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的剑和剑道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宝剑的样子 中华文化中的剑和剑道精神

中华文化中的剑和剑道精神

2024-04-22 2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宋是剑道史上的兴盛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旭观孙大娘舞剑器,得草书之神。杜甫也写下著名诗篇,千古传诵。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在中国历史上,击剑活动从周秦一直延续到了隋唐,经常书剑相提并论,体现了一种崇文尚武的人文精神。所以剑有“君子”之誉,士必佩剑,无故剑不去身。

剑既可以作为治学修身的上佳选择,又是未雨绸缪,应对外来变化的必备手段。

我国古代历史中有的兵器林林总总,可以与道相连的只有剑,称为剑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剑文化里,无形的就是剑道,有形的就是剑。

剑道,就是以剑演道,由剑入道。通过剑的练习,达到健康身心,增益智慧,陶冶情操,变化气质,完善人格的目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正是以剑品来比喻人品。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说明剑道本身已经具备了危机意识。而“敛也,以其在身时拱敛在臂内也。”则是剑道在肇基之初就具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

练剑要习其法,明其理,更要把剑道之理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去,成为自己精神修养的一部分。唯此方称剑道。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史记·太史公自序》

要提高剑法的境界和层次,以剑合道,就要用“信,廉,仁,勇”的剑道精神来统领。具备信廉仁勇的剑道修行者,就是一个剑侠,是一个英雄。这就是剑道中蕴含的尚武精神和任侠思想。

剑道精神就是剑的精神、剑的品格、剑的能力以及剑的智慧。

为什么要练剑?

其一,加快自身内气从量变到质变。

手中多了一把剑,对形气神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带来的效果也更大。

其二,让人内外双修,文武兼备。

虽说人不能逞强霸道,但要有霸气、王气。培养这种犀利的气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剑术了。当你持剑劈刺挥舞的时候,那种凌厉的气势自内达外,是人人都能感觉得到的。

其三,炼神。

炼气。练剑时,神意要运到剑器上去,去听,去感应。一剑刺出,力贯剑尖,必然是意、气、力合一才能做到。

其四,借用剑气来强化自身的气场。

一般人的周身的生物磁场大约半米。练剑时,意识随剑的挥舞要合到剑上来,加上剑的长度,意识笼罩的范围就得扩大到两到三米。自身的气场大大增强。

其五,使人突破形体的障碍,意识与外界相混化。

徒手练功,神意只能不自觉地与外界空间相混化。加上了一把剑就不同了。意识要贯注到剑尖上去,而且要透到外面去。这本身就是混化。是内混元和外混元的合一。

其六,调整自己的神意。

练剑的过程就是陶冶心灵的过程。

在我中华崛起于世界的今天,重拾久已丢失的剑道精神,重塑崇文尚武的形象,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中华剑文化,剑与剑道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

没有了剑道的剑,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发挥的空间;而没有剑的剑道,也总是饱含遗憾,犹如一首神韵自来、浑然天成的诗,却没有合适的笔墨记录下来。

中华文化,离不开这把剑。

幸而历代的制剑师,口口相传,使我中华铸剑技艺不绝。让我们能够饱览历代传留宝剑和宝剑的传说。幸矣!

刘鹤翔道长

《中华古剑道》专题片

▼免费观看预告片

▼正片购买通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