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只有敬亭山上一句 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024-07-12 13: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我国地大物博,疆域广袤,境内的名山大川不计其数,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有些山巍峨壮观、气象万千;有些山旖旎秀丽、千姿百态;还有些山与文化紧紧相连,甚至因为一首诗而闻名,它就是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它满目灵秀,山峦绵延,云漫雾绕,林壑幽深,虽然没有嵯峨峥嵘的奇石怪岩、奔流直下的飞瀑、重峦叠嶂的幽谷,但是有三百多位诗人和书画名家在这里留下了近千篇作品,让敬亭山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中最负盛名的这首《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五绝诗,诗人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实则是抒发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晨曦初照,高山流水,梵钟悠韵,湖光塔影,苍松翠柏,敬亭山如同仙境,山腰间盘旋的木栈道像镶嵌在水墨丹青上的缕缕丝带,若隐若现。

山谷间弥漫着氤氲水气,也好似一副轻纱帷幔,为清晨的敬亭山增加了几许神秘。

此时的诗人正坐在山上欣赏美景,平日里叫得正欢的山鸟都飞得无影无踪了,就连点缀山头的那一抹孤云也悠闲地飘然而去。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默默无言地与诗人相互厮守、相互陪伴,诗人沉浸在清幽寂静的美景之中。

诗中前两句“高飞尽”和“独去闲”,让本是自然存在的景致有了情感,好像那些鸟儿、那片孤云都无情地弃诗人而去,有意使他遭受冷遇一般。

而“相看两不厌”这一句的使用,似乎让诗人眼前的敬亭山有了人的情感,忠诚地与他相伴。诗人将独坐敬亭山时复杂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进了诗句当中,浑然天成。

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似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忧郁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李白的这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堪称绝妙,对后世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能悦己,也是知己,可以说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了。

山的秀丽给作者以灵感,诗画的唯美给山以灵光。读了李白的《敬亭山》,脑海里自然涌现出清代画家梅清的这幅《敬亭霁色图》。

▲《敬亭霁色图》清 梅清

纸本设色 171.7cm×63.6cm

上海博物馆藏

梅清是宣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宣城画派的创始人。康熙二十二年,他精心描绘了一幅以家乡敬亭山为主题的画作,将敬亭山与双塔寺的美景搬上画纸,赠予友人。

画中的题跋写道:“敬亭积雨与春深,泼眼烟光转石林,为写孤峰开霁色,云中飞阁好登临。”表明这幅作品是深春时节,天刚刚下过雨,梅清带领友人游览敬亭山时所创作的霁色图轴。

画家为了烘托霁色主题,用淡笔墨色渲染天空,被雨洗涤过的山、树,仿佛一切都焕然一新,令人心旷神怡。

画面的中央,菱形险峰拔地千尺而起,山势如苍龙昂首,气势非凡。

山下那些形似彩带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把菱形峰和山下的景色一分为二。

画面不远处,影影绰绰的侧峰像是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偌大挺拔的几座古塔和寺庙,在层层岩石包裹下,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画面的近景处,寂寥的山石掩映住曲径通幽的小路,给大山深处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凝神抬望整幅画面,只见峰峦起伏,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深邃,恍若人间仙境。

这幅作品是梅清中年之作,作品中仍看不出晚年成熟时期豪放的格调,这幅作品用笔勾勒清晰,多用斧劈、披麻皴手法画山石,再用淡墨层层擦染,使作品在淡远中尚有一种敦厚之感。

敬亭山的美,美在有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瑰宝的诗情画意中,如果想要体会那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旷世孤独感,不妨亲身去看一看。

《诗书画》同名图书现已面世

《诗书画》播出时间

每日17:50,东方卫视《诗书画》与您不见不散。

原标题:《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