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怎么交流?别急,有官话!浅论中国古代官话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时候方言怎么交流 古代没有普通话怎么交流?别急,有官话!浅论中国古代官话发展史

古代没有普通话怎么交流?别急,有官话!浅论中国古代官话发展史

2024-07-09 09: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偶然听到一首老歌:“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古代没有普通话,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臣们和皇帝怎么交流呢?

金銮殿上会不会发生过这样一幕:

皇帝老爷:众位爱卿,天降暴雨河岸决堤,该如何是好?

福建大臣:叽里呱啦叽里呱啦。。。。。。

广东大臣:呜哩哇啦呜哩哇啦。。。。。。

山西大臣:叽里咕噜叽里咕噜。。。。。。

江苏大臣:侬呢哩啦侬呢哩啦。。。。。。

皇帝老爷额头三条黑线:。。。。。。全都给朕停下!你们在说什么鬼?!朕一个字也没听懂!

大家别笑,类似的事情在雍正时期是真的有过。各地方言实在太难懂了,北方语系连猜带蒙的能弄明白意思,南方语系如同听天书。

雍正六年的时候,他一怒之下发了道圣谕,大意是大臣们在自己面前不准说方言,必须说官话,不会官话的士子们不许科考,考了也不要,反正朕听不懂你们说话!尤其广东、福建两地更要严格,不许放水!

此圣谕发出去的前几天,雍正召见了一个叫许松佶的官员,对他的评价是“不似福建人”,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因为许松佶说的话雍正竟然全听懂了!事后还在他的考评里特意加了一句“言语亦清楚”。

可见闽南语都把雍正给折磨成什么样了,遇到个会说官话的福建官员把他高兴成那个样。

注意知识点:官话,也就是古代版的普通话。

只是清朝虽然有官话,推行力度不够。大臣们依然鸡同鸭讲,不但雍正深受其苦,康熙也是。

某次,康熙看了福建某个官员的奏折,对他相当欣赏,提拔他进京当官,那名大臣上殿面君之后,康熙非常无奈的又把他调回原职了。原因就是那人不会讲官话,康熙和他无法沟通。

其实不只是清朝有官话,各朝代都有,官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上古】雅言

虽然夏朝留下的资料不多,但奠定了华夏的基础。华即衣冠之美,夏即礼仪之盛。虽不知夏朝繁盛时是何等景况,可以从字意去遥思。夏朝的官话是“雅言”,“雅”在那个时候是指区域,之后才衍生出风雅、优雅的含义。

那么雅言具体是哪一种语言呢?雅,泛指黄河流域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雅言其实就是当时的夏朝都城洛阳一带的方言,主要流行于“雅”地。

通常封建王朝定都哪个地方,便以那个地方的语言做为标准通用语,其他地方的的人们要是不会说上几句,会被认为是土包子。

夏朝以前人们用的是什么语言已不可考,夏朝及以后很多朝代用的都是雅言,可以说“雅言”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通用语,其音系为华夏传统的上古音系。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孔夫子讲学的时候用的是雅言,《诗经》、《尚书》所用也是雅言。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官方语言都是雅言。

汉朝时雅言也被叫做“正音”或“通语”,西汉虽然都城在长安,但雅言已经形成系统,是天下共所认知的官话,所以虽然长安才是西汉的政治中心,权贵集团、上层人士还是以讲雅言为荣。

有人可能想问,雅言现在还存在吗?答案是部分存在。现在的粤语就来源于雅言,保存了雅言的大量因素。

雅言怎么会发展到广东一带呢?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等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商人到岭南开垦荒地。这些垦卒来自不同的地方,所用语言也是五花八门,要是不使用官话雅言,那就只能当哑巴了。

雅言在这个区域埋下火种。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又征伐此地,设立“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为了沟通顺畅推行雅言,当地部落很多,隔一座山就有可能说的是两种语言,交流很不方便,也非常积极的学习雅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雅言慢慢和当地方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粤语。

因为脱胎于中原雅言,所以粤语刚形成的时候和朝堂里皇帝大臣们的语言差不多,当大家看到电视上刘彻和大臣们个个一口流利普通话时,可别被骗了,实际上他们的语调语音和粤语很像。

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文化被冲击,语言也变了,雅言不再纯正。而此时岭南地区较为稳定,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粤语得以保持原有的音系。

所以现在的人们要是对上古雅言感兴趣,只能去研究粤语。

【东晋、南朝、北朝】金陵雅音、北方语系

东晋迁都建康(今南京)后,雅言与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为吴音、南京话,更偏向于今天的吴侬软语。

南朝各政权也都延续了金陵雅音,又和当地的语言结合,有不同的变化。

北朝各政权则使用当地的北方语系。

【隋】《切韵》

乱世中北方常年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汉文化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甚至退化,这让一心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杨坚很是焦虑,统一中原之后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令人编写《切韵》。

这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执笔者是陆法言,内容是他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出来的音韵标准,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

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韵又按声(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切韵》原本已失,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和原本最相近的版本。

隋朝虽然已经编写出了《切韵》,但一种语言的推广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隋朝的通用语承继自南北朝,又因都城在洛阳,不可避免受到洛阳语言的影响,是个四不像。

还记得吧?雅言是古洛语,但沧海桑田,此时的洛语早不是当初的雅言了。

【唐】《唐韵》

《唐韵》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由唐朝音韵学家孙愐所著,共 195韵,比陆法言的《切韵》多了两韵。

因《切韵》已失,后世研究《切韵》多是从《唐韵》入手。

唐朝以《唐韵》作为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宋】《广韵》《平水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根据《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作者是陈彭年,丘雍等人。

这是我国历史上保存完整、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宋朝以前音韵学的集大成者。

它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走得更远了。有36个声母,206个韵母(含声调);我们的普通话只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粤语算难学了吧?也只有22个声母,94个韵母;吴语更多一点,有36个声母,60个韵母。都没《广韵》这么多。

如果让我们现在学《广韵》的话,真会把舌头学打结吧?太复杂了,我认为当时也只是做为一种学问,通用官话则受到都城的影响,是开封话及洛阳话,称为“正音”、“雅音”。

靖康之耻后,宋室南迁杭州,史称“南宋”,学者刘渊在《广韵》的基础上编写了《平水韵》。

【元】北京话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以大都话为官话,但和现在的北京话可不一样。

【明】南京话

明朝建立时定都南京,便以南京音为官话,和现今的南京话有类似。哪怕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官话也没变过,还是南京音。而且当时从各地移民北京,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北京音差点儿被南京音取代。

【清】辽东方言 南京话 北京话

满清最开始学会的汉语是辽东方言,建朝之后以南京音为官话,后来为了破除明朝的影响,于雍正八年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官话,此时的北京音也不是当初的北京音了,和南京音、满语都有融合。

雍正帝虽然恨不得大臣学子们一夕之间全学会了官话,实际上收效甚微,他还是得受语言不通之苦。

清末探花商衍鎏说:“初时甚为认真,无如地方官悉视为不急之务,日久皆就颓废。至嘉庆、道光时,福建仅存邵武郡城一所(正音馆),然亦改科制,广东则更无闻矣。”

我认为这和贯穿整个清朝的民间“抗清”思维有关系,虽说在刀剑铁蹄下屈服了,你让我们干什么,我们不敢不干,但至少可以拖拉一点。

尤其广东、福建等省份,又在沿海,离政治中心又远。清廷的控制力度不足,大家依然说自己的语言,因此而错失机会的学子不在少数。

【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语言之母是雅言,雅言遗失之后,音韵以《切韵》做为标准。发展到今天,汉语已经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那些留存至今的小众语言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值得保护。

而中华民族拥有的不只是五千年璀璨历史,还拥有无可限量的未来,所以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写方块字!深感自豪!

参考资料:《论语》《史记》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