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简史之古代美术古罗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罗马时期的凯旋门 外国美术简史之古代美术古罗马

外国美术简史之古代美术古罗马

2024-07-08 00: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万神殿

万神庙(意大利语:Pantheon,拉丁语:Pantheum),又译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意大利罗马,是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由于其完美的古典几何比例,万神庙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始建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时期(约公元前29-19年),屋大维的副手马库斯·阿格里帕受委托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庙。后于公元80年焚毁。图密善皇帝修复后又于公元110年左右焚毁。公元120年代,由哈德良皇帝重建。

这座建筑总体呈圆柱形,在山墙下有一条由大型花岗岩科林斯柱组成的门廊(一级有8根,后面有两组四根)。一个长方形的前厅将门廊与圆形的大厅连接起来,圆形大厅位于一个带围堰的混凝土穹顶下,中央有一个寓意通向天堂的圆形开孔。半球体的高度和内圆的直径相同,有43米(142英尺)。

万神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持续使用。自7世纪以来,万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专门供奉“圣母和殉道者们” (拉丁语: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称为“Santa Maria Rotonda”)。万神殿前的广场被称为罗通达广场。万神殿是国家财产,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及旅游部通过拉齐奥马球博物馆管理。2013年,参观万神庙的人数超过600万。 万神殿巨大的圆形穹顶单元,带有传统的神庙门廊,在古罗马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古典复兴时期,它成为了一个标准样板,并被后来的建筑师多次借鉴。

罗马人建造的圆顶有木质、石质、砖质、无钢筋混凝土和陶质的。最著名的也是最大的罗马式圆顶是罗马的万神庙。万神庙建于2世纪,最初建造时的用途是神庙。圆顶是用无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厚厚的圆环形围墙之上。圆顶的顶端有一个圆形的开口,称为圆顶的眼(拉丁语:oculus)。眼可以是阳光透进神庙内部,同时改善通风。从地面到眼的高度和环形围墙的直径是一样的,都是43.3米。建成之后,万神庙在接下来的一千年内都是世界上最大型的圆顶建筑,也是迄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圆顶建筑。

万神殿

穹顶(穹窿,圆顶)由拱结构发展的一种结构,可以不需借助内部结构支撑而达到较大的空间跨度,可以看作一个拱沿中心环绕一周的结构体。古罗马时期的穹顶由混凝土整体浇灌,坐落在连续的承重墙。

万神庙的穹顶

万神庙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但是当时的人们能用混凝土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顶依然是一个奇迹。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难以浇灌出这么大的一个穹顶,因为混凝土的张力将无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们后来利用分析得知,古罗马人当时使用的混凝土材料特殊,是使用来自那不勒斯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种骨料。然后在建造穹顶时,将比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后逐渐选用比较轻的骨料向上,到顶部时只使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顶的厚度也逐渐削薄,从穹顶根部的5.9米一直减少到顶部的仅1.5米。

夜晚中的万神殿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 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樗,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多种,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罗马斗兽场(意大利语:Colosseo,又译作罗马斗兽场、罗马大角斗场、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拉丁语: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于现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罗马斗兽场是卵形的圆形剧场,也是目前最大的圆形剧场,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罗马斗兽场估计可以容纳五万至八万名观众,平均观众约六万五千人。罗马斗兽场用来进行角斗士的比赛、海战表演(不过只有短暂的时间,后来斗兽场地下室就开始安装其他的设备了)、处决、重要战役的历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罗马神话为基础的戏剧。在中世纪前期已不再将罗马斗兽场用在娱乐用途,后来用作住宅、工作坊、圣职人员宿舍、防御工事、采石场以及基督教圣地等用途。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分因为地震以及盗石贼的破坏而受损,不过仍然是罗马帝国的代表性建筑物。罗马斗兽场是罗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和天主教教会有关,教宗在每年圣周五带领的苦路游行都会从罗马斗兽场附近开始。意大利版本的5欧分硬币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为主题。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迹及世界新七大奇迹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

君士坦丁凯旋门(意大利语:Arco di Costantino)是位于罗马的一座凯旋门,位于罗马竞技场与帕拉蒂尼山之间。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一世于312年10月28日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大获全胜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也是罗马现存的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

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的表面大量使用其他更古老的纪念建筑材料来装饰,并集合成君士坦丁时代的建筑。它赞扬了君士坦丁在战争中获胜,这座“历史性”的建筑则描述他在罗马活动的核心思想:同时在战争及执行公民任务方面赞美皇帝。一种看法认为君士坦丁凯旋门的装饰采用图拉真、哈德良与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这些皇帝在位的“黄金时代”暗指君士坦丁也将会成为这些“优秀皇帝”的其中之一。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君士坦丁凯旋门开始建造(最早是在312年末)到外部开始装饰的时间(315年夏季)并不长,所以建筑师采用现存的技术是因为来不及创造全新的设计艺术。而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则是:4世纪的罗马帝国缺乏艺术技术去创造合适的艺术品,所以只好搜刮古代建筑表面的艺术品来装饰君士坦丁凯旋门。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也可能互相影响才真正造成这种现象。 拱门上方的顶阁表面刻有铭文,而且两个面都完全相同。而位在拱门上端两侧则装饰著8个长方形浮雕。这些浮雕原先是一座纪念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的未知建筑物上面的装饰物,可能是从纪念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在马克曼尼人战争获胜的凯旋纪念物上移走的。不过建筑师将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皇帝的头像重新雕刻成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凯旋门每根圆柱顶端的达基亚囚犯大理石雕像是图拉真时代的产物,很可能是来自于图拉真广场。

图拉真柱(拉丁语:COLVMNA·TRAIANI,意大利语:Colonna Traiana,英语:Trajan's Column),或译作图拉真凯旋柱,图拉真纪功柱,位于意大利罗马奎里纳莱山边的图拉真广场,为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所立,以纪念图拉真胜利征服达西亚。该柱由大马士革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洛斯建造,于113年落成,以柱身精美浮雕而闻名。 图拉真柱净高30米,包括基座总高38米。柱身由20个直径4米、重达40吨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垒成,外表由总长度190米浮雕绕柱23周;柱体之内,有185级螺旋楼梯直通柱顶。根据古币的描绘,早期图拉真柱的柱冠为一只巨鸟,很可能是鹰,后来被图拉真塑像代替,漫长的中世纪夺去了图拉真塑像。1588年,教宗西斯笃五世下令以圣伯多禄雕像立于柱顶至今。

图拉真纪念柱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意大利语:Augusto di Prima Porta)是一尊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2.04米,完成于1世纪,1863年4月20日于罗马附近郊区第一门(Prima Porta)的莉薇娅别墅发现。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在他去世后退隐到这座别墅。雕像现在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奥古斯都表情严峻沉着,身材魁梧,全身披挂右手指向前方,左手握着权杖,右脚边有一个骑着海豚的爱神丘比特的形象,表现奥古斯都是一位仁爱之君。肌肉胸甲上的浮雕描绘罗马神话的诸神。

奥古斯都像

马可·奥勒留骑马像是一件古罗马青铜人物雕像,高2.4米,原作立于卡比托利欧山,于1982年拆下以便保护,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展出,原址立一复制品。

卡拉卡拉像,罗马帝国前期的肖像雕塑作品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方面曾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雕塑家们往往采用丰富的构图来加强形象的个性特征。不仅眼球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而且在脸部肌肉处理上也赋予某种情绪,使人物的个性通过脸部的各个细节展现得惟妙惟肖。这尊《卡拉卡拉像》则是所有这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了罗马肖像雕塑的顶峰。

《卡拉卡拉像》

罗马时期的壁画。庞贝古城从公元前82年起成为罗马的领地,公元79年因维苏威火山爆发而埋没,18世纪40年代开始发掘。其中大量壁画的出土,不仅充分说明庞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而且也反映出罗马绘画的概况,甚至由此可以推想希腊壁画的一般面貌。

根据绘画的处理方式不同,庞贝古城壁画分成四种风格;

第一风格又称“镶嵌风格”,用灰泥涂抹到墙上模拟大理石的效果;

第二风格又称“建筑风格”,在墙壁上绘制出不同的建筑构件利用透视制造错觉;

第三风格又称“埃及风格”,放弃了扩展房屋空间的做法,重点强调墙体的平面性和装饰性;

第四风格又称“复合风格”,介于第二、第三种风格壁画间。

艺术史 美术

© 本文版权归 刷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