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赵州桥修缮大揭秘:历经1400年的古桥,已经消失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叙利亚旧貌 50年代赵州桥修缮大揭秘:历经1400年的古桥,已经消失了

50年代赵州桥修缮大揭秘:历经1400年的古桥,已经消失了

2023-08-24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图:左,安济桥东面损坏处里券;

右,安济桥北端两小券西面。梁思成等人1933年拍摄。

在对赵州桥进行修缮时文化部的考察组曾经就建议到应该尽可能保存古桥的旧貌!

在1952年11月时,中央文化部曾组织专业的考察组,赶赴赵县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勘查结果显示为,“现在桥多残破,……如果不急速修葺,一旦桥券全部崩毁,则损失必更大”。

文化部的考察组给出的修葺方针是:“应该极力保持赵州桥桥的旧观为主旨。只有风化残毁非常严重的石块才须更换新的石料,古桥东侧的大券和小券倒塌的三道单券应该扶起栽按原式加铁榫重新修砌,而只对残破的券石更换新的石料。大小券石中那些残毁约三分之一的才进行新石的更换,那些略有残毁石料应先用水泥进行镶补,那些稍有残缺的石料应该保持原状不动。桥体的东侧开裂欲坠之大小券石二道,须重新安砌,俱按原式用铁活。大小券石既是用二十八道单券组成,则在券背上必须加固,使成一整体。最有效最易施工,最不伤大券石的方法即是在券前上‘伏石’的地方改做铜骨水泥的伏券,不过要多加几道伸缩缝(如果动工时发现大券石尚坚致时,也可有数段用伏石加铁榫做,不过以少凿大券石为是),原有伏石仅保露出桥面部分,桥面上亦用钢骨水泥路面,上铺石板保持原状,仅将凸出部分落平。凡水泥内均酌用避水粉,以便防潮防水。最要小心的就是券底皮石缝仍然要露出二十八道券来。不能让水泥灰浆将券石底皮沾污。单券间的灰缝要勾进很深才好。

这个方案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要点为:

1、这样修缮赵州桥后在古桥外观上,能够尽可能的保存古桥的旧貌。

2、在结构上,考察组主张在核心的券石重砌工作中,仍采用原桥的旧技术,是为了弥补原桥设计上的缺陷。

图:安济桥的旧技术之一:拱石之间以“腰铁”相连。

但最终,桥的建造工艺和外貌都被改变了

因为文化部提供的这个方案并没有被河北省公路局采纳。最终的整修方案被施工为:

1、采用新的压力灌浆工艺,改变了原桥的建造工艺。在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后,在实际上使拱券的干摆砌筑方式改为水泥砂浆砌筑,极大地加强了拱券的整体性,但也改变了原建造工艺,同时水泥砂浆对石材具有腐蚀性,桥底常年出现泛碱现象。

图:整修前的安济桥。以腰铁连结石块是赵州桥的旧技术,50年代的整修,除拱圈外侧显露处(即图中黑点组成的两行弧形)仍用腰铁以贴合原貌外,其余部分一律不再使用。

2、桥的历史旧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焕然一新”。据参与此次整修的郭瑞恒披露,绝大部分旧石料被废弃,约87%的修缮石料是新购的。“这次修缮范围,除了西侧23圈主拱和4.0公尺小拱两端的一部分墩壁面外,全部拆除重砌。重砌式样以恢复隋代原状为原则。河底打捞积石大部分能加以改制使用、桥上拆下石料,则因年久风化疏松,不堪再用。460多方修缮石料中,新购约400方,利用旧料约60方。桥体的栏杆、栏板部分亦全部以新石料重制。

图: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的隋代石栏板,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所见到的赵州桥上的栏板和栏柱,没有使用发掘出土的原栏板,而是全部新制——这与当时修补缺损石构件的技术条件限制有关。

梁思成对赵州桥的“焕然一新”深感遗憾以“压力灌浆”工艺,取代古桥原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拆除主拱和小拱,以原工艺重新修砌,在当时是不现实的,经费方面不能允许。石缝之间,全部用水泥灌满,使桥身成为一整体。但桥体修葺时的全面翻新,却令梁思成相当痛心。1963年,梁公开撰文,相当克制地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梁文中的“遗憾”“美中不足”,已是相当大胆的表态):“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捐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图:50年代安济桥整修工程施工现场。

梁思成解释了赵州桥为何不应该全面翻新:“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嵯,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也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外表的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既然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需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钉’,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旧石材会被弃置不用,以致千年古桥修复后“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进而令梁思成深感遗憾呢?

据曾参与1954年6月的“安济桥大修工程技术研究扩大会议”的孔庆普披露:当时确实有与会者主张“修旧如旧”,如桥面的旧石板,虽饱经风雨高低不平,仍应该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安济桥难得一次大修机会,从长远考虑,可换可不换的旧石件尽量更换。……最后确定的大修工程设计,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1000多年的桥面石板被废弃。”

赵州桥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初中历史教科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一千四百年前的石拱桥”带给了几代国人莫大的荣耀感,梁思成当年深深的遗憾,则已被遗忘。

图:今天的赵州桥。内部建造工艺和外貌,均已非那座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古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