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城墙构造图 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2023-08-07 1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城墙把城市和农村分开,使城市成为一个地区物资交换的中心,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供养城市,城市也为农村提供必须的商品,使社会经济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即既有对立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先进技术的推广,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大型矿产的开发利用,大型手工业制品的生产,都必须有官府的支持才能成功。官府正是以城为据点,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想见,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以城墙为标志的城市,在阶级斗争一直比较尖锐的情况下,官府的安全就没有保证,它的政治权力就无法充分发挥,组织救灾、发展生产和维护治安的能力必将大大减弱,带来的后果自然是经济衰退。城墙与物资交流和发展生产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这种间接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为了便于推行政令,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大都处于交通便利的地区。甚至有些就是水陆交通枢纽。我们翻开历代政区图不难看出,所有的县城,不是位于河流沿岸,水陆交通方便,就是地处陆路交通线上,控制一方交通枢纽。《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全国著名经济都会有26个,如咸阳(今咸阳市东)、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郧(今江陵纪南城)、蓟(今北京市)、洛阳(今洛阳市东)、大梁(今开封市)、温(今温县西)、软(今济源县南)、荣阳(今荣阳县东北)、彭城(今徐州市)、唯阳(今商丘县)、陈(今淮阳县)、陶(今定陶县)等,无不处在水陆交通要道之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成为中国早期城市的楷模。像陶由于处在运河的枢纽地位,被称为“天下之中”,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这种交通上的优势,也为当地农产品的集散和货物交换提供了方便。因此,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往往又是经济中心,是工商业最发达的所在。城市这种经济中心的地位,既为城市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为它所辐射的农村提供了必需的商品和生产工具,支援了农村。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而农村又必须从城市得到生产和生活用品,二者既有依从关系,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城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决定了它能供养大批士人,即文化人,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使城市又成为文化的中心。城市有各种教育机关、文化设施,集中了一大批文化人,在文化上领导农村。城市这种文化辐射力量的强弱,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先导和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由此可见,城市的中心地位和辐射能力,标志着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凡是城市的地位愈高,辐射能力愈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比较发达。否则,就相反,显示出闭塞、停滞和落后的状态。总之,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城市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始终对一个地区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而城墙正是这种领导和支配地位的保障,统治阶级才能以此为凭借,充分行使统治权力,使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加强,持续而又缓慢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从表面上看,二者毫无关系,但实际上有城墙的城市和没有城墙的城市,其社会功能是不会完全一样的。甚至差距甚大,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封建统治者固然以城墙的凭借,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但从总体上看,封建经济的缓慢发展仍为主流,证明城市的辐射能力在不断发挥作用。

中国城市这种优越的地位,是靠官府的力量支撑的,从建城到发展为城市,样样都要依靠于官府。一为了官府和城市的安全,就必须修建牢固的城墙。因此,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应充分肯定。自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这一整套行政机构主宰中央和地方,为了安全和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修建牢固的城墙就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由于统治者凭借强大的统治机器和牢固的城墙,任意欺压百姓,阶级斗争一直比较激烈。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反抗与镇压反抗的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尽管中央集权比较强大,但由此而产生的离心力和分裂割据也时有发生,统一与分裂、集中与分散的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是此起彼伏、十分激烈。这些社会矛盾必然导致大规模的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无计其数,其规模之大、损失之惨重,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仅有的。仅《春秋》的242年间,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平均一年达两次之多。战国时期更是以战争规模大、次数多而闻名。战国七雄间的战争规模之大也是空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卒40万(((史记·白起列传》),秦灭楚之战,出兵八九十万(《史记·王菊列传妙,都是典型例证。战国以后,不管是统治阶级间争权夺利的战争,还是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间断过,而且规模愈来愈大,时间愈来愈长,损失也愈来愈惨重。而战争中的主要攻击目标就是城市,所谓攻城掠邑就是指此而言。城为坚强堡垒,发动进攻者就不能不以此为主要攻击目标。早在西周时代,城和国就是同义语,城破也就是国亡(《诗·大稚·板》)。西周以后,城是统治据点,不攻破城池,也就无法消灭对方,也无法巩固自己的胜利。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攻城之战是不惜任何代价的,城破之日往往全城皆屠,或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秦朝末年,项羽西屠咸阳,火三月不灭,一代帝都成为废墟(《史记·项羽本纪》)。东汉末年,曹操攻陶谦于彭城,“死者万数,泅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陶谦传》),彭城仅剩下一座空城。直到元代,凡元军所攻之城,如不投降,城破之日,全城皆屠(《元史·耶律楚材传})),清代的扬州10日,嘉定三屠更令人发指。攻城和守城的战例,在中国历史上俯拾即得,因此,研究攻城、守城的办法也早已形成理论。

攻城、守城之法也是军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墨子时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而且不断付诸实施。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数量可观,除夭灾,如山崩地裂、暴雨成灾、河流纪废、瘟疫流行、沙暴埋没、自然环境恶化而废弃的外,绝大部分毁于战乱。有些因战争破坏而放弃,如西周的国都丰镐、秦咸阳、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唐太原城、金中都等都是例证;有些虽被战争破坏,但多次在原址上重建,如开封、洛阳、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就是这样。然而,在近代火炮兴起以前,城墙守卫城市,使许多城市免遭战争破坏,能够存在很长时间,或者一直幸存下来。这种例证很多,不胜枚举。譬如,战国时,秦国准备攻打大梁城,须贾曰:“以三十万之众,守十初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战国策·魏策三》)秦遂解大梁之围,使大梁城免遭战争破坏。唐代末年,钱锣占据杭州,为吴越王。昊越与杨行密的吴接壤,杨想吞并吴越,曾派人到杭州刺探城防情况。祖肩和尚回报说:“钱氏子孙贵当盛,未可图也。”(《西湖游览志余》卷1)其原因就是钱锣修建的杭州城为腰鼓形,南北长、东西短,易守难攻,所以“未可图也”。杨行密放弃了进攻杭州,使杭州免于灾祸,而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就是近代火炮出现以后,城墙对守卫城市的安全仍起着重要作用。1926年春天;河南军阀刘镇华,率所部镇篙军10万人西进祸陕,把西安城包围得水泄不通。杨虎城、李虎臣镇守西安,刘镇华围城达8个月之久,终于未能攻破西安城。这主要是西安城墙十分坚固,刘镇华用大炮轰击城墙,由于火炮威力有限,城墙巍然不动。西安城经受了火炮的考验,守卫西安城市免遭毁灭之祸。城墙在守卫城市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城墙在维护城市安全、延长城市生命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城市能够一直延续发展或在原址上重建,正是城墙发挥维护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火攻也是战争中常常使用的手段;但由于有坚固的城墙,才使许多城市免遭兵赞。另外,城墙在维护城市秩序、免遭盗匪之祸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城墙犹如保护神,能使城市免遭灾难,因此,各个城市都有城陛庙,以祁求城市的安全。城墙在早期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墙才逐渐成为限制城市扩大和城市发展的障碍。

二、限制城市的发展

城墙的范围是固定的,而城市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城墙阻碍和限制城市的发展。城圈一旦划定,城市的范围和活动区域就基本上固定不变。对不断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当然是不能允许的。城市人口增加、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设施增多,都要求扩大活动空间。但城墙不能移动,人们活动的空间始终有一定限度。

修筑城墙是一宗巨大的工程,城墙初建时,一般都根据当时的需要和人口多少,很少考虑到长远发展。因而,多数城的范围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下。尤其是作为中国城墙主流的县城,范围更是l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城市经济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多,但城墙所圈定的空间又无法突破,势必使城市区域严格限制在固定的范围之中。这样以来,城墙就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紧箍咒。一般来说,城墙可以延续数百年,甚至l千余年。在如此漫长的时期中,处在静态的城墙与处于动态的城市就不能不发生矛盾,而这种长期的矛盾状态,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特色,即中国城市长期被禁锢在城墙之中,城墙的范围也就是城市的范围,很少越雷池一步。

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一般来说,每个城市的区域就是指城内与关厢,城外基本上是农田,城市很少向郊区发展。只有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城市才向郊区推进,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像武汉、济南、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无法阻挡的。然而,城墙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是客观存在,确实延缓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作用更为明显。因为城墙高大,无法逾越,所有的人只能从城门出入,而城门的数量有限,开闭有时,势必阻塞交通,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古代城市人口较少,但数十万人口的城市代代都有,城墙的阻隔作用不言自明。城墙既然是巨大的防御工程,必然有一整套完整的防御设施,除固定的出入口—城门外,任何地方都是不能逾越的。护城河深广,城墙高大,基本上使城内外处于隔绝状态,眼看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城墙的这种阻隔作用,严重影响城内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势必阻碍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正是受到城墙的阻隔,不仅范围极少变动,而且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墙犹如高山大河,居住在城内外的人们极少往来,使城内外的社会经济也就有了各自的模式。城市与农村相辅相成的作用,也几乎被城墙的阻隔完全抵销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城墙的阻隔作用显而易见。正因为如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多开城门,就是拆除城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辛亥革命后,南阳就拆除了城墙,西安开辟了玉祥门、中山门、勿幕门、中正门(今解放门)等,增加了东、西、南、北出入口。

中国城墙的历史已有4000年,作为城市的城墙也有3000年。中国历史上一共修筑了多少城墙,没有人作过精确的统计。《水经注}}t己载的有3000城邑,《水经注》以后又有多少城邑,尚未见到统计数字。《水经注》的统计也不能说完全精确,但6世纪以前有3000_处城邑总是可信的。从《水经注》以后又经历了1500年左右,历代无不修城筑墙,剔除其重复计算,其总数也绝不少于3000。加上《水经注i))己载的3000古城,中国历史上城的数量当在六七千数之多。由于西汉以后中国县的设置大体稳定在1500个左右,县级以上的城市也就是1500个左右。若再加上不断地修葺工程,中国城的数量和城墙的长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历代所修的长城总长度大约有54000公里,而城墙的总长度大约要超过长城长度的数倍或数十倍。过去人们只注意到万里长城劳民伤财,岂不知修筑城墙更加劳民伤财。如果把修筑城墙的人力、物力都用于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那么,中国城市的面貌就会成为另一种模样,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城墙限制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大小和阻隔内外,而且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制约作用尤为严重,只是无法计算罢了。

建国后,几乎各个城市都在拆除城墙,使城市有了宽松的发展环境。由于城墙的封闭性,不仅限制了城市的范围,而且使城内外的联系严重受阻。为了城市的发展而拆除城墙也无可厚非。但盲目地乱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城墙是劳动人民建造的,表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些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1千余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建筑工程水平,可以为发展旅游和研究工程技术服务。譬如,明清北京城,就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工程技术的极高水平,是巨大的文化宝库。但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声令下,迅速拆除,人们再也看不到如此伟大的工程了。当然,城墙是防御工程,对城市的保护也表现在防御方面,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种防御作用已失去意义。按理说,拆除多数城墙也是应该的,但绝不应该拆除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名城,破坏文物古迹。也就是说,对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名城,能保存的还是应该尽量保存,以显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长城也是防御工程,与城墙的结构和作用相似,只不过前者展成一线,后者围成一圈,略有差异而言。长城也早已失掉防御作用,但仍然加以保护,就是为了显示伟大的建筑工程和研究古代攻守战术,以及开发利用等。

当然,保存了有价值的城墙,势必影响城市的发展,那就只有多开城门,向郊区发展,或干脆在它的近旁开辟新市区,以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墙的矛盾。西安就是这样做的。既保存了历史名城,又开辟了新的市区,使古城与新市区协调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合理地解决了城墙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应该是一个典型。为了缓解城内外联系的困难,西安的城门已达到18座。主要交通干道都与城门相通,而且多张门洞,左出右入,增大了车流量。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合理布局,把工业区、仓库区和文教区都摆在城外。城内为主要商业区和行政区,尽量减少城墙的阻隔作用,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大规模的整修城墙、城河,建成了环城公园。西安城墙以它巍峨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招来了大批游客,成为欣赏东方文明和登高俯瞰古城风光的特殊设施,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西安城墙耸峙入云,城下绿波万里,城河清彻涟漪,别有一番情趣。使古城获得了新生,以崭新的面貌向游人微笑歌唱。由此证明,对城墙的阻碍作用要准确估价,不拆除历史名城,也能找到合理的途径,为城市的发展开辟道路。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利有弊,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该进行研究。建国后的盲目拆除城墙,确实造成了一些损失,尤其是一些重要历史名城遭到灭亡的命运,损失更为严重。这就说明,尽管城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研究它的兴起和发展,为城墙开辟新的用途,以及探讨它与城市的关系,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城墙兴起很早,但直到西周时才发展成为城市,并逐渐成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着城市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城墙与城市终于成为同义语,二者几乎不分彼此了。然而,城墙终究是防御工程,既对城市有保护作用,支撑和延长了城市的寿命,又限制了城区的扩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研究城墙与城市的关系,正确估价城墙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对保护历史名城和探讨中国城市演变的规律、特点、风格、未来发展方向等,都有参考价值。有城墙的城市和没有城墙的城市,风格不同,布局各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城墙的城市,或多或少都受到城墙的影响,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城墙的大小不同,历史长短不一,形状各式各样,必然使各个城市具有独特的风格。城市历史地理学正是要探讨各个城市的特点,揭示城墙与城市的关系,城墙对城市布局的影响,为当前城市的合理布局服务。

〔责任编辑王晖〕

本文选自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1期 1994年3月

作者 马正林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