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的建筑风貌和民居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镇图案 河下古镇的建筑风貌和民居特征

河下古镇的建筑风貌和民居特征

2023-08-30 0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河下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唯一一处古镇遗存,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吴王夫差邗沟的开挖。作为江淮水乡古镇的重要代表,河下大量的民居建筑、沿街老铺、石板老桥,寺庙堂观原汁原味的展示着淮安传统文化风貌,让其成为了见证淮安历史文化发展的“活”文物。     建筑风貌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新城西门外,大运河最早一段“邗沟”便从其南截止。明代永乐年间,漕运总兵陈瑄为利漕运,从其南西湖嘴开挖了南接里运河,北连淮河的清江浦河,绵延向西延伸30余里,河下又成为了清江浦的发源之地。明清时期,河下是两淮盐商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文人大家辈出的一方风水宝地。正是因为水运交通便利,加之漕盐兴盛,这里逐渐发展成为淮安城外最大的商业大镇。这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淮建筑风貌,也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征,其中还包含了弥足珍贵的物质遗产,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内涵。     建筑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建筑中的内容还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沿街的木板房、条石路、青砖、小瓦是河下映入人眼帘的第一印象,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已经被岁月雕刻成一座座不朽的淮安民居博物馆。在解放前,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48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建筑规模精巧别致,虽系出徽派,但又有别于徽派建筑高大、堂深的特点,房屋秀气,结构没有原味徽派建筑那么复杂。而今,河下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建筑,清代以前的占到70%以上,石板路面达到90%。在仅1.37平方公里的镇域,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近十处各具特色的古桥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巷、白酒巷等街巷格局也保存完好。“晴烟雨屐,巷陌云连”河下还有一大批名人故居、祠堂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船政大臣裴荫森故居、道光帝师汪廷珍故居、大地主朱八古宅、左忠壮公祠、清真寺等等。     河下南依运河,北临淮河古道,东有萧湖、西近乌沙河,四面环水,又有城河、罗柳河、枚公河、泗河等穿镇而过,程公桥、邵公桥、来凤桥、罗家桥、广惠桥、广济桥、斗桥、星桥等等石桥星落密布,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民国丹徒人王光伯在《淮安河下志》中形容河下:“诸泽平连,居人多以纬萧捕鱼为业。”旧时河下水网密布,建筑就在湖泊、河道之间密集形成,水陆码头众多,街畔商铺鳞次栉比,这也体现出自然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因为旧时建筑都会遵循通例,它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使得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保持了统一风格,这也是一种建筑美的比例与秩序。     河下历史风貌保存完好,深厚浓重的文化艺术积淀和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在江淮地区建筑中独树一帜。这里现存民居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门类十分齐全,众多遗存的百年老宅,有不少都是声名显赫之人的故居,却大多鲜为人知。明清时期,漕运铸就了河下的繁华,镇内两淮盐运分司署、批验盐引所、漕标右营游击署驻节,盐商们更是争相构建自己的豪宅园庭,点缀其间,相连成片。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河下的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与城市的繁华同时达到顶峰。“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明代邱浚这首记载河下的诗句,告诉了我们这里当年的辉煌,也让我们可以浮想当年河下镇上老宅建造的种种故事。“牵挽往来,百货山列”、“市不以夜息”成为各类历史书籍中对河下的经典描述。     会馆文化也是河下古镇的建筑文化之一。河下会馆大规模的设立,是在乾隆时期或之后,如新安会馆、浙绍会馆、江宁会馆、福建会馆、润州会馆、定阳会馆、四明会馆、江西会馆、湖北公所等等。新安会馆是徽州人的聚集之所,他们主要经营盐业;浙绍会馆里的浙江人以经营丝绸、布业为主;山西人建立的是定阳会馆,其业务范围主要是放贷收取印子钱;润州会馆里的则是镇江人,以经营中草药、木材、酱园为主。商贾的聚集,带动了河下建筑业的发展,还让河下园林的构造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文化,一种奢靡生活的象征。     据载,淮安经济繁荣时期,拥有大小园林近五百处,官宦、富豪们热衷于园林修建,园林建筑可谓星罗棋布,仅河下一镇,在《河下志》中有记载的园林就达117处。如探花夏曰瑚的恢台园、杜光绍的绾秀园、张鸿烈的曲江园、黄兰岩的止园、盐商程镜斋的荻庄、程莼仁的晚甘园、刘仞庵的一簧园、思园、田园诗人吴进的带柳园、程吾庐的寓园、曲江楼侧柳衣园、汪垂裕的九狮园等等。作为盐商的集散地,一时河下“市宅竞雕画,被服穷纤绮,歌伶嬉优,靡宵沸旦,与扬州、南京无异”。     民居特征     河下古镇建筑大致可分为四类:传统民居、园林建筑、宗教祠堂、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主要为抬梁结构硬山式建造,青砖小瓦,建筑有清水墙,也有粉白的墙面。宅门多作小瓦门楼或建门厅,门楼翘飞冲天,栩栩如生,门厅内为用上等木料建成高大隔板,里外漆面,其中开门,门厅后侧两端使用廊檐连接至宅内各处。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多建有高大的门厅,建造技艺高超,装饰手法精细。门楼使用砖雕、石雕、木雕三雕装饰于戗檐、门檐、门庭、窗庭;石鼓、石板、石构建;门楣、门窗、楼梯扶手、栏杆以及雀替、花牙等处,极具艺术价值,也体现出主人当时的豪华与奢侈。     河下民居功能分区明确,有条不紊,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保留了传统建筑相对含蓄的风格,进了大门门厅,往往有个屏风,不让厅里的景象从外一览无余。绕过屏风之后,如果是大户人家的宅院,便会是一方院落。如果是中小户人家,其后便是一个四方的天井,主人会在这里植上一些绿物,养上一些花草,这会让大厅多点反射光照而显得更加亮堂,即便是在不大的空间里,同样可以有生气。而无论是大大的院落,还是窄窄的天井,两边定是走廊,一端连接着门,一端接着厅。这种“前厅后堂”的传统格局,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封建伦理思想。     抬梁结构硬山式建造是河下民居的主流建筑方式,屋以间为单位,通常一进为三间,进深一般为七架,檐高三至四米。一些大的宅院堂屋还为明三暗五格局,房屋规模高大。堂屋通常坐北朝南,且多为敞厅,南有隔扇门可装可卸,北有屏风可从堂屋北门进入后宅。主体建筑必配东西厢房,连同前进建筑形成围合的四合院落。而围合却不封闭,庭院又扩展到了内部,使房屋摆脱了围护结构的制约。开放与围合、封闭与通透让宅院充满活力。另外一种庭院布局是“廊院”式,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使用回廊相连,重重相套,连接至院中的各屋,在空间上可以起到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的艺术效果,河下吴承恩故居就是其典型的代表。“拐弯抹角”在河下随处可见,也是徽派建筑的特征之一。是指建筑在拐角突出的地方将90度的角抹成圆弧形,只为减少他人走到这里时碰伤,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表达了古代人和人之间的友好和相互尊重的美德。     河下小型的宅院之中多为两进三间、两厢。正房三间,中间为堂屋,左右为卧房,两厢则为厨房、书房。中型宅院一般为富裕人家的住所。常见有正屋二至三进,设大门,也设后门。前有门厅、客厅,中有厅堂、书房,后有卧室。再后建有厨房,又有小院,植有花草树木,如若花园稍大,还有甚者筑亭修池,让其成为修身养性之处。各进堂屋各有用途,左右厢房、厅房中设轿厅、客厅、书房等。在住宅中还会有楼房建筑,且形成的高墙又兼具了防盗、避火功能,又被称为火巷。如果是大型的宅邸,最后侧方定会建有花园,之中藏书楼、书房、客厅以及亭、台、楼、阁、水池、假山等一应俱全,是主人陶冶情操、接待宾客最佳之所。宅院从大门到内室,细节之处都会见到砖雕、石刻、木雕,雕梁画栋的房屋一进连着一进,彰显着主人的气派,又让整个宅院显得十分的富丽堂皇。此类大型宅院中,每一组四合院落基本就是一房子孙,各房井井有条地生活在各自的宅院之中,互不影响。他们在这个大大的宅院中生活,让整个家族显得十分兴旺。     明清时期的江淮民居建筑,建筑的主要材料为石灰、土、砖、木、石、瓦等为主,清缝起墙、小瓦现顶、檐口连角、鐍以铁锔,正脊两端加以卷草吻翘飞,脊中腰花琢以浮雕卷草花纹或吉祥文字,房屋建筑正脊两端多建有圆形单峰山墙或三峰封火山墙,并以院落相套,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风貌。由于淮安空气潮湿,四季雨多,部分宅院降低出檐,设外走廊,这样正屋将处于阴暗之中,既可遮阳又能防雨。     吴承恩故居是河下保存最为完好的民居建筑之一,也是一组典型江淮风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由门厅、三进正屋、厢房和后花园组成。堂屋名为射阳簃,原匾额由吴承恩好友、河下状元沈坤题写,今为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厅前廊柱上楹联:“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高度概括了吴承恩一生的文学成就和他的名著《西游记》的历史价值。而堂屋前后共有两进院落,左右两路,吴承恩的书房则在堂屋之西。在整个建筑的最后,便是这座宅院的花园所在——悟园。进入悟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镂空照壁,透过壁中的方洞,可以看到一架叫“灵根”的太湖石,呈倒三角形,中有三个天然小孔,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去拜师学艺中“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暗合。“灵根”、“灵台”、“方寸”皆指人的心,“斜月三星”是用拆字法将“心”字拆为一钩三点,也是一个“心”字。《西游记》云:“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悟园里有一松风轩,吴承恩生前爱听松风,他的诗中有“何似陶隐居,松风满虚阁”、“松风淡飘洒”、“正一片松风,满轮萝月,都在泉飞处”等描述松风美景的佳句。这里曾是吴承恩沉思和听风声的地方,也是吴家供奉玄奘大师的厅堂。     建筑,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民居建筑则是当时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河下古镇在千百年的风雨之中,面对动荡、战乱、自然以及人为破坏,至今完整保留下来的,依然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民居建筑与其他历史遗存文物一样,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遗留,任何一座民居建筑都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工艺、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文意境的结晶,也是城市个性、特色和魅力的形象载体。今天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就是对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所创造的光辉业绩的肯定和由衷的景仰,是淮安打造“运河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安又一张既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名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