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宋代书院的兴盛、发展与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官方创办的书院有哪些地方 “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宋代书院的兴盛、发展与特色

“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宋代书院的兴盛、发展与特色

2024-07-11 2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末五代书院的职能主要是教育功能,而不是前期的藏书或者办公场所,这为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它是黑暗中的一线阳光,潜德幽光,必大兴于后世”。

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宋代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和繁盛不是偶然的,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宋代最负盛名的四大书院

01.官学的衰落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谈到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余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唐末五代以后,官学的衰落,士人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此宋代一批儒家士人“往往择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也。”

衡州石鼓书院

宋代一批儒家士人创建书院讲学,来满足当时学子读书求学的愿望。书院在“教育本族子弟为主”之外,还招收各地求学之人。书院的兴起得到了宋代政府的褒奖。

02.书院为士人科举考试创造了条件

宋代统治者确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 由文官来掌控。“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赋诗论策者,不得及第”,科举考试成为朝廷选拔文官最主要的途径。并且,宋代的科举制摆脱了前朝士人门第贵贱之分,为广大寒门子弟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科举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朝廷兴办官学的压力十分巨大。

宋代科举考试的场景

为了稳固统治,选拔士人,朝廷开始扶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 赠屋的举动。如宋代知名的四大书院以及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等,差不多都曾接受过朝廷的恩赐,书院为宋代士人应举创造了条件。

03.宋代印刷业的发达,书院的藏书日益丰富

书院在唐初时就只是官家的藏书刻书之所,如当时的集贤殿书院。到宋朝时,印刷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广泛用于印刻书籍。不仅有官办国子监刻印的书,称之为监本,还有当时的书院、家塾也能印书,甚至民营书坊刻印的书,后世称之为坊本。到南宋时期,雕版印刷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提高了刊印图书的效率和质量。

宋代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广泛用于印刻书籍

宋代印刷业的发达,不仅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书院藏书也日益丰富,书院的藏书条件同时得到了保障和改善。

宋代书院服务于科举,促进了书院的兴盛

宋 代以文治国,科举取士,但迫于官学发展的衰落,促使大批士人转向书院求学。宋代书院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以及藏书规模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服务于科举考试,促进了宋代书院的兴盛。

01.书院的教学内容、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大致相同

北宋前期,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诗》、《书》、《易》、《左传》、《仪礼》、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徐彦的《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毂梁传疏》、贾公彦的《周礼注疏》和《仪礼注疏》

《诗》、《书》、《易》、《左传》、《仪礼》、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徐彦的《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毂梁传疏》、贾公彦的《周礼注疏》和《仪礼注疏》

从政府颁发给书院的书来看,分别有《诗》、《书》、《易》、《左传》、《毂梁传》、《公羊传》、《礼记》、《周礼》、《仪礼》,可见书院和官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极为相近,书院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科举制的影响。

南宋中后期,统治者重视理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向理学倾斜,加之书院多为理学家创办,教课自然以理学内容为主。另外,朱熹、陆九渊、张栻这一批宋代的理学大家及其弟子大都生活在江南地区,从而推动了江南地区成为了南宋书院的兴盛之地。

02.在师资力量上,延揽有科举考试经验的名师授教

宋代书院建立之初,不少书院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或者候进士创办、任教。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就因为“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而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名扬一时。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至此“天下庠序,视此而兴”,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任教

这些进士出身、品行兼修的官员创办书院或者去书院任教,可以帮助教授的生徒成功应举,并且超过了当时国子监和太学等官学的录取率。

03.扩大书院的藏书规模

藏书是书院重要的教学资源。淳熙八年朱熹奏请朝廷,恳请赐书:

太上皇帝御书石经及印版九经注疏、《论语》、《孟子》等书,给赐本洞奉守看读。

太上皇帝御书石经及印版九经注疏、《论语》、《孟子》等书,给赐本洞奉守看读。

石洞书院的创办者郭钦:“东阳郭君钦止,作书院于石洞之下…… 徙家之藏书以实之”。泰山书院在创建之初“乃于 泰山之阳起学舍斋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

丰富的藏书,为求学之人提供学习材料,教师也利用所藏图书进行学术研究。由此,书院逐渐从教学场所转变为科研基地。

宋代书院作为理学的传播基地,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为政坛注入了一股清正之气

宋代书院,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然而,据统计“北宋兴复书院 73 所,多为私人创办,而南宋的书院数量更多,共有442 所,是北宋书院的六倍。”

两宋书院分布地域图

这些书院上承于官,下系于民,承担着官学培养士子的责任,也为广大学子提供应举求学场所。并且,书院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缮科举制的不足,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为宋代政坛注入了一股清正之气。

书院作为理学的传播基地在宋代的教育舞台立足,成为了官方宣传的主流。南宋中后期,统治者重视理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向理学倾斜,促使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变动。

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提出了改革进士科的新内容,取消诗赋进士科,“提出将诸经、史、子、时务分科分年考试”,并且《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在嘉定五年被正式批准进入官学,成为了国子监和地方官学的教材,由此可见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受到了书院的影响。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画像

南宋理学家强调儒经的道德教化意义,反对只为考取功名的片面思想,将提升个人品行作为最重要教学目的。科举取士的初衷,由追逐科举功名转变为静心研习,净化了当时危害士人的功利之心,他们进入仕途之后,为宋代政坛注入了一股清正之气。

宋代书院的文化特色

宋代书院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卓有成效的一个典范,它独具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梳理和归纳。

01.书院选址依山傍水,环境幽静

宋代书院一般都建于风光秀丽、环境幽静的山林之中,可以远离喧嚣的人群,免受世俗的纷扰。“城市嚣尘,不足以精学业”,只有选择僻静的山林,才适合静心读书,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由国家政府掌控,培养的人才也是为了稳定当时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虽然离不开官方政策的扶持,但书院始终属于私学这一范畴。

而且宋代书院教育的宗旨是涵养心性,育德为先。在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之地设立书院,可以陶冶文人情操、寄情山水,心无外物,潜心修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学时就曾勉励自己的学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02.书院的经费来源多样化

兴办书院需要经费,一是用于兴建与维修书院;二是开展教学活动和用于学生的日常费用。 因而书院经费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书院的兴衰。

宋代的书院是一个独特的教育机构,多属私学这一范畴,但它与传统的私学又存在诸多的不同,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书院的经费来源多种多样。

传统的私学以孔子为例,《论语·述而》中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做孔子的学生,需“自行束脩以上”。虽然对“束脩”的解释还存在着歧义,有认为是学生拜师前的一种礼数之道,也有认为便是简单的学费。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从中可知这是学生向老师提供的一种物质资助。诚如“物不备不足以集事,赏不昭不足以做人;然则劝学兴化,固宜谋及经费矣。”可见经费对办学兴教的重要性,

宋代书院的经费来源多样化,除了少数政府拨付的钱款以外,书院的大部分收入为学田、 私人捐赠等。

学田不是书院经费的唯一来源,但它构成了书院经济的基础,是书院经费的主要支柱。书院学田的收入主要用于培养人才、教育教学、祭祀活动以及书院的日常管理,逐渐改善书院的办学条件,为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私人捐赠是书院经费的另一重要来源。据统计,宋代共新建书院711 所,其中有 502 所是由私人捐赠而建的,占书院总数的70.6%。

私人捐赠中既有各级政府及地方官吏、乡绅、学者,也有一般商人,甚至于普通老百姓。他们普遍对当地教育事业比较重视,把捐赠看作是一项有远见的善举、义举,捐赠所得的钱款则用于书院的新建或修葺。

03.书院开放式的教学

宋代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的讲学,是区别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宋代书院的教学过程不是闭门造车,足不出户,往往会通过会讲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书院的发展。

南宋理学家张拭在主讲岳麓书院时,创立了“会讲”的教学形式,影响了后世书院讲学。朱熹前来拜会张拭,并在岳麓书院讨论“《中庸》之义”,两位大师理解不一,朱熹在岳麓书院长达2个多月,与张拭深入探讨。

湖南岳麓书院

在两人辩论之余,张拭还邀请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据说远道前来听讲的弟子甚多,致使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宋代的会讲制度一直发展至明代,愈来愈完备,规模也愈来愈宏大。 这种会讲制度的盛行,活跃了书院的学术气氛,提高了书院的社会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写在最后:

宋代书院是独立于官学系统之外,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它作为当时社会教育的补充,为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在民间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书院带有民办性质,最易接近群众;书院以自学为主, 便于因材施教;书院聘请名师任教,可避免照本宣科,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探讨。这不仅仅为后世书院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模板,而且为现、当代教育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留下了可借鉴的珍贵资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