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当山寄死窑的背后,是物质条件匮乏所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窑洞 古代武当山寄死窑的背后,是物质条件匮乏所致

古代武当山寄死窑的背后,是物质条件匮乏所致

2023-03-28 0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寄死窑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在敦煌莫高窟,存在着这样一幅壁画:

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独自坐在瓦罐模样的窑洞里,他前面站着一对正在哭泣的男女。看得出来,这两个人是老人的家属,而老人将要面临的结局,就是在窑洞里饿死。

在现今可探寻的历史中,位于武当山的寄死窑,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10年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到武当山吕家河村实地考察,发现这个村子现存了20多个寄死窑。

从外观上看,这些窑洞就像木头棺材的形状。大约80厘米高,2米深,足够一个成年人躺下。据当地老年人说,古代只要年过60岁,就会被送到这里等待死亡。

他们的孩子每天给他们送食物,送一餐砌一砖,直到360天后,墓穴的洞口被堵死。几天后,孩子会将老人的尸体抬回家,为其举行葬礼。

对于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来说,这种违背孝道和人性的做法,是难以想象的。可是在古代人看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离开人群自愿死去。

其实,这类陋习不只是中国有,国外也有。在日本就有在父母年满60岁时,由儿子背着到山上自力更生的习俗。

寄死窑的背后,是物质条件匮乏所致

在敦煌壁画描绘的场景中,把年迈的老人送到窑洞,亲人留下了眼泪,可见他们并不是真心让老人送死,而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匮乏,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多一个人意味着多吃一份粮食。加上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素质变差,各种疾病缠身,失去劳动力能力,求医看病要花钱。

对家人来说,老人渐渐成了负担。尤其在灾难和战争年代,老人的地位甚至更低。无奈之下,子女只能将老人寄放在窑洞里,每日一餐,等待老人自然死亡。实际上,寄死窑不只是专门为老年人准备的,对于穷苦家庭来说,寄死窑也是年轻人的选择。

武汉大学龚哲兵教授曾经访问过一位叫袁光辉的老人,老人证实,寄死窑不仅会杀死老人,年轻人也逃不过被害的命运,他妹妹就是受害者。

在有老人的家庭中,被放弃的自然是老人。而在没有老人的家庭中,被放弃的可能就是体弱、或者是劳动力不足的女性。

贫穷更容易看出人性,当涉及到生存问题的时候,一切的亲情关系,在利益、道德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寄死窑的存在,有人说是道德的沦丧,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任何事件都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古代本来就粮食稀少,就算不是主动把老人送到寄死窑,总会有家人因饥饿死去。选择让老人死亡,是为了让家庭更好运转下去的一种现实选择。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老龄化已经成了不可逆的社会趋势。一方面是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这些国家中,尤以日本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

现如今日本老年人总数已经达到3617万,占人口总比重的28.7%。据专家推测,到2040年,日本老年人口将会占到总人口的35.5%。等到整个国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老年人,国家想要正常运转,并且散发活力,会变得尤其困难。

日本无法鼓动年轻人生育,社会想要维持和谐发展的状态,老年人就得主动谋求生存,不然他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根据调查显示,现在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就业人口不断升高,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13.3%。

事实上,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年退休龄不到55岁。除了一些非洲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是在在65岁、67岁。

并且我国对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中,许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甚至比大多数年轻人工资还要高。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也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上海作为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的城市,到今年全市老龄化人口将达到34%,即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随着老龄化加剧,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将进入缓慢状态,年轻人压力增大是必然趋势。在如今的社会中,虽然不会像古代一样,会有吃不饱的情况。

马某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把母亲埋到墓坑,这种泯灭人性的做法仍然需要警惕。每个人都会变老,如果因为老年人没有了社会价值,就对他们弃之不顾,这种行为思想非常可怕。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问题和压力,但这不是我们丢弃孝道的理由。当觉得生活不堪重负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相信不好的日子总会过去,光明会到来,一家人始终要同在。

文/文史旺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