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诗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典文学经典朗诵篇目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诗经》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诗经》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篇目:《诗经》|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几千年后变的更“复杂”、更“聪明”的我们,相比古人少了许多非理性的强烈情感、想象和体验。

历史知识的沉淀、现代科技的发展都让我们对世界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些许冷漠,失去了许多唯美而富有诗意的迷人幻想。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保持初心,即试着让自己回归先民那样单纯如同白纸一般的心境,然后再去细细品味《诗经》,或许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路径。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逐渐变得愈加单纯清澈。

《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讲,阅读《诗经》可以让人变得简单温柔,敦厚质朴。

这或许也是我们当代人在阅读《诗经》这本先民的诗集时最珍贵的收获。

从文学的角度保持初心

同样,从文学的角度品读《诗经》,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单纯的初心。

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文学,时到今日已经积累了诸多创作技巧。这些套路和模式作为精致的文学技巧,甚至成了非常专业的学问。

此外,单就《诗经》的文学创作而言,还有历来为人所熟知的“赋、比、兴”。

但是当我们品读《诗经》时,则需要明白,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创作这些淳朴诗歌时,却并不知道“赋、比、兴”,更不懂所谓作诗的“格律”等概念。

因此当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品读《诗经》时,也要抛开“前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单纯”。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是先民中的寻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劳作。

因此,这种见物起意,有感而发之作,源于一种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一唱三叹的抒情表达,然后再配之以音乐曲调,加之以肢体舞蹈。

这样的创作过程,并没有后世如此复杂的文学技巧考量,而是一番充满了单纯与质朴的创作过程。

所以,我们当下人也应该尽量保持初心,试着站在古人的创作角度,去理解体验这些诗歌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绪,而不必刻意地拘泥于纷繁复杂的文学技巧,逐字逐句地套用分析《诗经》反而会不得要领。

饱有亲近感受自然的心境

《诗经》中大多篇章的创作灵感和抒情源泉都源于自然的花草、动物、昆虫、飞鸟。

古人与自然间的紧密关系与我们当下人也是完全不同的。

远古的先民没有庞大高效率的机器,没有工厂流水线,没有百货商店和网上购物。

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自然里,慢悠悠地感受季节的更替与冷暖的变换,利用自然中的纷繁造物来装点生活、自给自足,再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反馈养育他们的大自然。

古人与自然间的接近程度和深厚情感令我们当下人望尘莫及,所以当他们:

见到田野里的葛、桑叶上的蚕,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身上所穿的衣裳,就是由这些天然美好的动植物制作而成;

见到空中南飞的雁群,就自然而然地意识到秋天的到来;

见到鲜艳烂漫的桃花,就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春天的来临。

见到田野里的葛、桑叶上的蚕,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身上所穿的衣裳,就是由这些天然美好的动植物制作而成;

见到空中南飞的雁群,就自然而然地意识到秋天的到来;

见到鲜艳烂漫的桃花,就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春天的来临。

现代发达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隔断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物质性的商业生活高度发展,例如:衣服都在商场网店购买;智能空调让生活环境四季如春;手机电脑屏幕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和注意力。

这些都使我们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也是当代人与古人在生活上的巨大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所不及古人之处。

正因如此,先民写诗的素材极其丰富多彩,亲近的大自然成了灵感的源泉。

相比之下,天天呆在高楼里玩着手机、看着电脑,吃喝不愁的我们,就显得匮乏了许多。

所以在阅读《诗经》时,我们也应该保有一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心境,才会发现原来人类的情感联系着周围的一切。

【声明】本公号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联系,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