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正假七日,把酒贺新春”,浅谈古代春节时的官民之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贺新春的祝福 “元正假七日,把酒贺新春”,浅谈古代春节时的官民之乐

“元正假七日,把酒贺新春”,浅谈古代春节时的官民之乐

2023-03-24 11: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片源于网络)

唐朝,是封建王朝中假期开设最为豪迈的时期之一,通过隋朝对旧有且混乱的历法重新编排施行。唐朝时期已经明确了通行至今的夏历,而“元正”这个今年伊始的日子,被规定了七天的假日。与此同时,除夕夜守岁也在唐朝开始流行。

唐朝“元正”假七日,成为了上下官吏们的最大期待。以除夕为中心,向前倒三天放假,向后倒三天放假,加上当日,刚好七天。豪迈的大唐盛世下,在春节之际把酒言欢,好不快活,由于唐朝“十日一休”的缘故,使得官吏们更加热爱“元正”(春节)。

到了两宋时期,“元日”(即春节)成为了一年当中最新的的节日,于是乎七天假也成为了当时官吏们最大的福利,同时还有寒食与冬至皆假七日。

当然,全年假期虽共达一百二十六天,但并不影响宋人对春节的喜爱与期待。因为春节的习俗,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春节年味儿在宋朝时已经很浓了。

02

人们习惯将春节与元宵节合并起来,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这十五天统称为春节。在民间,由于以春秋二季的农忙工作为主,故而以腊月二十三为年关,将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共称为过年 ,这种过年现象的直接来源,其实是是大明王朝的春假,大明中后期春假为腊月二十四至正月二十,足足二十六天。

假期一步步延长,官吏们的假期乐趣自然是愈发增多,尤其是“岁首”之时,官吏们和百姓们的庆贺与习俗更是其乐无穷。

新春佳节的拜年之风,最能体现官民之间的区别,拜年习俗由来已久,但推向发展新形态则是两宋王朝。

两宋时期,拜年成为了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官吏之间的拜年与百姓之间的拜年则大不相同。

每至今年,百姓之间的拜年活动频繁,从邻里到亲戚再到好友,皆相拜,我们可以从宋朝诗人笔下了解一番。宋朝诗人苏泂在其诗作《拜年人》当中通过诙谐的笔法展现了两宋时期民间的拜年气象:

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

虽然是诗作,但其中的现象确确实实是来自于生活现状,从诗中不难看出,拜年时节是“来车去马”而拜,可见拜年时分是热闹非凡,而且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堪比春运。

诗中不仅直接描绘了拜年的现象,而且将这种现象用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了出来:老人上山去,留得儿女应付前来拜年的客人。虽是夸张与调侃,但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了我们古代民间百姓在过年时的拜年活动。

同样是春节拜年,官吏之间以及文人墨客之间则另有一番景象,“递贺卡”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春节祝福形式,而这种形式其实古人早已玩得炉火纯青。我们从明代大才子文征明的诗作当中便可体会一二。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首诗就叫做《拜年》,诗中所提及的的“通谒”“名纸”以及“投数纸”,指的正是当时官吏之间,文人之间拜年的最普遍的形式――“递贺卡”。

03

文人雅士投贺卡,是一种艺术的写照,那么官员们为何也争相投递呢?这里边隐藏着的,则是官员们最大的乐趣。

这些官员之所以选择春节投递贺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文人”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官的乐趣。

所谓文人的乐趣,即这些官员的身份二重性之下的乐趣,他们都是文人出身,以科举而入仕为官。都是文人,所以他们会保留入仕前所行的拜年方式,尤其是那些清流官员和有理想报复的官员。他们以相互投递贺卡的形式,既行拜年之礼与问候惯新之意,又让自己在繁忙噪杂之后的假日里,又一次享受一把往日的文人乐趣,可谓之“回归初心”。

为官的乐趣则较为玄奥,首先是封建官场上的应酬。官员没有一个人是孤臣,他们或多或少都会结交好友,那么今年之际连百姓都会不辞辛劳去拜年,作为官员如何不去呢?而且当时是熟人好办事,官员的政绩和升迁,需要打通人脉,如果新春普天同庆之际,毫无表示又如何不被排挤。

官员容易被冠以结党营私之嫌疑,进而引来灾祸,所以抛头露面四处去官员府邸拜年又行之不通,故而以“拜帖”的方式进行,是最好的选择,而送“拜帖”之时当然可以捎带送点“其他东西”,反正是官员自己又没露面。

除拜年以外,官民之乐有很多共同点,最最著名的当属“屠苏”和“桃符”。

今年之际把酒言欢,这是过年的应有之意,而在古代,“屠苏酒”则是今年必备。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饧。”

可见正月初一拜年礼之后,紧接着就是共饮“屠苏酒”,而两宋时期这种情形更是突出,如北宋时期的苏辙就曾在诗作《除日》中感叹:“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馀。”从诗中不难看出,“年年最后”都会饮屠苏酒,这种传统未曾断绝而且越发牢固。

屠苏酒以外,“桃符”又是一大今年必备。酒虽是新春必备,“桃符”却是新春第一位,关于桃符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辟邪物,即在门板上悬挂的桃木门神像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的纸张,另一种说法是春联的别称。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正确,“桃符”总之是古代春节时期必备的物品。正如北宋王安石在《元日》中所写的那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

诗中将“屠苏”和“桃符”两种意象同时提及,也从侧面印证着古代春节时人们对这两样东西的垂爱之情。

04

从春节享有较长假期时的快乐,到正月拜年的乐趣,从贴春联到饮屠苏,古代春节的官民之乐颇具时代色彩,年味儿也是极为浓厚。

到清朝时期,皇宫内院的今年庆典也是丰富多彩,而官府之间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团拜活动和联谊演出。除此之外,今年时节皇帝向群臣赐食露肉,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春节特色。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加上明清以来的假期调整,在民间也逐步形成了春节时期的一整套庆贺体系。

自入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意味着步入了的今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着一套说法和流程规章,如腊月二十三祭灶(有些地方是二十四),大年三十放鞭炮(一声惊、二声倾,三声宁,四声平的说法),除夕黎明打粪堆,正月初一包压岁,正月十五看花灯等。

总而言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千百年来未曾断绝,而且庆贺体系愈发完善,为我们流传下来了难以言传的精神瑰宝,希望我们大家能共同传承春节精神,在喧嚣嘈杂的今天,享生活之欢适,得内心之宁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