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县衙”,常留人间作史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县衙大堂两边的对联 “天下第一县衙”,常留人间作史鉴

“天下第一县衙”,常留人间作史鉴

2023-06-06 0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内乡县衙正门前的宣化坊。王勇 摄

  

  县衙博物馆前举办文化活动。王勇 摄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也是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元、明、清三朝的修缮及扩建,是以北京故宫为蓝本,汲取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设计而成的一座官衙,占地面积470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1996年11月20日,内乡县衙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本报通讯员 庞磊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内乡县衙现存的30余副楹联中,这副由清代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悬挂于“三省堂”前的楹联,最为人熟知并广为传诵,成为内乡乃至南阳古代官德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县级衙门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基础的一级行政单位,正所谓“地方全靠一官”。正是在“建制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为显著特点的内乡县衙里,人们得以仔细审视这一方“基层政府”所秉承的行政理念、社会治理范式。

  “北有故宫,南有县衙。”坐落在县城东大街上的内乡县衙,是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县级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被列入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秦代统一六国并创设郡县制以来,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因王朝更替和战乱攻伐所致,县一级行政区域的变化不知凡几。而“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据史载,仅清代就先后设立县衙1591处。

  那么,内乡县衙凭什么被史学界称为“天下第一县衙”?重读内乡县衙历史与纪事可以发现,在这座建筑群落被发现、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因为有一群文化守望者的努力,方才成就其今天的名播天下。

  发现“天下第一”

  内乡县衙历经元、明、清三代,随着时势变化,先后经历了“三建三毁”和再复建。

  现今存世的县衙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钦加同知衔”的五品官章炳焘“知内乡县事”时开始营建的。

  “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来到内乡县衙的游客,第一眼看到正门两侧的楹联,作者正是章炳焘。

  “郦、菊潭都是内乡县的旧称。章炳焘在任上,严格按照《清会典》和县志所载县衙规制、图纸,亲自主持、设计重建工程,历时三载,形成了我们眼前这座功能完备、布局严谨的典型清代县衙建筑。”在内乡县衙“历史沿革”介绍展前,现任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江红军说,志书中称章炳焘主政时“勉力治县”,是一位有为的地方官员,这从他重建县衙的过程和“爱郦民”的表述里都能得到印证。

  历史上,曾主持重建、修缮内乡县衙的数位内乡知县,也多留下“善政爱民”的声誉。县衙作为知县治所,其存续及规模既是统治权威的体现,也是时任主政官员治理有方、财力充盈才能够维持的。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元大德八年县尹潘逵始建厅堂廨舍”,但在元末战乱中被毁。明朝洪武年间知县史惟一进行重建,成化年间知县沃頖等相继修缮。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陷内乡时,县衙再次被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张凤翼旧址复建,经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马万里、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高以永两度重修,基本恢复明代衙署布局。其后嘉庆、道光仍不断修缮。咸丰七年(1857年),县衙遭捻军焚毁,其后的35年,有12任知县借察院办公,直到章炳焘出任,重建了内乡县衙。

  这段后人看来清晰可辨的内乡县衙兴废史,曾长期湮没不为人知。

  曾担任内乡县衙博物馆第二任馆长的王家恒,在生前所著《内乡县衙情结录》一书中,生动回忆了县衙从不为人知到重现世间的过程。

  王家恒于1986年起任内乡县衙博物馆负责人。他在书中写道,1983年3月,内乡县文化馆配合省文物局开展古建筑调查工作,时任县文化馆文物组组长余飞、副组长徐新华两人,通过查阅史料和实地走访,确定当时由县文化局、教育局使用的古建筑群,正是内乡县衙所在。

  两人还根据诸多资料所载内容,对比发现,除正门外牌坊被拆、部分建筑屋顶构件受损外,县衙结构基本完整,所有建筑全是砖木构造、灰瓦粉砌的清代风格。

  相关情况立即得到了上报,并引起省文物部门和内乡县的高度重视。1984年2月,内乡县委、县政府下文设立内乡县博物馆,办公地设在内乡县衙二堂院。当年3月,内乡县衙被确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此,内乡县衙又获“新生”。

  1986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内乡县衙时,引述专家评价“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一夜之间,内乡县衙名传海内、声动四方。

  伴随着重新发现内乡县衙的过程,“天下第一县衙”的声名逐步成为内乡最亮眼的标签。自1984年省文物局下拨首批抢修经费后,县衙博物馆不断完善“硬件”,并充实“软件”。

  据王家恒书中回忆,他接任馆长前后,内乡县持续投入资金、出台政策推动县衙修缮工作,逐步恢复了旧有规模,引来了文物界和史学专家的重视和关注。

  1991年4月,内乡县承办首届县衙学术研讨会,省内和全国多位知名文物考古、历史学者与会。会后形成的学术纪要中,认定“内乡县衙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县级衙门博物馆”,并建议“把内乡县衙升为国保单位”。

  “常留人间作史鉴”

  在王家恒担任馆长的16个年头里,内乡县衙晋升“国保”是他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首届县衙学术研讨会在内乡召开后,全国掀起了一阵“县衙”热。从获得学界认可的喜悦中冷静下来,王家恒等当时的一批内乡文化人士,认识到内乡县衙加大保护力度的紧迫性。

  1991年起,王家恒等人陪同国家文物局、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先后对内乡县衙历史脉络、现状情况加以整理,按照申报“国保”单位保护要求进行评估,并向内乡县委、县政府提交了“拆除清理占用文物范围的近代附属建筑、恢复县衙历史风貌”的建议。

  “1992年6月2日,我随县文化局负责同志列席县四大班子联席办公会。在会上,县委、县政府领导当场拍板、一锤定音,通过了实施保护县衙项目、力争通过‘国保’的决定。”王家恒在书中写道,“内乡县衙绝无仅有,是内乡的金字招牌,改革开放的内乡需要擦亮这块招牌……一定要还原历史原貌。”

  随着内乡大力推动县衙保护工作的开展,内乡县衙博物馆顺利通过省、国家文物部门评估,并先后被确立为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以后,内乡县衙的保护和发展踏上了快车道。

  江红军告诉记者,目前的内乡县衙博物馆按照《明史》和《清会典》所载建筑规制布局,汲取长江南北的建筑风格,严格按照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规制设置,共有大小院落18进,房舍260余间。

  从门前的宣化坊开始,建筑由南至北分三路,中路依次为:照壁、宣化坊、大门、仪门、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大堂、门房、屏门、二堂及两厢、夫子院、穿廊、三堂及两厢、东西花厅、东西库房和后花园;东路寅宾馆、衙神庙、土地祠、衙役三班、典吏衙、县丞衙;西路膳馆、监狱、吏舍、主簿衙等。

  见微而知著,正所谓“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内乡县衙虽然是封建王朝最小的政府机关,却也是“一进一出遵循法度,一房一瓦皆有讲究”。

  近年来,内乡县委、县政府持续擦亮内乡县衙品牌。该县先后实施县衙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内乡县衙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百姓烟火气融合无间,既是传统文化和廉政教育基地,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日前,内乡县衙又被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命名为第三批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和省直机关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农历立春时节,内乡县衙复原古代“打春牛”习俗举行的相关活动,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项目之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内乡县衙还把另一项国家级非遗——“内乡宛梆”请进衙内,通过常态化演出,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魅力。

  “县衙博物馆不仅是见证封建统治历史的绝佳样本,现在更是我们传承弘扬官德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综合平台。”江红军说,在保护好县衙本身的基础上,多年来内乡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衙署文化、官德文化、廉政文化、楹联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核心要素,推出了廉政法制情景剧、民俗展演、研学教育等社会活动或公共文化产品,让古老的内乡县衙服务当代社会,把丰厚的历史变成活态文化造福群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