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称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语哪些代表普通百姓 百姓的称谓

百姓的称谓

2024-07-15 17: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是百姓的通称,在古代,凡不担任国家或各级政府职务的人,统称为民。士农工商合称“四民”。

    “民”字构词能力很强,如民众、众民、黎民等。在封建时代,君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二者相对相成。唐代韩愈《原道》有载:“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其准确表明了封建社会君、臣、民三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说文》载:“氓,民也。”“氓”与“民”同义,指普通百姓。如《诗经·卫风·氓》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臣”原指战俘、奴隶,后泛指被统属的百姓。《诗经·小雅·北山》有载:“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众”字篆文如“日下三人形”,像许多人在太阳下劳作;本义是许多人,特指人数众多的百姓。《左传·隐公四年》载:“众叛亲离,难以济也。”其构词有大众、群众、众人等,为常用词语。

    “黎民”的“黎”,素有两解,一指众多,二指黑色,黎庶、烝黎、黎元等词,皆是百姓之义。如唐代高适《封丘作》诗云:“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黔首”也是百姓的别称,意为黑头。秦朝百姓皆用黑布包头,故有此称。“黔”“黎”同义,合成“黔黎”一词,亦指百姓,如潘岳的《西征赋》中写道:“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

    “苍”,本为草木本色;“苍生”本指草木生长之处,后借指平民。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布衣、白丁、白衣,都指没有功名或官职的普通百姓。杜甫自称“杜陵有布衣”,刘禹锡自述“往来无白丁”,即为其例也。

    (《今晚报》10.31 谭汝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