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斗蛐蛐的地方 斗蛐蛐

斗蛐蛐

2023-07-25 1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斗蛐蛐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博彩游戏,它又名斗蟋蟀,因为在自然界中雄性蟋蟀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或者为了争夺配偶彼此之间会互相打架。

当人发现了雄性蟋蟀这一个特性之后,就觉得很好玩,开始特地去抓雄性蟋蟀,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容器中互斗取乐。

蟋蟀在打斗过程中有输有赢,人类在其中下赌注,使其成了一种博彩游戏。斗蛐蛐本是一种游戏,消遣娱乐用的,但却因为中国人太能折腾了,把它玩成了一种艺术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斗蛐蛐的发展简史

蛐蛐儿在文献之中更多的是以蟋蟀这两个字出现。文献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诗经》中的《幽风》有记载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尔雅》中的“蛬”,杨雄在《方言》中记载的“蜻蛚”、“ 蛀孙”,朱熹在《诗经集注》中记载的“斯螽”等等,据现在专家研究这些都是与蟋蟀同目的鸣虫。

那么真正地把饲养蛐蛐改造成一种娱乐活动是要等到唐朝天宝年间,当时,中原王朝已经是承平日久,开元盛世时所创下的辉煌让上到宫廷下到民间百姓都处于一个比较幸福的环境之中。

那么“酒饱思淫欲”这句话是没错的。娱乐活动在这生活也玩出了新花样,最早养蛐蛐还是在唐宫。

《开元天宝遗事》是这样记载的“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

也就是说宫中的妇女是闲得发慌,在秋天时期都会去捉蟋蟀放在笼子里,然后把笼子放在枕头边,晚上听它们叫。

那时的宫廷妇女就像在现在的娱乐明星一样,她们只要玩一个东西就是当时的时尚,被民间知道后,那是“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养蛐蛐从唐天宝年间开始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潮流。

唐朝已经有斗蛐蛐的娱乐活动了,但此时的蛐蛐更多是拿来听声的不是斗,斗蛐蛐的大火要等到宋朝。

在宋代斗蛐蛐又称”秋兴”“斗蛩”“斗促织”,宋朝商品经济取得较好的发展,市民的娱乐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斗蛐蛐在宋朝大行其道的原因。

两宋相比较而言,斗蛐蛐在南宋更为盛行。南宋著名的奸相贾似道在治国理政上就是败类,可以说是祸国殃民的一个人。但是在玩蛐蛐这条路上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个专家了,人们称之为“蟋蟀宰相”。

他能用自己贪污来的钱在西湖旁边专门建了一个别墅,命名为“半闲堂”,躲在里面大斗蛐蛐。而且还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请教相关的专家编了一本名为《促织经》的斗蛐蛐专著。

这本书一共有二卷对蛐蛐的种类、生活习惯、斗法等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这本书在后代也成为了斗蛐蛐的经典著作,明朝时期的周屡靖对其进行了增补。

而且在宋代斗蛐蛐能成为热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斗的过程中,人们会下赌注。北宋末年的顾逢在《负曝杂录》提到人们为了斗蛐蛐,那是“万金之资付于一啄”。

这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只会加倍地刺激人的神经,使人越玩越大,越玩越热闹。

明清时期的斗蛐蛐更是成为了贵族必备的一种娱乐活动,你要是一个贵族不养蛐蛐、不斗蛐蛐好像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话题一样。

而且在唐朝时期宫中养蛐蛐可能还只是一些像嫔妃宫女等“闲人”,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也掺和到这个活动之中了。

有“仁宣之治”美誉的明宣宗就十分喜爱这个娱乐活动。这个明朝少有的明君在斗蛐蛐这件事上他是公开下旨指定官员进贡蛐蛐,“敕苏州府知府况钟……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乃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明宣宗是明目张胆地下旨给苏州知府责备他进献的蟋蟀短小不堪用,不合朕的心意,给你一次改过的机会赶快重新给我进贡。

在皇帝身心力行的带动下,明朝的宫中是掀起了一股斗蛐蛐之风,而且是“以赌博求胜”。

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活跃,那些骑马射箭的满洲勇士在入主中原后,在斗蛐蛐此等娱乐活动中逐渐消磨着自己血勇之气。

斗蛐蛐的文化意味

1.通过斗蛐蛐的“斗”所衍生出来的悲壮

如前文所说,蛐蛐会斗那是天性使然,为了生存为了繁衍,雄蛐蛐必须替身而出,这种天性在斗蛐蛐人的手中是被玩的淋漓尽致。蛐蛐的斗在人们的操作之下,更是可以和人类的拳王比赛相提并论了。

蛐蛐在斗的过程那可是十分的精彩,画面一度的血腥,“断手短腿”那都不叫什么,有的甚至是被当场咬死都有。

而斗蛐蛐的人为了取胜,他们会把在野外捕获的蛐蛐进行多次筛选,以得到他们认为勇猛的蛐蛐,这些强者在同一个蛐蛐罐中,那个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给人们带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厮杀。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蟋蟀宰相贾似道他就有一只异虫蛐蛐,它有4只大牙(一般蛐蛐只有2只大牙),所以它名号“重牙”,是贾似道心爱的一个虎将。

贾似道听闻同朝的一位官员八吕也有一只勇猛的蛐蛐,名叫“寿星头”。这两年便约到贾似道的半闲堂一决高下。这两只蛐蛐王真是棋逢对手,打出一山不容二虎的架势,从掌灯之时打到了此日天明色薄时还未罢休。

二虫已是精疲力尽,终不肯罢休,双腿已是无法支持站起但还是撑着肚子互咬,最终是双双力竭而亡。

但是贾似道那只重牙在临死之时还最后的挣出一股力气,竖起双翅,成为了获胜的一方,为此贾似道是悲喜交集,命人特地打造了一副嵌金象棺,隆重安葬了这位功臣。

而蟋蟀这种斗几乎是不死不休,给斗蛐蛐的这种活动更是增加了一股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而文人墨客就是抓住这个特征,在落笔之时更加浓墨重彩,将蟋蟀描述得十分的生动形象。

2.蛐蛐罐艺术

斗蛐蛐的成本会十分昂贵,除了人们把它当作一种博彩游戏,赌注越下越大和好蛐蛐难求外,蛐蛐罐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蛐蛐的好坏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因素,但是蛐蛐罐却是一种可以比较好控制的艺术。好的蛐蛐也要有好的蛐蛐罐来装来养,方能很好的衬托其价值,所以在蛐蛐罐自做上,工艺是日益翻新,一个精美的蛐蛐罐有时可能比一只蛐蛐的价钱更高。

蛐蛐罐主要是给蛐蛐住的,人们通过观察得知蛐蛐的习性之后,在蛐蛐罐的质地、大小、厚薄、深浅上下足了功夫去迎合蛐蛐生活的需要,这是里子。

但事物不仅要好吃还有好看,面子上也要做足功夫。蛐蛐罐的质地有陶、瓷、玉、缸釉等等,每种材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手感就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在罐子的外面进行雕刻,图案是丰富多样,栩栩如生。

如上文所讲,明宣宗是一个十分喜欢玩蛐蛐的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在天子的带动下,此时明朝蛐蛐的产业链更是发达,此时蛐蛐罐的制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宣德罐”在蛐蛐界由为珍贵,被玩蛐蛐人士是为珍宝,称之为“镂雕人物,妆彩极工巧”。(《戒庵老人漫笔》)

现存的一些宣德罐那是花纹图案龙腾凤舞,古朴雅致,细致圆滑,显示出了极高的工艺。如明代的邹家、万礼张,清代的赵子玉等人都是享誉一时的蛐蛐罐雕刻艺术家,是他们把这项古老的博彩项目的艺术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斗蛐蛐所带来的文学艺术

斗蛐蛐这项成本高昂的游戏毕竟只有那些吃饱了没事儿干的达官贵人和文人才子才会去玩。

而文人那是多愁善感,整天摆弄这些蟋蟀听它们在那里叫,不免就会通感联想产生一些感情,再用手中笔给抒发出来,留下了一堆词藻和一些感人肺腑的佳句。

在文人眼中,蟋蟀的鸣叫会给人带来一种伤感的情绪,所以文人借蟋蟀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心中的哀伤之情。

如《蟋蟀鸣西堂赋》中所写的“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门,清韵昼动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伤而断魂”。写出了一副多愁善感的心境。

斗蛐蛐这一个古老的博彩游戏在各朝各代人们的努力下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它也曾一度被人们带上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成为了纨绔子弟的象征。但是时至今日,对斗蛐蛐这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

参考文献

1、《斗蟋蟀史话》

2、《中国古代的蟋蟀文化》

3、《斗蟋蟀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