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球:古老的投掷狩猎工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老的耕地工具 石球:古老的投掷狩猎工具

石球:古老的投掷狩猎工具

2024-07-14 0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核心提示

2007年,许昌灵井遗址考古发掘出一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被命名为“许昌人”。考古人员在“许昌人”遗址先后出土3万多件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

值得一提的是石球。石球为狩猎投掷器,主要用于投击、猎获动物。它改变了原先人类只用棍棒追逐猎物的方法,使人们不必接近猎物,远距离即可将奔跑的动物猎获,大大增加了食物和衣物的来源。后来,人类又发明了以藤萝套上石球袭击野兽的猎具,被称为“飞石索”。

2021年12月29日,记者在许昌博物馆“许昌人”专题展厅内看到,这里陈列着出土于灵井遗址的石砧、石锤、石球等多种石器,透过这些从远古时期“走”来的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许昌人”制造工具、追击猎物的生动画面。

灵井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骨器

灵井遗址位于许昌市区西北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1965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先生从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一批动物化石、细小石器及打制石器,认为灵井遗址为“中石器时代”的代表遗址,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在之后的40年中,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无法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4月,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省和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会同许昌市文物部门对这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7年,灵井遗址考古发掘出一块古人类头盖骨化石,震惊世界,被命名为“许昌人”。

在许昌博物馆“许昌人”专题展厅内,可以看到“许昌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制品以及被复原的“许昌人”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动物化石以及石器、骨器等。

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表示,远古时期的“许昌人”过着群居生活,尝试打造各种锋利的石器、骨器作为生产用具,以获取更多生活物资。灵井遗址是国内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出土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球等,种类丰富而独特。其中,石球的作用主要是掷击野兽,或系在“飞石索”上猎取动物。

当时人们使用“飞石索”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单股的,使用时将石球拴在一根长约0.5米的皮条或绳索的一端,在投掷时手握绳索的另一端,先使它旋转,然后放手,石球引索而出飞击野兽。另一种为双股的,索长1.2米左右,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成一凹兜供盛石球之用。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使用时甩起绳子,利用旋转将石球抛出去,射程可达50—60米,远的可达百米。利用这种飞石索,既可以投掷一个大石球,也可同时掷出几个小石球。

石球用于狩猎,不但使获得小型动物的数量大增,还可猎到马、牛、鹿一类的大型动物,大大提高了狩猎效率。石球的出现,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石制箭头弓箭的狩猎工具相比,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远古时期狩猎工具发展的里程碑。

“许昌人”已掌握了专业化的狩猎技术

远古“许昌人”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灵井一带有多处泉眼,泉水滋润着大地万物,植物繁茂,果实累累,吸引了各种动物。“许昌人”就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狩猎、捕鱼、采集、制作石器和骨器,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许昌博物馆“许昌人”专题展厅内布置了植物、动物以及泉水的模型,再现了植被茂密、泉水清冽的“许昌人”生活场景。

关于“许昌人”的生活环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灵井考古发掘队领队李占扬曾撰文如此描述:“根据灵井哺乳动物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可以初步断定灵井先民生活的时期为草原灌木环境,湖泊周围有片状草原,吸引了大批鹿、马、野驴等食草动物,远处丘岗地带分布着灌木林,便于鬣狗、灵猫等出没。灵井不远处有嵩山余脉,那里可能有较大型的食肉动物出没,但还不至于对这里的动物构成较大的威胁。近处是一片辽阔的丘岗地带,大片的草原和树木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附近的众多泉眼为人类和动物提供着充足、优质的水源,泉水聚集形成小型湖泊,灵井出土的较大型的龟类化石代表水域曾有一定的深度。”

草木丰茂、湖泊清澈、泉水叮咚……“许昌人”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

在“许昌人”展厅内展示有鹿角化石、大象腿骨化石、兽牙化石、大象臼齿化石等,说明这一地区在远古时期就十分适宜物种生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博士,曾对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原始牛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原始牛和非洲野牛一样,是极其危险和难以猎获的动物,他推测这种动物在极端的情况下,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90公里,加上其暴戾的脾性,尤其是成年个体,很难成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的狩猎目标。但从张双权博士研究结果看,原始牛是灵井“许昌人”时期主要的狩猎对象,也是“许昌人”主要的肉食来源,且已出土的大量原始牛化石属“壮年居优型”(化石以壮年个体为主),能成功捕获这样处于壮年期的大型动物,说明“许昌人”已掌握了专业化的狩猎技术。

史前人类对石球的运用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

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表示,狩猎是人类早期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遥想远古时期,古人类为了生存,举着可作为矛的棍棒,边奔跑边向野兽投掷石块,追逐几天也打不到一只鹿,只捕获到鸟类、食虫目和啮齿类的小型动物。这一点在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早期地层中多出土的刺猬、蝙蝠、野兔、鸟类、仓鼠、田鼠等小型动物化石,而很少见大型动物化石可得到证实。

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石块射程和准确率,经过漫长的摸索,古人类终于打制出与经常使用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石器——石球,又称球形石、“飞石索”,泛指同种器物,是比弓箭更为古老的一种狩猎工具,它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原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957年在山西芮城县匼河文化遗址发现了约50万年前的石球,在丁村文化遗址和许家窑文化遗址陆续发现距今约10万—4万年前制作的大量石球。这些石球重量一般在0.1千克—1.5千克,直径为5—10厘米不等。有的像似经过磨制,制作得光滑规整。在宁夏的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石球,石质多为变质砂岩或戈壁砾石,一般重约0.5千克—1千克。

旧石器时代初、中期,石球出土点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到旧石器晚期,在辽宁、内蒙古、甘肃等地也相继找到了它的踪迹。

新石器时期,这种石球在大江南北的很多遗址中都有发现,而且制作更加精致。这反映了中国史前人类对石球的运用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分布地区广。

看似简单的石球,却包含了这么多早期人类的生存智慧,古人的聪明才智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象?

■相关链接

投石带

投石带又称飞石索,它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的远射器具。

从民族学资料可以看出,近代一些原始部落利用石球制造的狩猎复合工具,基本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股的,一根长六七十厘米的皮条或绳索,一头拴一块石头。投掷者手握绳索的另一端,先使它旋转,然后放手,石球引索而出飞向野兽,将它击伤或打倒。另一种是双股的,索长130厘米左右,中间有一个兜,供盛石球之用。使用时,绳的两端握在手里,利用旋转的力量将石球甩出去,射程可达五六十米,远的可达百米。用这种飞石索,既可以投掷出一个大石球,也可以同时掷出几个小石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