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知道药物的药性和治疗用途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代丹药名称是什么呢怎么读 古人是如何知道药物的药性和治疗用途的?

古人是如何知道药物的药性和治疗用途的?

2024-06-17 22: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医所谓的“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都是来自于自然之物,凡是尝起来气味甘平的就是食物,气味较为偏执的就是药物,这就是中药所谓的四气五味。

在最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药”其实不叫药,而几乎都是毒和药连在一起的称“毒药”。

这里的所谓“毒”并不是现在意义上具有危害性生物作用的意思,而是指偏性,气味为寒热和辛苦的就是有“大毒”,而气味为温凉和甘咸的就是有小毒。

药物的毒性值得其实就是药物的偏性,即药性本身。

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这样,中药性味中的“五味”,自然是可以尝出来,虽然现在已知辛(辣)其实并不是味觉。

剩下的就是中药温、凉、寒、热四气为什么也能尝出来?

这个也不难理解,比如,薄荷,我们就可以尝出来是凉的,辣椒就能尝出来的辣(辛)的。

中药的这些“性”既然不是味觉,我们又是如何尝出来的?

这涉及一大类感受受体,称为瞬时受体电位(TRP)家族,目前发现的已经有十几个成员,都属于阳离子通道受体,可以被很多物质和因素激活产生感觉。

而这些受体又几乎都可以被不同的温度激活,产生不同的温度感觉。

比如,TRP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是TRPV1,发现时被认为是辣椒素特异性受体,因而被称为辣椒素受体。后来研究,它可以被很多因素激活,包括伤害性的温度(>42℃),伤害性PH值(<5.9),以及像酒精,大蒜素、胡椒素、姜醚,以及

树脂毒素,等等。

也就是说,可以激活TRPV1的物质也都是有温度的,即热辣的——这其实很多中药可以被尝出具有“辛”“热”大毒性的科学原理。

其它很多中药中的某些成分也可以分别激活不同的受体,“被尝出”不同的气味。比如,薄荷就是其中薄荷脑通过激活TRPM8受体(感受17到24℃的非伤害性温凉温度)而被尝出凉性的。

再比如,很多既是香料又是中药的丁香、肉豆蔻、肉桂中的的百里酚和香芹酚等是通过激活TRPV3(34℃-38℃)和TRPV4(27℃-34℃)而产生“温”性的。

而肉桂醛芥子油、大蒜素、icilin(凉爽型卫生巾中添加)和姜油等可以激活TRPA1(低于17℃)而产生“寒”性。

可见,中药的气味是完全可以尝出来的。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中药的药性也叫毒性。

中医的病因和病机转化

中医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前者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外部邪毒过盛,故而称“六淫”;后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过度,即所谓“七情”。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作用于身体都会造成伤害,并最终在体内转化成致病的“内毒”,分别为“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等。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中药是如何治病的?

由上所述,显而易见,中医中导致疾病的“内毒”与中药的毒(药、偏)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而中医最原本意义上的用药治疗原则正是利用两者之间的这种对应性来“以毒攻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注意,这里的“清”和“凉”同义,可以互换,使用不同的字只是为了避免重复。

——用中药的毒性(偏性)来对抗疾病之毒性,这才是中医“以毒攻毒”的真生的含义。

——也就是说,中医最为经典的治则,实际上也是对抗疗法。

这也就是中药是如何来治病的。

“是药三分毒”——中药有毒副作用吗?

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内经》也有论述。

简单来说,就是中药的偏性也同时指今天意义上的毒性。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意思就是,不同中药的偏性对人体在治病同时也具有伤害性,用药时要“中病即止”,不能滥用。

如何拿捏分寸呢?要根据病情轻重和药物的毒性大小——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和“小毒”三种:

——但凡是药物,毒性可以分为“大毒”“常毒”和“小毒”三种,简单说就是“是药三分毒”。

这才是“是药三分毒”真实的含义。

这里的“分”是说“可以分为三种”,就如同曹魏孙吴蜀汉“三分”天下一样;而不是说,凡是药物都会有“十之三分,即三成”的毒性。

如果“是药三分毒”中的“分”是指“十之三分”,岂不是等同于说,像“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一样,天下的药物都具有相同的毒性。

岂有此理嘛!

神农尝出来的“毒性”准不准呢?

准就怪了。

比如,现在毒理学已知具有剧毒的朱砂,因为尝不出什么偏性,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无毒上品第一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