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报》高端访谈】刘家真:古籍保护需要顶层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刘家真pdf资源 【《藏书报》高端访谈】刘家真:古籍保护需要顶层设计

【《藏书报》高端访谈】刘家真:古籍保护需要顶层设计

2024-07-09 17: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藏书报》高端访谈】刘家真:古籍保护需要顶层设计 作者:《藏书报》 发布时间:2017.02.23

刘家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古籍破损问题严重,保护工作仍需再重视

    藏书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古籍保护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家真:我是“77级”的,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学与科研重点就是文献保护(包括纸质与非纸质),古籍当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关于古籍保护,我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掀起过一阵高潮,举办了较多古籍鉴定及修复等培训班。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很多图书馆界同仁、研究学者等看到大量的图书被损毁,感到非常揪心,所以就在全国组织了保护古籍的培训工作,其重点是古籍修复。遗憾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这项活动就偃旗息鼓了。

  再一次高潮就是时隔20年以后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了。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这次古籍保护的高潮是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有序推进的。尽管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不是保护古籍的行政主管部门,但它被授予了一定的行政职能,如负责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的创建、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中承担培训中心的工作、协同各省级分中心做好研究工作等。此外,文化部办公厅还成立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以规范和加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和专业指导,促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这两次保护古籍的高潮都是从修复古籍开始的,都是起因于古籍破损、老化极其严重,不抢救就毁掉而采取的紧急措施,还是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倾向。这些蕴含有中国记忆的文化遗产,若没有保护古籍的法律护航,在缺失各级政府监管与保护经费的环境下,是很难长期、完整地留存下去的。

  藏书报:您通过实际接触古籍,发现古籍损坏主要有哪些情况?

  刘家真:现在的损坏主要是保存条件不好,特别是空气污染导致的纸张脆化,国家图书馆曾经做了几期调研,发现早期的唐宋元本保存了上千年都没事,现在却大量脆化,民国文献就更为严重了。

  保存条件不好,不仅是空气污染问题,还表现在古籍储存环境无法调控至利于书保存的温湿度下。绝大多数古籍书库即便有了空调设备,但却无法做到24小时连续开机,原因很简单,没有书库环境调控的专项经费支持。更可怕的是,书籍既怕火又怕水,珍贵的古籍必须采用气体灭火。但是气体灭火系统的安装成本高,维护成本更高。由于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大多数收藏单位并没有定期更换气体钢瓶,这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被毁掉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国家重要文化财产。

  古籍损坏的另一类共性问题是虫蛀非常普遍且严重。你会发现书页里面全是条沟,条沟里面卧着密密麻麻的虫子。现在不仅是潮热的南方有这种现象出现,北方也一样。调研的情况表明,关键的问题是忽视管理或不懂得如何保管,以及书库条件太差,虫子到处可以钻入,工作人员见到虫也没有设备去灭,只有通过施放樟脑丸进行自我安慰。

  藏书报: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古籍保护的重要性?

  刘家真:从表面上看是缺钱、缺乏监管,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古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是对古籍与文物在保护方法上的差异性不够了解。

  不少人认为古籍就是一本书,没有认识到它是会说话的文物。它里面的文字可以直接、明确地告诉你什么是中国人的智慧与成就以及中国曾经经历的历史,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记忆。中华民族的根深深扎在这里,保护古籍就是保护全球华人的记忆,也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如果大家都能够从这个角度认识古籍,我相信都会义无反顾地保护古籍,因为若保存在中国本土的古籍大量毁坏了,华人就只有到海外保存的中国古籍中去寻根了,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

  古籍与一般文物在保护方法上是不一样的。古籍是一种需要被利用的文物,其保护方法具有较多的差异性及难度。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被分藏在图书馆(这是我国绝大多数古籍的归属)内的古籍是分不到文物保护经费的。有些人认为,古籍不就是放在柜子内的书吗,不被风吹雨打,有什么必要用那么多钱去保护呢。殊不知,古籍是必须要被利用的文物,利用过程中所需要的保护经费,要比遮风挡雨的花费更大。古籍不仅涉及保藏中的维护,还涉及利用过程中的保护。

社会生态环境是保护古籍的一大障碍

  藏书报:古籍保护的问题很复杂,有没有一些改善方法?

  刘家真:其实,保护古籍的问题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只要有国家的重视、法律法规的约束、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的监管,以及大量古籍工作者的参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在这五个条件里,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热心是“有余”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顶层设计这把“尚方宝剑”。虽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是由文化部组建的指导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单位,但它仍是个业务单位,而不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它的建议没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不仅不可能提供保护资金、不可能让各级政府承担起监管责任,连调动兄弟馆(如地方图书馆)力量的作用也是微弱的。

  尽管“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古籍保护的情况有所改善,比如中央财政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经费投入每年基本保持在2500万元,只能用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担的项目,例如国图部分珍贵古籍修复、全国古籍普查、人才培训班、古籍数字化、古籍展览等。这笔钱全用在国图的珍贵古籍保护上都不够,哪有更多的钱用于其他方面。

  地方各级政府也提供了一些经费给地方图书馆,但这些钱是无力去改善本馆的馆藏环境的,顶多可用于几次培训或修复少量的古籍。目前,改善库房环境除了国家图书馆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图书馆有保障之外,大多数图书馆还无法实现,甚至不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古籍收藏单位,也没有能力让古籍处在良好的保护环境中,被列入国家珍贵名录的古籍,也有被虫蛀的。

  藏书报:您提到的五个条件里,古籍保护工作者似乎是最没有问题的,是不是表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已经足够?

  刘家真:当然不是,古籍保护工作对人才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步伐。比如,过去的修复人员以及一些古籍馆的工作人员文化层次不高,而保护古籍既需要高层次的文科人才,也需要理工科人才。又如过去主要培养修复人才,现在的古籍保护是全方位的,还需要培养古籍鉴定、古籍保护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所以现在提出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全面培养保护古籍的各类硕士人才,在条件成熟后还需要培养博士人才。

  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上,我认为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生态环境不好,难以保障古籍保护学科体系的顺利建树。现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高校合作建立新学科,还拿出部分经费解决攻读古籍保护专业的学生学费问题,其本意是希望这些人才能投入到图书馆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帮助古籍保护提升一个层次。但学生学了手艺、拿了学位之后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希望到一个待遇更好、薪水稍高的单位,图书馆就不再是他们理想的就业目标了。特别是修复人员,老师傅在他们身上倾尽心血,他们却耐不住寂寞、受不了清贫,造成人才流失。在古籍保护人才教育上,也有“围城现象”。在职人员想提高自己的保护水平,想到高校在职读学位,但研究生考试的科目,特别是英语,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他们毕竟在职多年,是无法考过应届生的。

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只需文物年度保护经费的40%

  藏书报: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数字化是不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

  刘家真:是的。中国历代出现了大量古籍,但历经各类灾祸,存留至今的古籍数量并不多。要避免灾祸与利用中对古籍的损坏,数字化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如果能够将古籍,特别是珍贵古籍(如列入国家名录、地方名录的古籍)全部数字化,再将古籍原本像文物一样保藏起来,并将其数字化拷贝分藏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图书馆,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古籍原本的作用,还可以在全国共享古籍资源。这不仅解决了古籍原本保护与重要文化资源的共享问题,还达到了古籍数字化拷贝的异地灾备目的,可谓一箭三雕!这么好的战略,至今却无法实施,关键的问题是缺钱。

  有人算过一笔账,经过前一段时期的古籍普查,我国目前至少有20万版本50万品种的珍贵古籍需要长期保存。有人做过估算,若将这些古籍全部实现数字化,并在各地进行数字化灾备及资源共享,大约需要60亿人民币。

  60亿人民币乍一看是个天文数字,其实它只是文物年度保护经费的40%。这60亿资金也是可以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的,而古籍一旦毁灭将无法再生,华人到哪里去寻根?

古籍保护系列教材要让馆长看得懂

  藏书报:由您编著的古籍保护系列教材之一《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日前已经出版,这本教材主要是哪些内容?有何特色?

  刘家真:对于这本书,我只是一个执笔者,整体还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集体智慧。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首先讨论了古籍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以防为主、怎样做到预防。再从管理的角度思考,怎样去选择保存环境,包括灯光、温湿度调节设备等。在这本书里,我们不去专门讨论保护技术,而是推出了大量的标准以及保护的原理、实现保护目的的方法,可以使管书、藏书、护书及用书的人开拓思维,指导古籍保护工作。而具体的设备不在本书介绍范围内,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支撑,设备的选择自然迎刃而解了。

  这本书的特点是与国际古籍保护的思路看齐,即强调要以防为主,另外在标准条例上也与国际接轨,但更尊重中国的国情。这本书更侧重于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上接国际标准,下接国情。这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对这本书的特别要求,他还指出一定要让所有的馆长看得懂。

古籍保护学科前景看好

  藏书报:您怎么看待古籍保护学科的性质以及前景?

  刘家真:我觉得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最大作用就是人才奠基。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括古籍修复、古籍鉴定、环境维护、古籍整理等,但每一个人在其中又各有专攻。从学科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一个交叉性学科,既有一定的管理学、传统图书馆学、历史学等学科内容,还有理科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内容,所以分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教学是有必要的,本科可以是综合性的,之后学历越高分工越明确,我觉得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应该走这样的路子。

  总的来说,我对目前的古籍保护学科建设还是蛮有信心,毕竟现在大家对古籍保护充满热情,古籍也已经普遍受到一定的重视,如果政府高层再重视些,古籍保护能够立法,从上到下逐渐改变环境,自然这个学科就火了,高校看到这样的热点,也一定会立即抓住。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必须足够重视,否则恐怕现有基础也会逐步瓦解,这才是我最不愿见到的。

 

【新闻转自:http://www.nlc.cn/pcab/zx/xw/201701/t20170116_138899.htm   《藏书报》记者:刘晓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