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打印版(鲍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文荷花的拼音 《拟古》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打印版(鲍照)

《拟古》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打印版(鲍照)

2023-04-01 16: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 [王 ](读音:wáng,wàng, )

wáng①帝王;君主。《察今》:“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②秦汉以后帝王称皇帝,“王”成为封爵最高一级。《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朝见王。《诗经·殷武》:“莫敢不来王。”wàng①称王;统治天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②封……为王;拥戴……为王。《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荷[荷](读音:hé,hè) hé①荷花;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映日荷花别样红。”植物名。莲。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夏天开花,色淡红或白,有清香,供观赏。花谢后形成莲蓬,内生多数坚果,俗称莲子,为滋补食品。荷的肥大根茎为藕,可食。藕节、莲子、荷叶可供药用。hè①背,扛,挑。《愚公移山》:“遂率孙子荷担者三夫。”《归田园居》:“戴月荷锄归。”②担任;担负。张衡《东京赋》:“荷天下之重任。”③承受恩惠。多用于书信中表示谢意。《西游记》:“至期千乞仙从过临一叙,是荷。”

令[令](读音:líng,lìng,lǐng) lìng①命令;下令。《垓下之战》:“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②使;让。《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法令;命令。《屈原列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④官名。⒈中央机构的主管官员。如“尚书令”、“太史令”等。⒉县的最高长官。《陈涉世家》:“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⑤时令;时节。《芙蕖》:“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⑥好;善。《周处》:“何患令名不彰邪?”⑦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假若”。《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⑧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孔雀东南飞》:“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严监生和严贡生》:“多亏令弟看的破,息下来了。”líng〔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lǐng量词,纸张的计量单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罢[罷](读音:bɑ,bà,pí,bǐ,bǎi) bà①罢免。《芋老人传》:“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②停止。《论语·子罕》:“欲罢不能,既竭吾才。”③结束。《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又】完;尽.《朝天子·咏喇叭》:“只吹得水尽鹅飞罢。”pí通“疲”。《过秦论》:“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bǐ“罢”的繁体字。离散;分散;散开。pì“罢”的繁体字。见“罷辜”。bǎi“罢”的繁体字。见“郎罷”。ba“罢”的繁体字。语气词。同“吧”。

塞[塞](读音:sè,sāi,sài) sāi①边界上险要的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②通“赛”。祭祀名。《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③通“簺”,一种赌博游戏。杜甫《今夕行》:“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sè①阻塞;堵塞。《愚公移山》:“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②填塞;充满。《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③搪塞;应付。《促织》:“留待限期,以塞官责。”sāi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得[得](读音:de,dé,děi) dé①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②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③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④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⑤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⑥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⑦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⑧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⑨应该;应当。《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⑾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děi必须,须要:可得注意。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de(1)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能够。(2)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结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3)助词。犹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4)助词。犹着。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进行。(5)助词。犹的。

南[南](读音:nā,nán) nán①方向,同“北”相反。《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②向南走。《墨子·贵义》:“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③古代乐舞名称。《诗经·鼓钟》:“以雅以南。”【南柯梦】比喻空幻和富贵得失天常。【南亩】南面田地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故古代农田多向南开。后泛指农田。【南云】南飞的云,古诗文中常借以表达思亲、怀乡之情。【南枝】南向的树枝,后常借指故乡。【南无】又写作“南膜”,梵语音译字。佛教用语,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nān见“南无”。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南冠】楚人冠名。后借把羁留异地或作为囚犯的代称。

冠[冠](读音:guàn,guān) guān①帽子。《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②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辨】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帽”是后起字。guàn①戴帽子。《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②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表示已成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③位居第一。《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参[參](读音:cān,cēn,sān,shēn) cān①参与;参加。《柳敬停传》:“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谭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②检验;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参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④古代下级见上级叫参,见“参拜”。⑤弹劾。《谭嗣同》:“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cēn见“参差。”〔参差〕长短不齐,如“参参不齐”、“参参错落”。【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和纷繁不一的样子。《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披拂。”《柳毅传》:“明珰满身,绡縠参。”sān三;三分。《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国:国都。)【辨】三,参。“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于“配合成三”或“三分”。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不能用“参”。“三”在古代汉语中有时表示多数,“参”则无此用法。shēn①星宿名。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药用植物名。《林黛玉进贾府》:“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车[車](读音:chē,jū) chē①车子。《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引车入市。”《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②特指兵车;战车。《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有轮子的机械器具。如水车、纺车等。苏轼《浣溪沙》:“村南村北响缲车。”④牙床。《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辅:面颊;虞、虢:皆为古代国名。)【车骑】1.成队的车马。《史记·苏秦列传》:“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2.古代将军的名号。汉代车骑将军位列上卿。唐以后废。【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分拉人体,撕裂致死。《战国策·秦策一》:“商君归还,惠王车之,而秦人不怜。”【车右】古代车乘位于仆者右边的武士。庚信《樊哙见项王赞》:“樊哙将军,汉王车,不惮锋刃,何辞巵酒。”【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多。徐陵《答诸求官人书》:“四军五校,车。”jū“车”的繁体字。象棋棋子之一。

节[節](读音:jié,jiē) jié①竹节。《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②泛指植物的茎节;植物枝干交接之处。《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③人及动物的骨节、关节。《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④时节;季节。《雨霖铃》:“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⑤节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⑥符节;旌节。缀有旄牛尾的竹竿,为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礼节;礼仪。《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⑧常规惯例。《狱中杂记》:“寝食违节。”⑨气节;节操。《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⑩贞节;贞操。《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⑾关键;要害。《察传》:“夫乐,天之精也,得失之节也。”⑿章节;段落。李商隐《杂纂》:“文无句读,书少章节。”⒀节度;法度;分寸。《荀子·成相》:“言有节。”⒁一种用竹子编成的可拍击成声的乐器。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⒂节拍;节奏。《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⒃节制;节约。《长亭送别》:“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训俭示康》:“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⒄简明;简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⒅斗拱;屋柱上端承梁的方形木头。《训俭示康》:“(管仲)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jiē〔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節)骨”读轻声)。

从[從](读音:cóng,zòng) cóng①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又】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③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④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从良坐。”⑤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⑥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⑦任;任凭。《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⑧由;自。《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⑨跟;向。《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zòng①通“纵”。1.①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衡:东西方向。)②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从自若。”【从良】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张鷟《朝野佥载三·韦桃符》:“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2.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十:“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出每迟。”【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于易。”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以一少牢告庙。”【从一而终】《周易·恒》:“妇人贞吉,从也。”本指用情始终如一。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从亲】合纵相亲。《战国策·楚策一》:“故为王至计,莫若从以孤秦。”

解[解](读音:jiè,jiě,xiè) jiě①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解开;解下。《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③解除;消除。《荆轲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④溶解;溶化。《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⑤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解围;撤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解去,遂救邯郸。”⑦解脱。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⑧缓解;和解。《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⑨解释;解说。《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⑩理解;懂得。《与妻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⑾能;合。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⑿见解;见识。《南史·张邵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⒀解便;解手。戚继光《练兵实记》:“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⒁文体的一种,用于释疑。如韩愈的《进学解》。jiè①遣;发遣。《宋史·举志》:“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②解送;押送。《水浒传》:“开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却不曾教结果了他。”xiè①“懈”的古字。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论衡·福虚》:“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②姓 卷[卷,捲](读音:juàn,juǎn,quán,quān,gǔn) juǎn①把东西卷裹成圆筒形。《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翻卷;掀起;裹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③席卷;全部盗取或侵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逃去。”juàn①书卷;书籍。《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②整部书的一部分。《后序》:“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③表示文书、书籍的单位。《木兰辞》:“军书十二卷。”④试卷;考卷。《左忠毅公逸事》:“呈卷,即而署第一。”quán(1)弯曲。(2)柔弱。参见“卷3然”。(3)通“婘”。美好貌。(4)通“拳”。拳头。参见“卷3石”。(5)通“拳”。忠恳貌。参见“卷3卷”。quān(1)冠卷,帽缘。(2)冠梁,犹今言帽盔。(3)古邑名。战国属魏。gǔn通“衮”。君王或上公的礼服。

知[知](读音:zhī,zhì) zhī①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②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③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④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水暖鸭先知。”⑤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⑥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⑧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知遇】得到赏识和重用。zhì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射[射](读音:shè,yì,yè) shè①射箭;用弓射击。《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又】用枪炮射击;用火器发射。《三元里抗英》:“炮火火箭纷纷打射贡院。”②喷射。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③照射。徐宏祖《楚游日记》:“光由隙中下射,宛如钩月。”④猜度;猜谜。《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⑤追求;谋求。《南史·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射势,颇累清淡。”yì①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②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yè〔射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仆射〕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少 [少 ](读音:shǎo,shào )

shǎo①数量少;不多。《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②缺少短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③小看;轻。《望洋兴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又】以……为少;轻视。《后序》:“北亦不敢遽少吾国。”④稍;略微。《触龙说赵太后》:“少益嗜食,和于身。”⑤少顷;一会儿。《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shào①年轻;年纪小。《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②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③排行在后的。《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好[好](读音:hào,hǎo) hǎo①容貌美。《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②好;善、佳。与“坏”、“恶”相对。《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又】友好;和睦。《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隆中对》:“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③完毕;完成。韩偓《无题》:“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④合适;合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家。”⑤很。《智取生辰纲》:“你这客官好不晓事。”⑥病痊愈。《林黛玉进贾府》:“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的了。”hào①喜欢;喜好。《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②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周礼·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③常常,容易(发生事情):刚学会骑车的人好摔跤。

劲[勁](读音:jìn,jìng) jìng①强而有力。《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刚劲挺拔。《后汉书·王霸传》:“疾风知劲草。”③刚正;刚烈。《韩非子·孤愤》:“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④僵直;僵挺。《送东阳马生序》:“四肢僵劲不能动。”⑤猛烈。《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jìn力气,力量:劲头。费劲。干劲。精神,情绪,兴趣:干活儿起劲儿。这部电影真没劲。

和[和](读音:huò,huó,hú,hè,hé) hé①音乐和谐;协调。《察传》:“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又】协和;和睦。《季氏将伐颛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②和好;交好。《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③温和;暖和。《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④和悦;谦和。《信陵君窃符求赵》:“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⑤连带;连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⑥与;跟。《陈州粜米》:“和那害民的贼徒折证。”⑦与;和。岳飞《满江红》:“八千里路云和月。”hè①应和;跟着唱;跟着吹奏。《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垓下之战》:“歌数阕,美人和之。”《赤壁之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②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和?”huò混合;揉合。《活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ó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一[一](读音:yī) yī①。《狼》:“一屠晚归。”②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④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⑤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⑥专一。《劝学》:“用心一也。”⑦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⑧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⑨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⑩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另:一是变调字,变调读音如下:①单用或在词句末尾前读阴平,如“一、总论”“第一”“感情专一”等②在去声字前读阳平,如“一半”“一定”“一望无际”等。③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时读去声,如“一般”“一齐”“一手遮天”。④作序数的“一”读阴平。“一排”指第一排时读yīpái;指一整排时读yìpái。“一把手”指领导班子里的第一负责人时读yībǎshǒu;指能干的人读yìbǎshǒu。

将[將](读音:jiàng,jiāng,qiāng) jiāng①搀扶;扶持。《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②带领;携带。《塞翁失马》:“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拿;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果品酒馔只顾将来。”④将就;随顺。《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⑤想要;打算。《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公将战。”⑥将要;就要。《郑伯克段于鄢》:“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⑦把;用。《祭妹文》:“可将身后托汝。”⑧抑或;还是。《战国策·楚策四》:“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祆祥乎?”⑨假若;如果。《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⑩和;与。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⑾用于动词后,以助语气。《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⑿且;又。表顺承。李华《吊古战场文》:“人或有言,将信将疑。”jiàng①统率;率领。《项羽本纪赞》:“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②将领;将帅。《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使……为将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qiāng①请,愿。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②通“锵”,见“将将”。

重[重](读音:chóng,zhòng) zhòng①重,与“轻”相对。《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又】以……为重。《五蠹》:“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②重要;重大。《〈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又】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无重于社稷也。”③重视;看重。《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④贵重。《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⑤严重。《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⑥严格。《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⑧尊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⑨更加;加重。《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辱国。”chóng①重叠。《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②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③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④拖累;牵连。《汉书·荆燕吴传赞》:“事发相重,岂不危哉。”

繁[繁](读音:fán,pó,mǐn) fán①多。《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谏太守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②茂盛。《醉翁亭记》:“佳木秀而繁阴。”pó〔繁台〕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古迹。姓。殷氏七族有繁氏。见《左传·定公四年》。mǐn(1)通“敏”。巧敏。谓谄媚阿谀。

华[華](读音:huá,huà,huā) huā①花。《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又】开花。《淮南子·时则》:“桃李始华”②花白。《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á①华丽;华美。《毛遂自荐》:“歃血于华屋之下。”②精华;精美的东西。《滕王阁序》:“物华天宝。”③文才。刘勰《文心雕龙·程器》:“昔庾元规才华精英。”④豪华;浮华。《训俭示康》:“吾性不善华靡。”⑤光彩。《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下照也。”⑥显贵;显耀。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⑦汉族的古称。《左传·襄公十四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huà华山。又叫太华山,五岳中的西岳。《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

阙[闕](读音:jué,què,quē) què①古代宫殿门外两侧左右相对高耸的建筑物。《古诗十九首》:“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②借指宫殿或京城。《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quē①通“缺”,缺口;豁口。《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通“缺”,缺点;过失。《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③通“缺”。削弱;亏损。《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jué通“掘”,挖掘。《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空[空](读音:kòng,kǒng,kōng,)

kōng①没有东西;空的。《石钟山记》:“空中而多窍。”【又】使……没有东西;使……空。《中山狼传》:“乃出图书,空囊橐。”②天空;空中。《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③空洞;不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④徒然;白白地。《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副词。只;仅。

kòng①贫穷;穷困。《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又】使……穷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空隙;间隙。《红楼梦》:“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③空子;可乘之机。《三国志·吴书·周鲂传》:“看伺空隙,欲复为乱。”

kǒng古同“孔”,洞。

(1)穴;洞。(2)口,嘴巴。(3)墓穴。(4)见“空道”。(5)中医用语。指血管,经络。

称[稱](读音:chèn,chèng,chēng) chēng①称量;衡量。《汉书·枚乘传》:“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铢、石:皆重量单位。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一百二十斤。)②举;举起。《诗经·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兕觥:犀牛角制做的酒杯。)③称赞;赞许。《原毁》:“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④称述;称说;说。《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⑤称作;号称;称为。《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⑥声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⑦呼;呼唤。《冯谖客孟尝君》:“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⑧扬名。《马说》:“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chèng称量轻重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时则训》:“角斗称。”chèn①相当;相配。《伤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所闻。”②适合;符合。《与妻书》:“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称兵】举兵;兴兵。【称贷】借债。《盐铁论·国病》:“富者空藏,贫者称。”【称举】举荐;赞扬。《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令在上位,管中事。”【称觞】举怀祝酒。【称庆】庆贺。《北史·魏德深传》:“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称意】合乎心意;满意。【称旨】符合皇帝旨意。《汉书·孔光传》:“数使录冤狱,行风俗,振赡流民,奉使称,由是知名。”

观[觀](读音:guàn,guān) guān①观看;看。《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观公子执辔。”②观察;考察。《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以观公子。”③观赏。《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④景物;景象。《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游览;游赏。《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⑥阅览;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guàn①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礼记·礼运》:“游子观之上。”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建筑物;台榭。《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③道教的庙宇。刘禹锡《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姓。 都[都](读音:dōu,dū) dū①都市;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又】专指京都、首都。《出师表》:“兴复汉室,地面观察站于旧都。”②优美;漂亮。《三国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③表示赞美。《书·皋陶漠》:“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④总;汇总。《与吴质书》:“项撰其遗文,都为一集。”dōu①表示总括。全;尽《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辨】都,京。“京”的本意是“大”。在先秦,“京师”连用才指国都,“京”指国都是后来的事。“都”本指大城市。汉以后才可指国都。【都鄙】⒈古时称帝王的封地。⒉京城和边远的城镇的对称。⒊美好和丑陋。

蒙[蒙](读音:) méng①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蒙之。”②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③遭受。《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④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⑤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蒙也。”今有“发蒙”、“启蒙”。⑥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mēng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胡乱猜测:瞎蒙。měng〔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呼[呼](读音:hū,hè,xū) hū①吐气。《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②呼叫;呼喊。《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又】召唤;呼唤。《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③称呼。《大铁椎传》:“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④用于感叹,经常“呜呼”连用。《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⑤《口技》:“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hè叹词。表示愤怒的声音。xū通“吁1”。

渐[漸](读音:jiàn,jiān) jiān①浸渍;浸泡。《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浸湿;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③浸染;沾染。《汉书·龚遂传》:“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④逐渐传入。宋应星《天工开物·蔗种》:“今蜀中盛种,亦自西域渐来也。”jiàn①渐进;逐步发展。《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②逐渐;渐渐。《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③苗头;事物发展的开端。《教战守策》:“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风[風](读音:fèng,fěng,fēng,fàng) fēng①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②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③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⑤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⑥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⑦景象;景色。如“风景”。⑧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⑨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fěng古同“讽”,讽刺。 正[正](读音:zhèng,zhēng) zhèng①不偏;不斜。《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正常;正当。《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③规律;道理。《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④公正;正直。《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⑤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狱中杂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⑥恰好;正好。《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⑦表示状态的持续、动作的进行。《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zhēng正月,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有[有](读音:yòu,yǒu) yǒu①与“无”相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③掌握。《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④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有而废于无。”⑤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⑥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则必胜。”⑦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有作其芒。”酉yòu①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不[不](读音:bù,fǒu,pǐ) bú①不,表一般否定。②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③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①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pǐ通“否”。(1)邪僻。(2)鄙,不敬重。

乘[乘](读音:chéng,shèng) chéng①登;升。《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②驾;坐;骑。《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③凭借;趁着。《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④因依;接连。《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序》:“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⑤利用。《教战守策》:“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⑥欺凌;欺压。《国语·周语》:“乘人不义。”⑦计量;计算。《韩非子·难一》:“为人臣者,乘事有功则赏。”⑧顺应;顺着。《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⑨冒着;顶着。《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shèng①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②“四”的代称。《殽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③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舆。千乘之国。④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⑤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织[織](读音:zhì,zhī) zhī①织布。《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②织物。《乐羊子妻》:“此织生蚕茧,成于机杼。”③编织。《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zhì古同“帜”,旗帜。 去[去](读音:qù,jǔ,qū) qù①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④除去;去掉。《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⑤舍去;舍弃。《五蠹》:“去偃王之仁。”⑥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⑦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jǔ通“弆”。收藏;贮存。《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qū通“驅1”。驱逐。 还[還](读音:hái,huán,xuán) hái①返回;回来;回去。《荆轲刺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交还;归还。《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又】偿还。《哨遍·高祖还乡》:“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②通“环”,环绕;围绕。《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而走。”③再;又。《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反而;却。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还有晴。”⑤仍然;还是。《兵车行》:“归来头白还戍边。”《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另:①依然;仍然。杜甫《泛江》:“乱离还奏乐,飘泊且听歌。”②再;更。《荀子·王霸》:“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③还是。杨万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月是一团还两团?”xuán①旋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②轻快敏捷的样子。《诗经·还》:“子之还兮。”③迅速。《汉书·董仲舒传》:“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huán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还乡。还俗。衣锦还乡。返老还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还手。还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偿付:归还。偿还。还本。原物奉还。古同“环”,环绕。姓。借。

传[傳](读音:chuán,zhuàn) chuán①传递;传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②传给;授与。《原君》:“传之子孙,受享无穷。”③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流传。《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⑤流传的文字。《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zhuàn①驿舍;客站。《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驿车。《韩非子·喻老》:“遽传不用。”(遽:驿车。)③文字记载。又常指一种文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传。”【又】为……作传。《序》:“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④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相[相](读音:xiàng,xiāng) xiàng①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②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③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④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⑤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⑥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①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②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③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相得】关系融洽。 识[識](读音:shí,zhì) shí①知道;懂得。《谋攻》:“识众寡之用者胜。”《石钟山记》:“汝识之乎?”②认识。《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识别;辨认。《采草药》:“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④知识;见识。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zhì①通“志”。记;记住。《论语》:“默而识之。”②通“帜”。标记;记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上[上](读音:shàng,shǎng) shàng①上面;位置在高处的。《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墨池记》:“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②等级高的;质量高的;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③地位高的人;主持、领导的人。《谋攻》:“上下同欲者胜。”特指君主、帝王。《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累。”《东方朔》:“上伟之。”④时间或次序在前的。《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歉齐桓,中述汤武。”《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⑤上升;登上。《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游黄山记》:“十里,上黄泥冈。”⑥向上。《鸿门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⑦献上;送上;呈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敢上壁。”《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⑧向上;走向。《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⑨装上;加上。《冯婉贞》:“以枪上刺刀相博击。”⑩通“尚”。崇尚。《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未,黔首是富。”shǎng上声。汉语声调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宿[宿](读音:sù,xiù,xiǔ) sù①住宿;过夜。《涉江》:“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②住宿的地方。《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③夜晚。《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浸三宿。”④隔夜的;隔年的;旧有的。《采草药》:“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⑤富有阅历的;经验丰富的(老人)。xiù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日月星宿不当坠也。”xiǔ夜:一宿。两宿。

衣[衣](读音:yī,yì) yī①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②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③穿(衣)。《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⒈衣帽,即穿衣、戴帽。⒉指官绅、士大夫。⒊文明礼仪。yì(1)穿(衣服)。(2)谓给人穿上衣服。(3)覆盖。(4)引申为裹扎。(5)在物体表面包裹或涂抹。

何[何](读音:hé,hè,hē) hé①⒈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⒉哪里。《齐桓晋文之事》:“何由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⒊为什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何也?”⒋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何能及君也?”⒌哪;哪个。《诗经·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②多么。《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hē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h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何祋。”

长 [長 ](读音:cháng,zhǎng, )

cháng①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②高;高大。《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③长久;久远。《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广;广阔。《柳毅传》:“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擅长。《冯婉贞》:“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⑥经常。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zhǎng①生长。《采草药》:“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又】使……生长;扶养;抚育。晃错《论贵粟疏》:“养孤长幼在其中。”②增长;滋长。《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排行第一。《屈原列传》:“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北子兰为令尹。”⑤兄;哥哥。常“兄长”、“长兄”连用。《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⑥首领;头领。《陈涉世家》:“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又】做……首领;当头领。《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明[明](读音:míng) míng①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②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④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⑥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⑦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⑧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⑨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⑩明朝。 中[中](读音:zhòng,zhōng) zhōng①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②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④中等;不高,不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⑤内心。《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⑥中国。《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zhòng①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②射中。《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③击中。《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④考中。《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⑤猜中。《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⑥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奇[奇](读音:jī,qí) qí①奇异;不同寻常。《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又】以…为奇;认为…奇特。《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奕节而舞,益奇之。”②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騭奇其才,累召不应。”《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④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游黄山记》:“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⑤奇谋;奇计。《老子》:“以奇用兵。”《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jī①单;单数的。《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其人一臂三目。”《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②(运气、命运)不好;不顺。《史记·李将军列传》:“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③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阎典史传》:“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 与 [與 ](读音:yú,yù,yǔ, )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②参与;参加。。与会。《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同“欤”。

(1)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2)语气词。表感叹。(3)助词。表句中停顿。

谷[穀,谷](读音:gǔ,yù,lù) gǔ①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②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③善,好。《尚书·洪范》:“凡厥正人,既富方谷。”【辨】谷,榖原是意义同的两个字。榖,禾,黍,稷。“榖”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禾”原指谷子。“粟”原指谷子颗粒(小米),后来“禾”字常用作庄稼的代称。“粟”字常用作粮食的代称。“黍”是粘黄米,也叫黍子。“稷”是指谷子。yù“谷渾”、“吐谷渾”。(名)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lù“谷蠡王”。 匈奴官名“谷王”的省称。冒顿单于设置分左右,由单于子弟担任。《汉书·奴传上》:“置左右贤王,左右~~,左右大将。”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诗:“结发逐鸣,连兵追~~。 散[散](读音:sàn,sǎn) sàn①散开;分离。《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②飘散;散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③驱散;排除。陆嵩《新年作》:“愿得东风起南陌,催动春光散寒色。”④罢休。《后汉书·王龚传》:“会赦,事得散。”⑤碎裂;摧毁。《白马篇》:“俯身散马蹄。”sǒn①没有约束;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②零散。《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③闲散。代称闲散的职位。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分之宜。”④粉状的药。《后汉书·华陀传》:“佗以为肠痛,与散两钱服之。”⑤曲名。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⑥酒器。《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

朝[朝](读音:cháo,zhāo) zhāo①早晨。《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一日。《孟子·告子》:“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cháo①拜见;拜访。《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②拜见君主。《送东阳马生序》:“余朝京师。”③受臣下朝见。《荀子·尧问》:“王朝而有忧色。”④归附;朝拜。《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朝、魏闻之,皆朝于齐。”【又】〈动使动〉使……朝拜。《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⑤朝廷。《柳敬亭传》:“是时朝中皆畏宁南。”⑥上朝。《赵威后问齐使》:“胡为至今不朝也。”⑦官府的大堂。《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⑧朝代。《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见[見](读音:jiàn,xiàn) jiàn①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②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③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⑤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⑥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⑦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⑧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⑨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⑩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①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②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③古同“现”,现存。

归[歸](读音:guī,kuì) guī①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②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又】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④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⑤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⑥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⑦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⑧珠算一位数除法。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宁】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归田】旧时称辞官还乡。kuì(1)通“饋”。赠送。(2)通“愧”。惭愧。

石[石](读音:dàn,shí) shí①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③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④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⑤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dàn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