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儿童服饰是怎么样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男子衣服叫什么 唐代儿童服饰是怎么样的?

唐代儿童服饰是怎么样的?

2023-12-14 2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隋唐时代受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呈现出文化大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唐朝君主在强盛的国力基础上实行开明的民族羁縻政策,对外保持开放的文化心态,使得中国的社会环境长期保持安定,为唐朝服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对少数民族开放包容的心态导致唐代社会的异域风情明显,这对人们的日常穿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唐代独特的儿童服饰。

受当时西域胡服的影响,唐代儿童服饰独树一帜且款式多样,同时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出发,设计出简洁舒适和方便实用的结构。

这些都根源于唐代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唐人逐渐觉醒的人性美学意识。在服装上则更多体现其合理、科学的功能性和美观装饰作用,比如肚兜、围涎、虎头帽、背带裤等等。

一、发展因素

1.儒家影响

唐朝建立之后,继承了前隋创立的科举制度,延续了中国前代的儒家文化传统,融合新的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封建王朝的文化。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将两汉魏晋以来推崇的孝道精神发扬光大,并促使其在中断之后再次成为社会共识。古代孝道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延续香火、开枝散叶,所以唐朝时社会各阶层逐渐深入关注儿童,包括唐代的文人墨客。

《全唐诗》一书中描写儿童或是与儿童相关的诗歌一共有73首,比较著名的有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这些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正是在唐代儒家文化流行的背景下,人们追求多子多福、家族昌盛、香火兴旺,自然会重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丰富的儿童画像和儿童服饰。

2.外来文化

唐代统治者的政治格局雄伟,疆域辽阔,威震八方,对外开疆拓土的历史功业彪炳千秋,而且对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采取包容羁縻的政策,以开放博大的胸襟吸纳多元文化。

很多胡人番客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到中原地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代社会的风气,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胡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审美,胡人的衣食住行等习俗几乎占据了整个长安,就连社会名流也使用西域的夜光杯,称赞胡姬的美貌。

同时儿童服饰也受到了胡服的影响,儿童所穿的皮靴和披帛受到了印度的影响,再比如敦煌莫高窟第12窟中,晚唐时期化生童子的服饰就是“交领窄袖”的西域服饰。

3.宗教因素

唐朝时期宗教思想广泛传播,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格局,对社会上有深远的影响力。这其中佛教“净土宗”对唐代儿童服饰的影响最明显。

例如在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出现了童子坐在莲花上的形象,其中莲花是佛教文化中的事物,不仅显示出唐代人对佛教的尊崇,并增添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再比如如敦煌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化生童子”和“诞生佛”的儿童图像琳琅满目,属于是绘制佛教内容不可或缺的题材,成为壁画或绢画描绘的佛国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子们披帛舞蹈、攀登莲花、合十礼佛、演奏胡乐等,而普渡行善的菩萨和天真无邪的童子相辅相成,表现出佛家多元化的宗教审美。

二、服饰种类

1.襁褓帽类

唐代已使用襁褓这一服饰,襁褓是我们现代社会对未满周岁婴儿的别称,最初指的是包裹住新生婴儿的服饰,亦泛指婴儿包。

据《博物志》记载,“襁”指的是长二尺宽八寸的布条,用来背婴儿;“褓”指用以包裹小儿的被子,综合来讲是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成人在背负婴儿时,襁褓有两点好处,第一是安全感强,可防止婴儿乱动以致脱落;

第二就是保暖,使得腿部保持平直生长。但有人认为将婴儿捆绑于襁褓中违背现代医学观点。但是总体上看,唐代襁褓的功能和安排较为人性化。

唐代儿童已经普遍穿戴中原汉族传统的帽子,但是帽子基本上都没有帽沿,主要有瓜皮帽和虎头帽等多种帽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虎头帽。

唐朝人之所以选择用虎作为儿童帽子的标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虎在唐朝人的心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老虎外表既威猛又可爱,可以辟邪镇宅,又可以用来祈福保佑,寄托了成人对于儿童的关怀与爱护;

其二就是基于唐人模仿成人做儿童服饰的习惯,他们模仿佛教护法天王和武士佣头戴虎头帽的形象,将保佑儿童寄希望于驱邪镇恶的天王。同时御寒漂亮的虎头帽、虎头鞋也成为中国民间儿童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肚兜围涎

肚兜也叫“兜肚”,是一种保护胸腹的贴身衣服,安全实用。基于成熟的唐代丝织工艺技术,唐代儿童的兜肚形状品种多样,图案精美,肩部分有带和无带系连。

但都只见前身裁片而无后身裁片,故意将后背露出,仅从腰处将两条带子系于后背,类似现代的背心和马甲。湖南长沙出土的童子执莲纹执壶中腰围兜肚的童子,是最早发现的唐代儿童所着兜肚画像。

能体现出唐代人心思细腻的是围涎,也叫“围嘴”,这种服饰实用功能性强,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服饰之一,更是被现代医学证明和今人采用的优质饰品。

由于婴幼儿阶段的孩童发育未熟,口水会不自觉流出,带上围嘴既可以保证干净整洁,还可随时擦拭口水,避免引发湿疹,保护儿童健康。

唐代儿童所戴围涎应为六片合缝,而且造型题材多样,装饰纹样变化丰富,色彩富有张力。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传递了丰富的社会风俗文化。唐代围涎纹样装饰一般有几何形、植物形、动物形和人物形。

3.袍服裤子

受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影响,唐代儿童也开始穿胡服,比较明显的就是儿童穿着袍服做游戏。唐代不同年龄段的孩童穿着略有差异,幼童活泼好动,只穿下装和贴身衣物。

年龄稍长的少年孩童穿交领袍、圆领窄袖长袍、短衫和襦裙服等缩小版的成人服装。男童均为圆领、交领窄袖袍;女童穿襦裙装和胡服、男童服饰。

圆领窄袖袍衣身较长,衣侧开衩,为方便儿童活动进行窄袖的人性化设计,是唐代最为流行的男装代表样式,社会各个阶层基本都会穿。还有一种窄袖长身的圆领缺胯袍,衣侧开衩高至髓部。

唐代儿童多穿舒适的长裤,夏季短裤过膝,春冬长裤没过脚踝。

其中,唐代儿童较有特色的服饰还包括背带裤,裤口紧窄,主要穿在外袍的里面,简洁方便,实用性较强,背带可符合儿童成长的身体特点。

这是一种来源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由于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裤子受胡服的影响较为明显,致使唐代的儿童与妇女的背带裤面料、纹饰、品种基本相同,同时服饰色彩渐趋艳丽,条纹面料较细密且多色相间。

4.鞋子配饰

唐代儿童所著的鞋主要有靴和履两种,简单实用。唐代低龄儿童常穿赤脚状的鞋,如莫高窟197窟的童子拜佛图;有些则穿鞋裤一体的连脚裤,如长安区出土的唐三彩杂技儿童俑。

唐代还流行穿靴子,靴是北方胡人所穿的一种高于脚踝的长筒皮革鞋。唐代儿童大多穿红黄色的皮布混合制软靴,裤脚一般塞在靴里。而当男童成长为少年时,就会换成小尺码的成年乌皮靴。

除软靴外,传统汉族用皮葛丝麻做成的履也是唐代儿童的选择,有日常的平头履和贵族所穿的翘头履两种。翘头履可以防止裙子沾地面,一般是年龄稍长的女童在休闲时间所穿。

唐代儿童也佩戴相应的首饰,受西域及北方胡人的影响,唐代妇女和儿童出现佩戴金属项圈的习俗,如唐代西安韩森寨和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婴儿童子陶俑佩戴“u”形和圆形项圈。

长命锁是我国古代儿童专门配戴的饰品,前身为汉代的朱索或“长命缕”,又叫“百家锁”或”寄名琐”,是我国民间为儿童锁住寿命、避邪求福的一种吉祥物。唐代儿童有佩戴长命锁的习俗,出土的唐代彩绘陶塑童俑颈戴链状和圆柱的长命锁。唐代的长命锁影响了宋代孩童佩戴长命锁的习俗,画家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可以为证。

项链又叫“络索”,或作“落索”,也是儿童佩戴的主要饰品,主要用多枚金银珠子串联成绳索之状悬挂在脖颈间。

早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项链,早期的项链制作简单,而唐代贵族儿童所佩项链则是由珍珠玛瑙等珍贵宝石穿成,体现出奢侈生活和尊贵地位。

唐代韦顼墓出土的石椁线刻显示,屏风之中的居家仕女身后的儿童颈部佩戴一串由珍珠穿成的项链;敦煌莫高窟中的两位童子佩戴红色宝石串成的项链。

三、结语

唐代儿童服饰沿用了前代的儿童服装款式,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吸收接纳了中外各民族的文化风格,同时在唐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形成唐朝独特的儿童服饰。

婴幼儿阶段注意顺应其生理特点和身体构造,从襁褓、肚兜到背带裤设计简单实用;

少年时期结合儿童成长特点,以成人日常穿着和款式风格为模板,在造型、面料、图案、色彩及工艺装饰上多是体现成年人在社交场合中的智慧和稳重,同时也加入胡人服饰的特点,体现出唐人成熟的艺术审美和对儿童成长的关心。

唐代儿童服饰为后世儿童服饰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但由于受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约束,唐代儿童服饰中很少体现女童特点,同时难以全面反映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儿童形象。

相较于春夏秋三季,冬天唐代的儿童服饰表现很少。此外,儿童受年龄和能力的限制,由成年人代为制作服饰,不能直接反应儿童自己的审美意愿和水平,但研究儿童服饰对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宋丙玲.唐代儿童服饰探究——以儿童图像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1.刘欢.唐代儿童服饰文化与形制特征[J].教育,2021.李雁.唐代儿童服饰考[J].丝绸,2015.李巧玲.唐代儿童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