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来的古书命名,官书命名到私家个人命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 先秦以来的古书命名,官书命名到私家个人命名

先秦以来的古书命名,官书命名到私家个人命名

2024-06-03 2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古诗十九首》书影

三、以人名命名书名

古书大多没有书名,后世人才用人名来命名其书。古人著书的过程中,大多是以单篇的形式流传,编排成书的多出自于其弟子之手。后世弟子编书,为了推崇自己的老师,常常以本其学之来命名书籍。《史记·韩非传》当中记载:"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这些著书,都是只有篇名而没有书名,或是因为全书难以完全列举,只能以小见大。大约古人著书的时候,也只有小篇章的名字,而没有书名。

汉武帝以后,记传不再立博士的职位,书籍也不会再称什么子之类的。到了汉魏以后,学者载著书,就没有不撰留自己名字的了。到了宋代,文集当中直接书写姓名的书籍尤其多。元明以后,文集书籍大多不是自己撰写,以自己名字为书籍命名的风气也就逐渐消退。

汉代五经博士居所遗址

宋代以后以作者命名的情况还细分为更多的种类,尤其在个人文集方面。最主要的是直接以姓名来命名的,比如《诸葛亮集》、《王昌龄集》等。也有以作者的字为书名的,比如李白的诗集被称为《李太白集》;还有以作者的姓和号作为书名的,比如吴承恩的《射阳先生存稿》,李贽的《李卓吾集》等;还有就是在作者去世后,以谥号来命名的文集,比如欧阳修的《欧阳文忠集》。

四、别为之名

有些无法查明作者的书籍,那么就单独为其命名。古代诸子都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书籍,但是在《汉书·艺文志》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题别名的书,大概率都是查不到作者的。比如儒家之中有十五篇《内业》,就无法查明作者的。此外还有《功议》四篇、《儒家言》十八篇、《杂阴阳》三十八篇等,都注曰:不知作者。道家有《道家言》二篇,阴阳家有《卫侯官》十二篇,都是近世不知其作者的。

《汉书·艺文志》书影

《内业》等都是后人为其添加的书名,或者就是用书中首篇的名字来命名书籍。《儒家言》、《杂阴阳》等则是在刘向校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书名,作者也无可考,便自行为书籍取名,实际上都不是书籍的本名。

五、其他书名之题

古籍之中除了先秦的六经官书之外,最早可以追溯到的书名就是《论语》。坊间传闻,《论语》出自子思。《隋书·音乐志》当中,沈约也引《论语》当中的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在隋代之时,已经有《论语》一说。大约是其他书籍都是散篇传世,而《论语》是在孔子的弟子编纂的时候,就已经成书。

《论语》书影

这种自撰书名的做法,是从《吕氏春秋》开始的,到了汉武帝时期更为兴盛。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者再著写书籍就不能自行编次,著述的要求更加严格,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体例的变迁。到了汉宣帝时期,有桓宽之的《盐铁论》,以及刘向、扬雄等人作的书。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别集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书名了。

《吕氏春秋》书影

总结:总体而言,我们不仅列举了古代古书命名的各种方式,并且对其命名的缘由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一系列叙述,可以看出,这些命名的方式多是在作者过世之后,后人在整理编排之时所添加的名字。命名不仅体现了一本书的主要思想,还有作者的身份和关系网络。但是对于作者自己命名自己的书这种情况,并不在我们的叙述范围之中。

两汉以来目录学逐渐兴起,基于对先秦时期古籍的梳理,在对这些无名的古籍或者整理单篇而形成的文集来说,也体现了对当时古籍分类的思想。正如章学诚先生提出"六经皆史"的思想,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诸多古籍都体现了不同的命名思想。

参考文献:

《汉书·艺文志》

余嘉锡:《古书通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