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攀登者们:谢灵运、苏轼、文彦博,登山装备哪家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装水的器具 中国古代的攀登者们:谢灵运、苏轼、文彦博,登山装备哪家强?

中国古代的攀登者们:谢灵运、苏轼、文彦博,登山装备哪家强?

2024-07-12 0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他们之前,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还发出一句慨叹:“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些诗句可以证明登山并不是什么时髦的活动,在很遥远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当时不要说缆车,就是登山的石板路都没有铺好,这些古人是如何登上去的?这就涉及到古代的登山装备。

无论是登山还是外出运动,一双舒适合脚的鞋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古代的鞋并没有登山和徒步之分,这要怎么办呢?不要急,有需求就有市场。

南北朝时期著名才子谢灵运很快就创造出了“谢公屐”。与很多报国无门的才子佳人相比,谢灵运能算得上命运的宠儿。他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十八岁的时候就在祖辈的光环下受封为康乐公。

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行,这个爵位真的不低。并且封号是“康乐”,可见朝廷也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血洒疆场保卫家国的事情,因此有钱有闲的谢灵运经常带着几百号人吃喝玩乐,追求着那个时代的诗和远方。并且谢灵运这伙人可不是简单地游山玩水,他们还肩负着改造自然的担子。

《宋书·谢灵运列传》中说谢灵运在旅游途中经常“凿山浚湖”, “凿山浚湖”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么?比这个霸气,是遇山开山填海造陆的意思。没有海,那就把拦路的湖填上方便通过。这哪里是旅游,简直是破坏生态环境。即便在当时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谢灵运的行为也差点酿成大祸。因为他把当地的太守吓坏了,还以为是来打劫的,差一点发生械斗。

如此为山水痴狂的谢灵运自然要发明点什么才能符合身份,可是他身份地位无一不缺,衣食住行都有人安排好,还有什么是需要自己动手做的呢?谢灵运低头看看脚上的鞋,这个鞋穿着很舒适,但是走平地还行,登山的时候一点优势都没有,彰显不出身份啊。于是谢灵运发明了一种适合登山穿的鞋,人称“谢公屐”。

这个鞋的鞋底有两个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面的木齿,下山时去掉后面的木齿,穿这样的鞋无论上山下山都能保持身体平衡,也能省很多力气并且更加安全,因此一经上市广受好评。三百多年后的大诗人李白在“身登青云梯”的时候,还要“脚著谢公屐”,可见这个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有了专业的登山鞋,还要选好适合登山的衣服。古代没有专业的登山服,但是古人可以在日常服饰中找出最适合的。比如宋代的著名驴友陆游就写出这样一句诗:“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简单来说“轻装才能万里行”,因此衣服要选择轻柔舒适的。

除了自己准备装备,一起游玩的朋友也会互相赠送礼物,比如北宋的文彦博出发前就收到好友富弼送来的游山器。文彦博接到这个礼物很高兴,于是兴冲冲的写到“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这里的“游嵩具”就是“游山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竹子编成的、用来装日用品的小背篓,长相与《倩女幽魂》中宁采臣用的双肩竹背篓类似,与现在的双肩包差不多。这个“游山器”不要说在古代,就是现在也是登山必备装备,并且作用都差不多,都是放点零食饮料面巾纸之类的东西。但是在当时它叫“游山器”,这个名字可比登山包有味道。

大诗人苏轼在旅游装备这一块也是颇有心得,他在《定风波》中这样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诗人没有谢灵运的谢公屐,无奈之下只能穿一双草鞋。但是他手里有一根竹杖,这就是后世的登山杖。并且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个“蓑”字是指“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 ”。可见大诗人是做好充足准备才出发的。以至于登山途中遇到风雨,同行的人都被淋成落汤鸡,只有苏轼依旧潇洒。

搞定了登山装备,接着要做的就是出行了。如今我们外出游玩,除了算算口袋中的人民币,就是弄清楚天气情况。但是这两件事在古人心中都要靠后,他们心中的头等大事是占卜。现在出门前能想起来做这件事的人一定特别少,但是在古代,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若是一不小心选择一个不利于出行的日子作为旅行的第一天,就相当于准备盖万丈高楼,但是选错地址了,多么让人郁闷。

虔诚询问神灵之后,古人终于得到了一个黄道吉日,于是准备好久的旅行终于开始了。但是他们要怎样到达目的地呢?如今飞机高铁随意选择,哪怕天涯海角也能睡一觉就到了。但是古代不同,工业化没有到来之前,大家出行还是很不方便的。当时只有水运和陆路两种选择,总的来说选择水路出行的人比较多。因为在速度方面水路的速度明显比陆地快,并且不像陆地那样颠簸。尤其是大运河开通后南北相连,选择水路出行的人就更多了。在这里还要感谢一下隋炀帝。

水运虽然方便,但是水路不通的地方还是要走旱路的。这时就要选择交通工具了。若是图快可以选择骡车,骡车是著名的“包赶程”,哪怕相隔千里几日之内也能到达。若是不赶时间,想要舒舒服服的旅行,顺便看看沿途风光,就要选择牛车。虽然慢一点,但是能带的东西多,并且万年稳。这时有人要问了,影视剧中常见的马车呢?为什么不在选择范围之内。马车固然好,但那时有一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用得起的,普通人只能远观。

现在旅行都要呼朋唤友,最低也要几个驴友一起探险。其实古人也是这样的,独行侠这类的人几乎不存在。一是山高路远一个人太孤单了,有个同伴可以说说话,万一风寒入体也有人照顾。二是古代没有微信支付宝,虽说大城市中也形成了商业圈,但是深山老林中想买东西还是很难的。因此古人外出都是行李繁重,肩挑担扛是免不了的。所以大家外出时或者结伴而行,或者带几个仆人。

不说别人,我们熟悉的徐霞客也是带着一个仆人走千里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要逛逛名山大川早已不用像之前那样辛苦。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无论哪里都人满为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