全风险。首先,现代技术风险的难预测性带来的技术安全预测性风险。部分高新技术风险发生概率较低而后果严重,风险作用机理极其复杂,诱发风险因素众多,很难用肉眼进行观测和辨识,导致风险无法及时侦测;其次,现代技术风险的难计算性带来的技术安全计算性风险。现代技术风险具有全球性、低概率、高危害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导致风险计算的支柱被逐渐摧毁、现代技术风险成分很难用实验来测定,远超出了常规科学的分析范围。

产业冲击风险。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下,中国跨越传统的技术和能力积累过程,但由于创新能力积累不够,跨越式发展中技术能力短板、产业结构性失衡制约着科技创新发展。具体包括新技术发展引发产业变革、产业新旧交替,进而带来的产业结构风险和产业要素风险。

伦理挑战风险。具体有:

①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风险,表现为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可能带来的威胁;

②网络技术及其负面效应带来的网络伦理风险,表现为网络技术引发道德冷漠、人际疏远、隐私侵犯、道德冲突等问题,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公共伦理无序,人们普遍陷入物质丰足和精神混乱的矛盾等;

③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人类行为带来的生命伦理风险,如基因技术发展涉及的遗传信息应用和隐私权问题、基因公平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修改设计问题,以及很难限制的基因武器问题等。

(3)自主性风险。自主性风险指关键科技领域因原创水平不足,无法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威胁、渗透、破坏所造成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险。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中国在政治、经济危机中相对成功的表现也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警惕与防范,给关键技术领域发展带来威胁。

国际网络信息环境风险。指网络安全事件在总体数量、规模与影响范围上呈现显著变化的风险。例如网络数据安全风险,表现为商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高发,严重威胁个人隐私与企业利益;大数据分析技术滥用,冲击政治安全;美欧实行数据治理“长臂管辖”,威胁发展中国家数据主权等。同时,还有在技术应用和提供服务时存在的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以及网络攻击形式花样翻新所加剧的网络生态安全风险。

国际科技贸易环境风险。涵盖发达国家为限制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而对中国实行技术遏制带来的国外技术遏制风险,西方发达国家防止技术应用扩散的国外技术封锁风险,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推行霸权带来的国际科技霸权风险。

(4)保障性风险。保障性风险指关键科技领域发展及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中,在技术保密、传播、宣传、监测等保障性措施方面有缺失所带来的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科技保密管理风险。包括因科技人员流动无序,保密法律约束力有限而导致的科技保密人员流动风险;因对科技保密认识不到位,保密观念薄弱而导致的科技保密认识性风险;因科技保密管理机制不健全,保密机构职能覆行不完善而导致的科技保密机制性风险。

科技情报风险。包括情报获取度与使用度因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同而带来的科技情报地区差异性风险:科技情报机构很多与现实情况不匹配,使得科技情报机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管理流程不完善所带来的科技情报机制性风险。

科技风险预警监测体系风险。包括由于中国当前关键领域科技安全还缺乏预警系统,或系统整合性不够所带来的预警系统缺失性风险和预警系统分散性风险。

3.2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运用加权平均法,通过专家填写风险判断表,对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各指标权重。具体步聚:一是建立评价专家组;二是专家填写风险判断表、按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5表示最重要);三是对风险判断表进行统计。

基于加权平均法相关理论,对咨询专家打分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依据指标权重,依托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实现风险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要素性风险、自反性风险、自主性风险和保障性风险。

(1)要素性风险。包括以下4个方面。

科技基础设施风险。包括:

①规模布局风险,评估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性领域和方向性基础设施与领先国家的基础设施在总体规模上的比例;

②产业集群风险,评估部分关键科技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型科学基地与我国全部科学基地数量的比例;

③配套支持风险,评估关键科技领域具备相关配套设施和实验终端的基础设施与我国全部关键科技领域基础设施的比例。

科技人才资源风险。包括:

①人才资源流失性风险,评估关键科技领域人才在国外就业的比例;

②人才资源结构性风险,评估关键科技领域中存在人才结构失衡的技术领域数量与全部关键技术领域数量的比例;

③人才资源质量性风险,评估关键科技领域中存在人才资源质量低下的技术领域数量与全部关键技术领域数量的比例。

科技产业安全风险。包括:

①核心技术风险,评估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与涉及关键技术领域的全部核心技术的比例;

②利润风险,评估低利润类型关键技术与全部关键技术的比例;

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项目占全部科技成果的比例;

④专利自主性风险,评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专利数占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

科技活动开展风险。包括:

①基础研究中的科技风险,评估研究开发失败数量占全部基础研究的比例;

②应用研究中的科技风险,评估研究开发失败数量占全部应用研究的比例;

③科技开发中的科技风险,评估科技开发过程中研究开发失败数量占全部科技开发的比例。

(2)自反性风险。包括以下3个方面。

技术安全风险。包括:

①技术安全预测性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难以预测的威胁占全部威胁的比例;

②技术安全计算性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难以精确计算的威胁占全部威胁的比例。

产业冲击风险。包括:

①产业结构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类型占全部产业类型的比例;

②产业要素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要素占全部产业要素的比例。

伦理挑战风险。包括:

①生态伦理风险,评估核心技术中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占全部伦理问题的比例;

②网络伦理风险,评估网络技术及其负面效应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占全部伦理问题的比例;

③生命伦理风险,评估在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技术研发行为带来的伦理问题占全部伦理问题的比例。

(3)自主性风险。包括以下3个方面。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险。包括:

①国际政治风险,评估关键技术领域中,因国际政治方面因素影响带来的安全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率件的比例;

②国际经济风险,评估关键技术领域中,因国际经济方面因素影响带来的安全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国际网络信息环境风险。包括:

①网络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因大规模数据泄露导致的网络数据安全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②网络技术安全风险,评估在技术、服务到应用中的网络技术安全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③网络生态安全风险,评估因网络环境中的连续性、系统性风险诱发的网络生态安全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国际科技贸易环境风险。包括:

①国外技术遏制风险,评估领先技术国家限制中国以技术手段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②国外技术封锁风险,评估领先技术国家防止技术应用扩散、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③国际科技霸权风险,评估领先技术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推行霸权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4)保障性风险。包括以下3个方面。

科技保密管理风险。包括:

①科技保密人员流动风险,评估可能因人员流动带来保密问题的事件与全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②科技保密认识性风险,评估科技保密人员因认识性存在偏差带来的风险事件与全部科技风险事件数量的比例;

③科技保密机制性风险,评估关键领域科技因保密机制存在问题带来的风险事件与全部科技风险事件数量的比例。

科技情报风险。包括:

①科技情报地区差异性风险,评估因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科技情报信息的使用度和关注度差异事件与全部科技情报安全事件的比例;

②科技情报机制性风险,评估关键领域科技因情报机制不完善带来的风险事件与全部科技情报安全事件的比例。

科技风险预警监测体系风险。包括:

①预警系统缺失性风险,评估关键领域科技安全防御和预警系统缺位带来的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②预警系统分散性风险,评估关键技术领域预警系统难以协同运作带来的风险事件与全部安全风险事件的比例。

评价标准按照中低、中、中高、高的四级划分。以产业结构风险为例,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风险=关键技术领域中技术研发应用过程中不合理的产业类型/全部产业类型×100%。

产业结构风险<50%,为中低风;50%≤产业结构风险<70%,为中风险;70%≤产业结构风险<90%,为中高风险;90%≤产业结构风险≤100%,为高风险。其他风险种类的评估均以此为参照。具体指标计算根据其风险向度而定。

04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初步范畴化了中国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内涵构成,明确其测度指标和计算方式,主要贡献是:

①提出二维-多核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实现对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从总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入理解,为风险管理者的理念转变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②构建的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关键领域”和“安全风险”相结合,兼具全面性和针对性,是对既有科技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补充,不仅为实践中的科技风险计算与管理提供方案,也丰富了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的理论体系。

由于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属于新兴研究领域,涉及内容庞杂,全量数据获取难,目前暂时未能通过宽领域、多层次、大样本的实证数据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准确测量。由于风险本身的动态属性与突发性,科技风险数据获取具有时滞性和有限性,使得风险测量与评估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因关键科技领域数据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对数据保密级别要求较高,也可能给跨部门安全风险评估带来阻碍。

鉴于此,为进一步完善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未来研究可从3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逐层加权平均、专家打分法与实际数据归一计算的方法,进一步调试、细化指标体系。同时与国际接轨,不断改进,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又兼顾国际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②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在做好数据安全保密基础上,加强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并形成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数据库。

③基于局部试点、全域推广的原则,做到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风险评估特殊与普遍、一般与总体的结合。同时鼓励相关机构联合评估,以减少资源重复建设与浪费,切实提升评估效率,强化治理绩效,为构建新型举国科技创新体制提供治理工具。

作者:蔡劲松1、谭爽2、武佳奇1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

项目来源: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我国关键科技领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战略应对”(2019-GDZK-20);科技部“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大研究项目“‘十四五’科技领域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措施研究”(GHZX2020SSWSH08)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科技论坛,原载于《中国科技论坛》2022年第3期

产业 | 工业化 | 数字化 | 人才 | 创新创业 | 颠覆性技术 | 科技指标 | 科技政策 | 前沿技术 | 知识产权 | 智库 |

获取方法如下:

其他系列将陆续呈现,多多关注哦!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