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时候称呼女子的字 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古代女子三岁取“名”,出嫁取“字”,探究春秋女子如何称呼

2024-01-15 2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个被遗弃的女孩也长大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因为身体特征被遗弃的女孩,长大之后却变成了美女。有一次共姬的儿子宋平公来请安,共姬就留儿子一起吃饭。

佐的外貌长得不好看,但个性却很温柔,后来继承了宋国的君位,被称为宋元公。这个故事里,除了女主角弃之外,共姬也是一位相当重要的女性角色,和被记录下名字的弃不同,共姬是《左传》里相当典型的女子称呼。

接着我们就以共姬为例,解读一下史书中对于她的称呼。共姬另外又被称为伯姬、宋伯姬、宋共姬,这些称呼反应了她在生命历程中的不同身份。

虽然看上去有道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伯姬的"姬"其实是她的姓,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裔,而周王室姓"姬",像这样排行加上姓的组合,就是春秋女子最相当常见的一种称呼方式了。

不过这样一来,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古代女子的名字只是排行加上姓,那么历史上岂不是会有很多重复的称呼?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光是《春秋》有记载的,出身鲁国的伯姬就有五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她们呢?

各位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因为共姬嫁到宋国,在称呼时便加上丈夫的国名,变成丈夫国名+排行+姓的组合,即为"宋伯姬"。那么"共姬"的"共"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共姬的"共"来自她的丈夫宋共公,宋共公姓子,名瑕,在鲁成公十五年时过世,谥号"共",共姬死后随夫谥,便称为"共姬",即是丈夫谥号加上姓的组合。另外,宋共姬就和宋伯姬一样,是再加上夫国名,方便进行辨认。

以上的四种称法其实还会有一些变化形态,不一定就只有这些组合元素,大家以后在阅读文献时也可以再尝试分析看看。

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故事上,为什么《左传》直接用弃的名字称呼她呢?笔者认为大概是因为弃出身低微的关系。在《左传》中有明确记录的,几乎都是像共姬这样的贵族女子,像当初将弃捡回去的侍女也只被称呼为"共姬之妾"。

而弃只是一个弃婴,无法像共姬被称呼为伯姬那样,以排行+姓的方式来记录,因此才直接称呼弃的名字。不过也有一点需要注意,"弃"这个名字是捡到她的侍女取的,严格来说也不是孩子出生三个月时所取的名。

而史书上对于春秋女子最短的简称,也是她的姓,前面在说弃的故事时,《左传》在行文中就曾用"姬"来代指共姬。另外像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

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

这里的姬则指赵姬,赵姬是晋文公重耳的女儿,因为嫁给了赵衰,被称为赵姬,因此赵姬是丈夫氏名加上姓的组合。这边是说赵衰当年跟随重耳流亡在外时,娶过一个妻子,也生了个叫做赵盾的孩子,赵姬知道之后,请求丈夫将元配母子接回晋国,并在丈夫拒绝时,说服他说:"要是你得了新宠就忘记旧人,那以后还怎么用人?一定要把他们接回来!"

虽然还是有例外的情况,比如重耳的爸爸晋献公,他就是个非常铁齿的人,晋国国君姓姬,但他娶的好几个老婆都和他同姓,比如后来造成"骊姬之乱"的骊姬;又或是重耳的母亲,重耳的母亲被称为大戎狐姬或是狐季姬,狐是娘家的氏名,季是排行,姬是娘家的姓。

当初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到过郑国,郑国的大臣叔詹认为重耳有三项不凡之处,可能会当上晋国国君,因此劝国君趁现在押宝,好好对待重耳。哪三项不凡之处呢?

其他两个不凡之处,一个是说晋国的局势到现在都还不稳定,另一个则是说重耳手下有三个相当厉害的谋士。总而言之,重耳是男女同姓生下的孩子,能顺利长大在当时看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读者看到这边也许会感到有些失落,是不是周朝贵族女子的名字都没有被真正的流传下来呢?其实还是有可能的。虽然史书上没有,但出土的媵器保留了一些。

媵器是青铜器的一种,是当时为女儿制作的嫁妆,有一部分的媵器留下了新娘的名字,比如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番匊生壶",上面的铭文则是"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铸媵壶,用媵厥元子孟妀乖,子子孙孙永宝用",写明了"番匊生"为长女"孟妀乖"制作的媵器的时间,"孟"是新娘的排行,"妀"是新娘的族姓,"乖"则是新娘的本名。

而这两件媵器最后的"子子孙孙永宝用"及"其永宝用",则是当时流行的祝福语,意思是说,希望这个青铜器能在子孙手中永久流传,被珍惜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