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织汉服学塾:古代头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女生头饰样式图 尚织汉服学塾:古代头饰

尚织汉服学塾:古代头饰

2024-06-20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皆以发为饰。为使青丝如瀑,需得借助发簪加以固定。这发簪,古时称作“笄”,是发饰的起源。早在西周春秋,笄已盛行。《诗经》中有诗云:“副笄六珈”,注解中提及,副是后夫人的首饰,由编织的发丝制成,而笄则是用来固定发髻的横簪。

图源网络

古代的笄,分为鬠笄与冠笄两种,前者男女通用,后者专为男子固定冠冕。据《仪礼》记载,鬠笄多用桑木制成,而冠笄则有皮弁笄、爵弁笄等,为男子所独有。

笄的材质丰富多样,包括骨、荆、竹、象牙、玉、玳瑁、铜、金等。其形态大多长条,长度不一,两端稍宽,中间略细。自秦汉起,簪逐渐取代了笄的称呼,尽管名字不同,但它们的功能与样式并无二致。汉乐府中的《有所思》便描述了一种珍贵而精致的玉簪,上面镶嵌着双珠和玳瑁。

在古代,女子插笄被视为一件庄重之事,需通过一种仪式——笄礼来完成。完成笄礼的女子,即被视作成年人。这一仪式与男子的冠礼遥相呼应。笄礼起源于周代,女子在许嫁之后,需通过笄礼来正式成为成人。即使女子尚未成婚,她也已享有成人的待遇,包括在丧事中的礼遇。

参与笄礼的女子需年满十五岁且已许嫁。若女子年满十五而未许嫁,则不得插笄。据《礼记》记载,女子在十五岁时举行笄礼。因此,古代女子成年被称为“及笄”。在笄礼中,女子也被称为“上头”。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期仍然盛行,直至明清时期,原始的笄礼虽已逐渐消失,但其影响却依然存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上髻”的礼俗。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也常提及“上头”,多指女子成婚时的习俗。

此外,在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男女之间以簪为礼物赠送的情节屡见不鲜。《碧玉簪》一戏便以簪为媒,演绎了一段段喜剧故事。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发饰的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