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单上的病理诊断看什么?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口腔致密性骨瘤 病理报告单上的病理诊断看什么?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汇总

病理报告单上的病理诊断看什么?肿瘤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汇总

2023-06-10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口腔黏膜疾病

知识点1:黏膜白斑的临床特点

黏膜白斑指发生于黏膜表面的白色斑块,无法被擦掉,但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好发于颊黏膜、唇、舌,中年男性较为多见。没有自觉症状。表现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与黏膜平齐或略为高起,有粗糙感。

知识点2:黏膜白斑的病理改变

黏膜白斑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均质型为白色,扁平而薄,表面呈皱纹状或细纹状,质地均匀。②非均质型为白色或红白色,伴有结节、疣状突起、溃疡或红斑成分

镜下改变

①黏膜鳞状上皮增生,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颗粒层明显,棘层增生,钉突延长。②黏膜下结缔组织内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③可出现上皮异常增生,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出现一层以上的基底样细胞,核质比例增加;水滴样钉突;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具有多形性;细胞核深染,核仁增大;核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的异常核分裂象,上皮浅表1/2处出现核分裂象:细胞黏着力下降:棘层中单个或多个细胞出现角化

知识点3:黏膜白斑的鉴别诊断

黏膜白斑的鉴别诊断:①白色海绵状斑痣;②口腔扁平苔藓。

知识点4: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特点

口腔扁平苔藓好发于40-49岁女性,较为常见,患病率为0.1%-4%。多见于颊黏膜、舌面、唇内、牙龈和上腭等。通常为对称性分布。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条纹,呈现线状、网状、环状或树枝状,条纹间的黏膜发红。

知识5:口腔扁平苔藓的病理改变

①上皮增生,呈现过度不全角化,也可为过度正角化;②棘层增生较为多见,也可以表现为萎缩;③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④基底层细胞水肿,液化变性;⑤基膜界限不清,可以形成上皮下疱;⑥在上皮棘层、基底层或固有层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均质小体,称为胶样小体或Ciratte小体;⑦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通常不达到黏膜下层。

知识点6:口腔扁平苔藓的鉴别诊断

口腔扁平苔藓的鉴别诊断:①慢性盘状红斑狼疮;②口腔黏膜白斑。

知识点7:皮样囊肿、畸胎瘤和颌部寄生胎的临床特点

皮样囊肿、畸胎瘤及颌部寄生胎一般是先天性或婴儿期发病。表现为口腔的突出物,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

知识点8:皮样囊肿、畸胎瘤和颌部寄生胎的病理改变

皮样囊肿只有外胚层及中胚层结构,囊壁为角化鳞状上皮,腔内充满角化物,囊壁通常具有附属器结构。另外,骨、软骨、肌肉、脂肪组织,甚至涎腺都可出现。畸胎瘤具有三个胚层的结构,除了上述之外,尚可有脑、神经、肺、胃肠道及呼吸组织。寄生胎含有器官和肢体形成,如出现头或眼。

知识点9:舌甲状腺的临床特点

舌甲状腺是甲状腺原基发生于盲孔区并从这里下降至颈部,下降失败或残留的基质增生则形成可见肿物。尸检发现约10%的个体舌包含甲状腺组织巢。当甲状腺组织在舌上形成肿物时,则称为舌甲状腺迷芽瘤或异位舌甲状腺。临床表现为舌基底内球形软或硬的肿物,常发生于盲孔和会厌之间,可造成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出血。发病年龄在1-20岁和41-60岁。

知识点10:舌甲状腺的病理改变

甲状腺的任何疾病,包括炎症、增生及肿瘤,均可发于异位甲状腺组织中。

知识点11:舌甲状腺的处理和预后

舌甲状腺与甲状腺疾病相似,具有大体可见舌甲状腺的患者约为70%,伴有正常甲状腺的缺如,所以手术切除异位甲状腺将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进一步药物治疗,按甲状腺疾病处理。

知识点12:炎症性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特点

炎症性乳头状增生多发于腭部,或偶见于舌侧下颌牙龈的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疾病,多与成年人义齿不适、缺损齿缘及尖锐牙尖有关;夜间戴义齿睡眠和/或口腔卫生差的患者,其发病率增高至10倍。

知识点13:炎症性乳头状增生的病理改变

外生性黏膜上皮增生,或呈现假上皮瘤样增生和黏膜下纤维增生和不同程度上的炎性细胞浸润。不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炎症可能导致上皮钉突的不规则增生,甚至内陷于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当中。

知识点14:炎症性乳头状增生的预后

炎症性乳头状增生不属于癌前病变,去除刺激因素一般可以使病变消退。治疗采用完整切除。

知识点15:黏液囊肿的临床特点

黏液囊肿可以分为黏液外渗型核黏液潴留型囊肿。前者为分泌导管破裂,黏液渗出至结缔组织中引起,常见于儿童及年轻人,最为常见的部位是下唇黏膜,其他也见于颊黏膜、口底及舌腹部。表现为圆顶形,波动性蓝色无蒂的损害,体积可大可小。潴留型囊肿因远端导管堵塞,导管扩张引起,易发生于老年人,最常见于口底,颊黏膜或上唇。

知识点16:黏液囊肿的病理改变

外渗型黏液囊肿为肉芽组织围绕1个或多个含黏液的腔隙;而潴留型黏液囊肿则是充满黏液的囊腔,内衬柱状、立方状或扁平上皮,有的可有乳头状突起。

知识点17:正中菱形舌炎的临床特点

正中菱形舌炎发生于舌背黏膜中线附近,即舌前2/3与后1/3交界处及舌盲孔处,片状无乳头的萎缩区。病因为口腔慢性念珠菌感染。

知识点18:正中菱形舌炎的病理改变

上皮无乳头状增生,呈现银屑病样的黏膜炎、海绵状脓疱及念珠菌菌丝。念珠菌菌丝多散在,多切片才能够发现。

 

口腔肿瘤和瘤样病变

知识点1: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乳头状瘤为上皮来源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常见部位是硬软腭后部——腭垂(34%)、舌背及舌侧缘(24%)、牙龈(12%)、下唇(12%)和颊黏膜(6%)。

知识点2:乳头状瘤的病理改变

乳头状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①局限性、外生性肿物,呈疣状或乳头状;②表面呈现白色或淡红色,质地较硬;③较小,直径通常在1cm左右

镜下改变

①乳头中央的间质结缔组织纤细而富有毛细血管,可伴有多级分支;②表面被覆的鳞状上皮增生较厚,棘层增生,基底层细胞可见核分裂象,但上皮没有明显异型性;③表层一般可见过度角化;④固有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知识点3: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

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①疣状黄瘤;②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

知识点4: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特点

乳头状增生多发生于配戴不良修复义齿和口腔卫生差的患者。最为常见的部位腭穹隆部。为多发、柔软。无蒂的红色乳头状突起,直径为2-4cm,排列较紧密,呈卵石样外观。

知识点5:乳头状增生的镜下病理改变

乳头中心为结缔组织,内含血管和较多炎症细胞浸润。表面覆盖鳞状上皮,为不全角化或正角化,上皮向下增生。

知识点6:乳头状增生的鉴别诊断

乳头状增生应与尼古丁口炎相鉴别。

知识点7:纤维性牙龈瘤的临床特点

纤维性牙龈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10-40岁较为多见。多发生于前牙区的牙龈边缘。

知识点8:纤维性牙龈瘤的病理改变

纤维性牙龈瘤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含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稍韧,颜色正常或苍白;如有炎症或血管丰富,则色泽较红

镜下改变

①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及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②伴有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呈现灶状分布;③可伴有钙化或骨化

知识点9:纤维性牙龈瘤的鉴别诊断

纤维性牙龈瘤的鉴别诊断:①骨化性纤维瘤;②骨纤维性结构不良。

知识点10:巨细胞性牙龈瘤(外周性巨细胞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

巨细胞性牙龈瘤较为少见,以30-40岁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发病部位以前牙区多见,上颌较下颌为多,位于牙龈或牙槽黏膜。

知识点11:巨细胞性牙龈瘤(外周性巨细胞性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巨细胞性牙龈瘤(外周性巨细胞性肉芽肿)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含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柔软,紫红色,表面光滑,可出现溃疡

镜下改变

①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呈现灶性聚集,大小、形态不一;②间质富含血管及单核间质细胞,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有炎症细胞浸润;③巨细胞灶之间具有纤维间隔,病变区与覆盖的鳞状上皮之间也有纤维组织分隔;④病变内偶见少许的骨小梁或骨样组织

知识点12:巨细胞性牙龈瘤(外周性巨细胞性肉芽肿)的鉴别诊断

巨细胞性牙龈瘤(外周性巨细胞性肉芽肿)应与中心性巨细胞性肉芽肿相鉴别。

知识点13:先天性牙龈瘤的临床特点

先天性牙龈瘤患者女性多见,见于新生儿,发生率极低。发生于上下颌的牙龈部,以上颌切牙区多见,直径从几毫米至数厘米。切除后通常不复发。

知识点14:先天性牙龈瘤的病理改变

瘤细胞呈现片块状,紧密排列。细胞体积大,胞膜明显,胞质丰富,含嗜酸性颗粒,核呈现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不见核分裂象。间质少,但血管丰富。有的可见牙板上皮剩余。被覆上皮平坦,无假上皮瘤样增生。

知识点15:先天性牙龈瘤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牙龈瘤应与颗粒细胞瘤相鉴别。

知识点16: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

⑴唇癌:①下唇多发,多位于唇红缘,50-70岁男性好发;②表现为唇部硬结或溃疡;③在所有口腔鳞状细胞癌(鳞癌)当中预后最好。

⑵舌癌:①多发生于舌前2/3的侧缘和舌腹面,25%发生于舌后1/3;②溃疡型比较多见,其次为外生型,有时白斑为唯一表现;③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区域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

⑶牙龈癌:①下牙龈比上牙龈多发,主要表现为外生型肿物或溃疡;②易侵犯颌骨,转移常发生于颌下淋巴结。

⑷口底癌:①通常位于口底前部近中线处,位于舌系带的一侧或两侧,可扩展到舌;②表现为硬结或溃疡,易按时淋巴结转移。

⑸颊癌:①主要位于颊黏膜后部,通常延伸至上、下前庭沟;②表现为硬结或溃疡,多发生于白斑、红斑的基础上。

⑹腭癌:①较少见,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②表现为红、白斑,或溃疡、乳头状病变,可侵犯至上颌窦、鼻腔、筛窦等;③软腭较硬腭恶性程度高,转移早。

知识点17:鳞状细胞癌的病理改变

⑴一级(高分化):基底细胞核具备细胞间桥的鳞状细胞数量不等,角化明显,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象及多核细胞极少,胞核和细胞多形性不明显。

⑵二级(中度分化):角化较少,细胞核胞核多形性较为明显,核分裂象较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间桥不显著。

⑶三级(低度分化):角化少见,几乎不见细胞间桥,核分裂象常见且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和胞核多形性明显,多核细胞常见。

知识点18: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①角化棘皮瘤;②疣状癌;③坏死性涎腺化生;④假上皮瘤样增生。

知识点19: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一般好发于11-40岁年龄段,通常可以累及口腔任何部位,发生于软腭-腭垂(悬雍垂)复合体和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色或红色疣状、指突状或菜花状肿物。大约50%的病例可检测到HPV抗原的存在;部分病例可能为机械性刺激结果。

知识点20: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病理改变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病理特征是上皮呈指状突起,被覆鳞状上皮可表现为明显的过度角化,角化不全或无角化。上皮可增厚,但上钉皮突不呈球状。约45%的病例棘层上部可见HPV感染空泡化细胞。

知识点2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的处理和预后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患者通常无复发,无恶变潜能。完全切除或激光、冷冻技术切除。

知识点22:疣状癌的临床特点

疣状癌是一种少见的鳞状细胞癌亚型,低度恶性,极少转移,表现诶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的高分化肿瘤,一般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75%发生于口腔,主要发生于口腔黏膜,其次为牙龈;也可见于喉、鼻腔、食管、阴茎、肛肠、会阴、阴道、宫颈和皮肤。临床上通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可有溃疡疼痛,局部浸润,但不发生转移。

知识点23:疣状癌的病理改变

疣状癌的病理改变见表

项目

病理改变

肉眼改变

境界清楚、结节状、隆起的肿物,表面呈鹅卵石样、乳头状、疣状或平滑。白色或红色。出血或溃疡少见

镜下改变

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缺乏鳞癌细胞的恶性特征。若细胞学上显示为癌的特征,则通常不诊断疣状癌。组织学显示分化较好的鳞状上皮形成过度角化的外生性表面乳头和宽大、粗钝、向下推进的上皮钉突增生,增生的上皮钉突超过邻近鳞状上皮黏膜水平,细胞缺乏异型性,固有层内常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大约1/5病例全部取材,可发现鳞状细胞癌病灶,称为杂合性肿瘤,诊断为疣状-鳞状细胞癌或疣状癌伴鳞癌灶存在

知识点24:疣状癌的处理和预后

采用手术切除为最好的疗法,可以达80%-90%的5年无病生存率,多数患者预后好。①单纯放疗、化疗加外科切除联合应用于不宜手术切除的或晚期广泛累及的病例的姑息治疗;②可用于评估预后意义的分子或其他标志物尚无;③伴有鳞状细胞癌的病例易于局部复发或转移。

知识点25:NUT中线癌的临床特点

NUT中线癌是一种组织起源不明的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是新认识的一种罕见的具有特殊分子遗传学特征[t(15;19)(q14;q13.1)]的癌。大约占上口咽消化道未分化癌的18%,一般好发于30岁以上,7%的年龄低于40岁。大部分发生于膈肌以上的中线器官,如鼻咽、鼻窦、会厌、气管、胸腔、纵隔,也有发生于骨、膀胱、腹膜后、胰腺及涎腺的报道。NUT中线癌以侵袭性强为主要特点,多数患者就诊时就已经发生肿瘤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是淋巴结、骨、肺、胸膜、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生长在纵隔内的巨大肿瘤常常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及胸腔积液。

知识点26:NUT中线癌的病理改变

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成片排列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细胞构成,呈编织状、条索状或片状排列,可见岛状角化,少数病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排列,由纤维间质分隔。肿瘤内常见大片凝固性坏死,间质淋巴细胞灶状浸润,类似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结构。瘤细胞的黏附性较差,核质比较高,细胞核大小相对较一致,但核型不规则,异型明显,突出的核仁。瘤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鳞状上皮分化,中央可有角化物形成,有时会出现类似胸腺小体的结构。免疫组化显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