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儿童 发型变迁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女性发型名称有哪些名字 汉族儿童 发型变迁史

汉族儿童 发型变迁史

2024-06-14 21: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来八十年代的动画片,还是比较接近汉人传统的,以前不明白为啥汉人的小孩子要梳这样的发型,后来接触到真正的汉文化以后,明白了!古汉语中有个词语叫:总角之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这个总角是什么意思呢?

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 笺:“总角,聚两髦也。”

我心中的疑问终于解开了,原来文言文中:总角之年指的就是这种发型啊,忽然间感到豁然开朗。终于了解了汉人小朋友的发型是这样子的原因了。不过接踵而来的又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年画中的小男孩留的是胡人的发型呢,后来到上海博物馆,尤其是书画艺术馆看到了很多宋代的名画。

其中有一幅,就是上图,图中的小朋友一个留的是汉人传统的总角发型,一个留的就是胡人(当时契丹小朋友的发型)。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肯定,汉人孩子的发型有个逐步胡化的过程,这个胡化的开始应该是始于宋代。宋代以前的汉人小朋友,都是总角发型,绝没有剃掉周围头发。

为什么从宋代开始,汉人开始接受给孩子剃这种胡风的发型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两宋的时候,已经不像前一个王朝——大唐那么自信了。国土面积大幅缩水,战马奇缺,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导致长城防线的缺口,宋人没有了长城,只能在平原地带修筑地道,和占据幽燕地区的契丹人对峙。抗战时候晋察冀地区的地道战,其实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可是有专利权的哦!

由于两宋在军事实力上一直都处于下风,导致汉人的自信心大减。这一点从宋词的发展上可见一斑,唐诗是什么风格,气象宏大,我们不说高适或岑参的边塞诗了,就是李白这种浪漫主义诗人,那气象之大,何其壮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为啥唐人能写出这么宏大壮阔的诗篇?重要一点还是国家实力嘛,唐朝开疆拓土,尤其是对北方的蛮族(突厥,回鹘,契丹)都是碾压状态。所以唐人异常的自信,大有征伐四夷,统御万邦,舍我其谁的霸气!

两宋时期汉人的军事实力就不行了。再加上重文抑武的国策,导致守内虚外,在与蛮族的战争中老是吃亏。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胡人那样具有野性,于是都慢慢的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剃这种胡人的发型。希望的是孩子也能像契丹人的孩子那样,健壮,野性。能用这种体能的强大,血性的唤发,提高自信。

从另一种角度打败蛮族,重振汉人的精神。所以这种胡风的发型就开始出现了,但是还是比较小范围的,并没有广泛普及。除了将门子弟的孩子,剃这种胡风的发型之外,其它阶层的子弟甚少剃这种发型。

但是到了清据中国时期,基本上孩子都剃这种胡风的发型了,女孩子还能较多的保留汉人的总角发型。男孩子基本上就都是胡人孩子的这种发型了。我的家乡有一个民俗叫:剃毛头,尤其是农村,好多家长给孩子剃这种胡风的头型。一般小孩子长到十来岁,把这一撮头发剃去,大概就是汉人成童礼,胡化民俗的遗留。

可见民俗这种东西,具有很大的流变性。在汉人处于文化弱势的时候,民俗的流变都是往胡人的方向发展。比如闹洞房,这种恶俗,其实就是契丹人带来的。民间好多民俗其实都是这种胡汉杂糅的,汉不汉,胡不胡的这种大杂烩。当然有些所谓学者认为,这是民族的一种交流和融合。但我们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是汉人,我们要正本清源,那就要回到我们民族的过去,用我们信仰的价值观华夷之辨,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用我们坚定的民族意识,就容易分辨出这些民俗的真伪,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还华夏以本来面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