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钱币演变史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演变

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演变

2024-06-23 00: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秦统一至西汉早期,书体流行的是小篆,这在钱币上也有所体现,如有些秦半两上刻的就是小篆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推行皇权的举措之一,是对大篆体改革创新的成果。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铸行的秦半两就是用小篆书写的,字体狭长,匀圆柔整,雄豪有力。秦半两、汉半两、五铢钱等使用期长达700多年,堪称我国的“长寿钱”,对汉字的规范和发展起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三)汉代盛行隶书,但是由于钱币书法的滞后性,两汉四百多年间,钱币书法还是以小篆为主,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的“四铢半两”,笔划才由圆折转为方折,隶书的笔法初现端倪。篆书在王莽时期的钱币中达到了高峰。王莽用悬针篆书写的货泉、布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钱币中的珍品。

(四)三国时期的钱币书法开始出现篆、隶并用的趋势。蜀国早期所铸“太平百钱”有篆、隶两种。其后来所铸“定平一百”全为隶书。但是,三国中魏、吴两国的钱币还是用篆书,只是篆书变得粗壮有力,一改原来纤细秀美的风气。

(五)南北朝时期,北周通用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钱,钱文采用“王筋篆”,笔划浑厚有力,婉圆流畅,被称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南北朝是我国钱币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秦到南北朝,钱文多用篆书,而南北朝以后则多用隶书和楷书。

(六)唐朝是隶书最辉煌的时期。唐朝初年高祖铸行“开元通宝”为唐初书法家欧阳询(八分书)所写,其中含有楷体的意蕴,雍容华贵,备受后世书法爱好者、古钱币收藏者的宠爱。“开元通宝”的铸造前后持续了三百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宋朝的三百年间,我国钱币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北宋钱币上的文字,篆、隶、行、真(繁体正楷)、草几乎无体不备,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虽然从书法发展史看宋朝的书法艺术成就远逊于唐代,但钱文书法艺术却是唐朝所无法比拟的。隶书如靖康元宝、太平通宝等,延续唐风遗韵,发展到了极致。篆书艺术则进入最后一个高潮期,堪称绝唱,诞生了一批精品,如建炎重宝等。特别是宋徽宗的“瘦金体”,铁画银钩,遒劲有力,体势舒展,在我国书法艺术上自成一体,为宋代的钱币书法艺术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八)到了金代,篆书在钱币上仍然占有一席之位,如金章宗铸行的“泰和重宝”,把钱币上篆书推向了高点。

(九)元朝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钱币书法艺术进入一个萧条阶段,但也有一部分文字深竣、铸工精美的钱币。如刻有蒙文的“元贞通宝”与汉文“大朝金合”、“至正通宝”等。

(十)明清两代,纸币被大量使用,白银广泛流通,铜钱沦为贱金属,铸量远小于宋钱,逐步走向衰落,钱币书法艺术也渐渐被冷落。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先进的机制币技术的引进,传统铸币技术走向末日,与此相联系的钱币书法艺术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按照这个思路模型,我们对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脉络有了系统的了解,将诸多的“点”连成为“线,”形成了“中国古代钱币上的书法演变路径图”的雏形。

三、钱币书法发展中的几个高点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钱币见证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艺术魅力。其语种之多、书法之精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汉文字书法,总体上分为篆、隶、真、行、草五体。由于书法家的求新和创造,每一书体中往往又可细分为多种体例。中国钱币几乎涵盖了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包括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书体。且钱文大多为书法名家墨迹,将中国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恢宏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钱币书法发展史上的亮点----几种影响较大的书体。

1、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统一文字,实行“书同文”,所推出的一种字体。小篆源自于大篆,是当时丞相李斯等人经过对大篆的改进,所创造的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偏长,疏密得当,劲健有力。秦朝铸行的“秦半两”钱文,由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并由此开了由书法大家书写钱文的先河。李斯对秦“大一统”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书法造诣也极受后人推崇。相传,秦始皇出巡时在峄山、泰山等地的石刻均为李斯所书。

2、悬针篆。悬针篆是小篆的一个分支,见于王莽时期所铸造的货币中。王莽时期制作的钱币极为精致,其货布、布泉上的篆体文字末尾尖如悬针,圆如垂露,故称悬针篆。整个字体线条细长,工整纤秀,用笔变化多样。王莽的悬针篆货币和后来的宋徽宗钱币、金章宗钱币被称之为我国古钱的三绝。

3、八分书。八分书是汉隶的别称,是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魏晋时已出现楷书,为有别于篆体,人们沿袭先例仍称之为“隶书”,由于汉代隶书的笔划有波折,为了区别,就将汉隶称为“八分书”。意为其笔势如八字“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唐初的“开元通宝”即为书法家欧阳询用八分书所写。“开元通宝”是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做法,改为“通宝”、“元宝”、“重宝”等。以开元通宝为标志,我国古代钱币书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前,钱文以小篆为主,由开元通宝则变为隶书和楷书。欧阳询的书法用笔凝重沉着,结构紧凑,“欧体”因此成为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一大流派。

4、瘦金体。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对前人书法学习创新的成果。宋徽宗在政治上虽然留下了耻辱,但他多才多艺,擅长行、草、楷书,瘦金体更是一绝。其瘦金体将书画两者糅合,写字如画兰竹,运笔犀利挺劲,轻落重收,撇如匕首,撩如切刀。宋代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等,皆为宋徽宗用瘦金体所书,是历代货币收藏家和书法家喜爱的艺术珍品。

(二)钱币书法发展史上的杰作----宋代御书钱与钱文书法。

钱文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两宋。两宋时期,宋王朝先后与辽、金、西夏、蒙古对峙三个世纪,是经济、文化、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安定富足,艺术思想、审美情趣空前活跃,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北宋100多年的历史中,钱币书法更是独树一帜。北宋钱文上,真、草、隶、篆、行、瘦金等体无所不有。这个时期的钱币书法艺术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宋代钱币书法繁华,字体多样,争奇斗艳,各领风骚。隶书如“宋元通宝”、“太平通宝”等,不仅延续了唐风遗韵,而且发展到了极致。“绍圣元宝”文字工稳独到、风致抑扬,有着独特的美感。“景佑元宝”、“嘉佑通宝”、“熙宁元宝”,或楷篆并用,或隶篆并用,多姿多彩,不一而足。

宋代钱币书法不仅繁华多样,而且有一些大书法家参与,其墨宝被铸在钱币上,推动了宋代钱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钱币书法艺术达到历史的巅峰。如隶书“元丰通宝”、行书“元佑通宝”是书法史上宋“四大名家”之一的苏轼所书,字体丰润自如,飘逸豪放,气势贯通,可谓神品;隶书“熙宁元宝”传为宰相蔡京所书,文体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庄重大方;篆书“元佑通宝”传为司马光手笔;“皇宋通宝”由富弼题写;“泰和重宝” 篆书由金朝书法名家党怀英书写,精美非凡,令人爱不释手;“至正通宝”则是著名书法家周伯琦留墨,端庄稳重,玉润可爱。

当时,钱文不光有书法家的参与,更有皇帝御笔亲书。宋太宗赵光义是御书体钱币书法的首创者,如“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由宋太宗赵光义御书,有楷、行、草三体,世称“御书三钱”,其字大气磅礴,透出一代天子之骄气,为人称道。

“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由宋真宗赵恒书写。“元丰通宝”行书由宋神宗赵顼所书。“崇宁通宝”、“大观通宝” 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字体铁线银钩,轻快利落,出神入化,在方寸之内游刃自如,于隽秀俊逸之中显出从容不迫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虽然政治上昏庸,艺术上却极为聪颖。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号称“瘦金体”。他的钱币书法艺术可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令后来者难以逾越。后世的古钱学家赞曰:“风流天子书大观,铁划银钩字字端”!至今徽宗所书宋钱仍为钱币学家和书法家所珍爱。徽宗时期的钱币是我国方孔钱中制作最精美的,在书法艺术上也表现出很高的水平。

(三)钱币书法发展史上的辉煌----南唐和两宋的对子钱。

对子钱,是指同时铸造的钱文相同、书体相互对称的一种钱币。对子钱一般是以篆书字体的一枚为主,配以其它书体(如真、行、隶、草)的另一枚钱,两枚钱除文字书体不同之外,钱文内容、钱制大小、钱身薄厚、穿空大小、文字位置、字体大小、笔划粗细,乃至铜质、锈色、制作风格几乎完全一样,成双成对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又被称为“对钱”、“对书钱”、和“偶钱”。对子钱以其独特的对称美,成为我国古代钱币书法园地的一支奇葩。

对子钱最初诞生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但当时铸币总量比较少。北宋是对子钱最为发达的时期。据历史记载,从宋太宗铸行淳化通宝开始,两宋先后有9个皇帝,26个年号铸行了对子钱。宋代的对子钱按钱文书体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真、行、草三书体配对的,如淳化通宝、至道通宝;第二类篆书与真书配对;第三类篆书与隶书配对;第四类篆书与行书配对,如元佑通宝。

对子钱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我国古代的对称艺术在钱币铸造领域里的反映,对子钱大大增强了钱币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唐宋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书法大家辈出,篆、隶、真、行、草等各种书体齐备,这为钱文书法的发展以及不同钱文书体的配对为主要特征的对子钱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古代铸钱工艺的改进为保证对子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四、钱币文化与书法艺术融合的研究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灿明珠。有不少中国书法艺术精品,在钱币的小小天地之间,展现着巨大魅力。

(一)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与中国书法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

通过研究古代钱币书法,发现了中国古代钱币与中国书法内在的关联性。我国钱币发展的历史,其本质上就是一部书法发展史。不同时期的钱币承载着本时代的书法艺术,透过钱币历史,只要知道是那个朝代的钱币,便可推断出其书体;同理,如果我们对一枚不知年代的古钱,只要观其钱文和书法特点,也就可以推论它的历史时期。这一发现,为考古和钱币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鉴赏思路和途径。

(二)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蕴含着其一定的演变路径图。

方块汉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书法的每一次演化,都在钱币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研究钱币书法,可以清晰的发现古代书法在钱币上的演变历程。

(三)中国钱币书法具有突出的艺术特征。

书法(Penmanship)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指用中国式的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法则。通过研究钱币书法,我明白了书法仅凭抽象性的点线运转,要力求美化,尤其要讲究笔法、笔势、笔意,其气质和韵致要求有特色,有微妙迭见的变化,力求达到圆满。汉字字体,从先秦时期通用的属于篆书范畴的各种文字,包括甲骨文、周金文、秦篆等,发展到汉隶成熟后的行书、草书,字体的演变由繁到简,而书法艺术的内涵与技法则由简到繁。从整个书法历史看,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小楷等各具千秋,丰富多彩。

(四)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内在的高度融合性。

古代钱币币面主要以文字为主,由于书法的运用,宛若绘画,特别具有美感。这种东方文化的高度融合,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艺术天才。其风格不一的书法,千姿百态,绚丽多彩,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五)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制作的技巧美。

中国古代钱币的制作,与西方采用的锤制、打压不同,而是采用铸造法,即将熔化的金属注于钱范中凝固成形,然后清理、修磨而成。雕刻钱模、钱范,在当时是先进而又复杂的精巧技艺;浇铸要经过“看火、翻砂、刷灰、杂作、锉边、滚边、磨钱、洗眼”等多道工序。较为精美的钱币,雕工、铸工在刻印、打磨、切锉时,要根据书写的钱文,以淳朴的想象力和灵感进行再度创作,注意运刀的韵味,在章法、力度、刀痕上体现艺术功夫。因此,在众多的钱币书法中,有的古朴苍劲,有的秀丽多姿,有的端庄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构成了一幅幅美的图画。

五、弘扬与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博物馆。中国钱币书法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天然贝、青铜贝就作为货币与谷帛并行流通。随后的贵金属币又是钱币文化的闪亮点,葬于陕西韩城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中将金币称为上币。中国历史上四大钱系中三大钱系(秦半两钱系、汉五铢钱系、唐通宝钱系)均诞生于陕西。陕西也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方孔圆钱的发祥地。所以,建议在陕西建立一座“中国古代钱币书法艺术博物馆”。

(二)推广普及中国书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钱币曾经流通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唐朝的开元通宝,东至朝鲜、日本,南到越南、印尼,西到印度、土耳其,远至非洲的索马里,均有出土和发现。当时的朝鲜、日本、越南的钱币都是仿其形铸造,包括钱币上的钱文。中国书法“源于中华,属于世界”,2009年9月,中国书法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这一契机,应大力推广和普及中国古代钱币书法,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组建中国古代钱币书法主题公园。可选择在古代钱币遗址上建立“中国古代钱币书法主题公园”,打造一座钱币方寸上的微型书法艺术欣赏园地,与西安碑林的巨型书法艺术相呼应。在公园内可按照古代钱币模板,建设一系列的主题雕塑,供人们在轻松的休闲气氛中,品味中国古代钱币知识,学习中国传世书法精品。

(四)开发古钱币书法旅游项目。中国古代钱币书法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在古代钱币生产地、古代书法家诞生地等曾经钱币书法文化有名的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在“生态环境游”、“考古文物游”、“现代文明游”等的基础上,增加“钱币书法游”的项目,拓宽旅游视野,并借此开发钱币书法旅游商品,拍摄钱币书法题材的影视剧,使祖国钱币书法文化不断发扬广大。

— THE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