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见面,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这些礼仪是如何演化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人作揖行礼视频 古代人见面,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这些礼仪是如何演化的

古代人见面,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这些礼仪是如何演化的

2024-06-13 19: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尤其是《周礼》诞生之后,不仅规定了君王和大臣的行为准备,而且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也都以能够符合“周礼”的要求而自喜。这说明当古代社会,向文明时代发展的时候,人们除了会比较关注衣食住行之外,其实最注重的还是礼仪和礼节。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典籍《诗经》出现之后,不仅将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机结合,同时也再一次郑重的提出了“礼仪”的重要性。“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至此古代社会的“礼仪形态”基本形成,人们无论是参与国家大事,还是在日常劳作的过程中,都会以“周礼”中规定的礼仪规范作为标准。正如《礼记》中所记载的:“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一样,只要是人就应该遵守礼仪。

也正是在这种“礼仪”思想的影响之下,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按照“周礼”与“礼记”的礼仪标准,开始形成一些与礼仪有关的动作,这其实就是“作揖礼”与“跪拜礼”的起源。

2.古人见面礼仪之“作揖”

“作揖”是一个动作也是一种礼节的外化表现,“揖”指的是拱手行礼,一般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为针对没有婚姻关系的异性时,在行礼时应该将手微微向下,以表示尊重和谦让之意。

第二种为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性,简单的说就是已经结婚的人。在行礼时双手应该放平并置于胸前略高位置。这样做的讲究除了与敬意有关系之外,还与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第三类指的是当与同姓宾客见面,行礼的时候推手应该微微向上,其实主要的意思就是尊敬对方。当然最常见的“作揖”就是,与自己,年龄相仿、辈分相同的人见面,只需要将手略微抬起示意一下即可。

当然如果见到了长辈或者领导,这个时候“作揖” 就应该特别正式。应该将双手抱在一起,并向自己的左前方高举过头。笔者认为“作揖”作为古代最常见的礼节,不仅体现出了古人以礼待人的道德品质,同时也是一种显示阶层高低的举动。

当然“作揖”还有一个分类就是“长揖”。指的是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反复几次,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热情与礼貌,同时也可以表达心中的亲热之情。“长揖”是古代唯一一种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3.“拜手”礼

“拜手”礼听起来也与手有关系,但是古代的“拜手”礼的实际行为却是下跪。也就是大家在很多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下级见到上级,或晚辈见到长辈时所行的礼。“拜手”其实又可以称为“跪拜礼”。

在行拜手礼时需要先下跪,然后将两只手拱合在一起,并将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地面。然后将头靠在手心上。《周礼》中又将“拜手”称为“空首”,实际上就是真心表达敬意的一种理解。

4.“顿首”与“稽首”的由来

“顿首”与“稽首”都是古代比较常见的跪拜礼。但是“顿首”为跪地之后前额贴地,并稍作停留之后才能起身。这种礼节一般多用于官僚之间的拜迎或拜送。而民间则多在拜贺、拜望,或拜别之时行“顿首”之礼。

从这种礼节的行礼规则上来看,通常都用于下对上或者平辈之间的敬礼。而“稽首”礼则是指,行礼者需要屈膝跪地,并且将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拱手于地。此时头部也应该与地接触。与“顿首”唯一不同的是,行“稽首”礼时头部触地时间稍长一些。

一般情况下“稽首”礼多见于臣子拜见君王,如《崤之战》中曾记载,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这里面的“稽首”就是一种,臣下面见君王时的常规礼节。

古人见面时“作揖”或“下跪”的真正原因

1.“席地而坐”转化为“跪拜礼”

相信大家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能够看到“作揖”和“下跪” 两种礼节。古代人行“作揖”之礼尚可以理解,但是动不动就下跪着实让人费解。毕竟“男儿膝下有黄金”,如果总是下跪岂不是与古训相违背?

事实上古代人之所以行跪拜礼,其实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汉代之前还没有“凳椅”。所以人们在吃饭、议事之时,就只能在地上铺一张竹席,然后或坐或跪于其上,这其实也是“席地而坐”成语的由来。

当家中来客人的时候,也只是在旧席子上面铺上一层新席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示恭敬。实际上在周长的时候,即使是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在与群臣议事的时候,也不得不“席地而坐”。

但是笔者要提醒大家,古代人的“坐”,与现代人所知道的“坐”大为不同。古人的坐姿看起来其实就是下跪。因为他们在坐着的时候,必须两膝着地并且将臀部坐于脚跟之上。这种坐姿无论怎么看都是下跪。

当古人保持“坐姿”的时候,为了能够体现以礼待人的高尚品德。所以当宾客来临或起身回家之时,主人一般都会将上半身向上坐直即“引身而起”。这种姿势实际上就是“跪拜”,这种姿势经过不断发展,还真的演变成了“跪拜礼”。

2.椅子出现后“跪拜礼”逐渐消失

在古代人们都以能够遵守“周礼”为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以礼自居”。所以在古人的思想中,不跪不拜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他们平时特别推崇“跪拜礼”,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承受“跪拜礼”。

按照周代礼仪规定,根据跪拜的动作和对象分类,一共可以为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这也是笔者在上文中已经介绍过的内容了。但是在这里还需要和大家说明一下,“稽首”礼其实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到了汉代末期以及魏晋之时,凳子或椅子才被发明出来。至此古人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而是坐在了高高的椅子上。但是跪拜礼却依然仍然存在,而且也变成了等级差别的重要标志。

从汉末一直到清朝覆灭,传承了几千年的“跪拜礼”,终于从中国人的字典中刨除了。随之而来的是以跪拜礼为等级划分的封建制度,也随着清朝灭亡而被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虽然现在很多地区在祭拜祖宗,或者是逢年过年之时,依然会出现“跪拜礼”的行为。但此时的“跪拜礼”的意义,已经完全由等级划分转变为敬重之意。这可能也是一种已经,深入中国人骨髓之中的“礼仪”传承。

随着思想意识的逐渐转变,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文形态的影响,现代人思想中的“跪拜”,其实已经与尊严融为一体。在很多男性的心目中,都认为随便给别人下跪,不仅是一种没有骨气的做法,而且也会让自己彻底当时男人的尊严。

但是这种思想的矛盾之处就在于,男人们虽然认为下跪有损人格,但是在祭拜先人、结拜兄弟和跪拜父母时,他们却可以心甘情愿的下跪,认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更为庄重。虽然现在大家已经基本上看不到“跪拜礼”了,但是这种古老的礼节却从未消亡。

结 语

古代中国的“跪拜礼”,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文化起源影响之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古代文化和礼仪特征的行为。这种以“周礼”为契机的礼仪行为,不仅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一种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代中国人崇尚礼仪的文明象征。

无论是“作揖”、“再拜”还是“跪拜礼”,其实都与古代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虽然没有凳子或椅子,是“跪拜礼”形成的客观原因。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才是“跪拜礼”的形成的主要契机。这也体现出了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的对立性。

虽然民间也有相互跪拜的礼俗,但是这种跪拜的含义多与敬重有关系。而大臣们跪拜君王,则具有“君为臣纲”的意味。所以笔者认为古代的礼仪文化,其实都与阶级统治有很大关系。

虽然《周礼》和《诗经》的出现,对人们有一定的礼仪教化。但是追根溯源又不得不承认,古代中国的礼仪不然有一定先进性,但是其具有的天然局限性,也非常值得大家考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