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强调"取法乎上"就是给学书者灌迷魂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片面强调"取法乎上"就是给学书者灌迷魂汤

片面强调"取法乎上"就是给学书者灌迷魂汤

2023-09-03 1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片面强调"取法乎上"就是给学书者灌迷魂汤 | 观点

作者✎圃叟 编辑✎黑土

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授权发布

主编微信shufagongke1 QQ844518183

书法是讲究师传的,目前书法界流行一种说法,学习书法就要“取法乎上”,要找一个好老师、好字帖,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宣扬“取法乎上”者对所谓“取法乎上”的结果是早就有预期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此说来,即使学书者找到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字帖,中国书法也必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三代以后,统统都是下下了,世人要想看中国书法只能钻到下水道里去找了。

然而中国书法传承了不止三代,甚至远远不止三十代,如今中国书法并未都钻到下水道里去,可见当前极力宣扬学习书法应当甚至极须“取法乎上”的理论是不靠谱的。

田蕴章楷书书法作品

田蕴章被当前许多人捧为“书法教育家”,我们先来看看田蕴章自己对“取法乎上”究竟是怎么说的:

“近十几年来,有一批书法爱好者因为学了我写的字而在一些大型书展中入选乃至获奖,如今早已是全国或省市级书协会员,或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他们的书法水平却长期地停留下来。这便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仅得其次的结果。不用说,学习欧阳询书法,是取法乎上的,我学了他半个世纪,至今不敢说已得其中,但毕竟有所得。我从未感到学写欧阳询出现过任何的不便,我每临便有所得,截至目前可以这样说,我不似欧阳之处便是不佳之处。所以有人骂我是书奴,也就不为无因了。也确实,面对古贤我从不敢妄言,因为实在是欧阳询书法与我写的字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定要我谈一点学书体会,我就告诉网友:我在学习欧阳询书法的同时,还学习了许多前贤的墨迹,其中对行草书和对其他临欧名家的学习才使我从碑刻的刀痕中逐渐解脱出来。我希望朋友们不要学我的字,我也同时希望网友们学我走过的路。我从未想过再现欧阳询,当然更未想有人再现田蕴章。”

让我把田蕴章上面的话概括一下:

1.田蕴章学习欧阳询是取法乎上,田蕴章仅得其中。

2.学书者跟着仅得其中的田蕴章学习,只能仅得其下。

展开全文

田蕴章被当前许多人捧为“书法教育家”,我们先来看看田蕴章自己对“取法乎上”究竟是怎么说的:

“近十几年来,有一批书法爱好者因为学了我写的字而在一些大型书展中入选乃至获奖,如今早已是全国或省市级书协会员,或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他们的书法水平却长期地停留下来。这便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仅得其次的结果。不用说,学习欧阳询书法,是取法乎上的,我学了他半个世纪,至今不敢说已得其中,但毕竟有所得。我从未感到学写欧阳询出现过任何的不便,我每临便有所得,截至目前可以这样说,我不似欧阳之处便是不佳之处。所以有人骂我是书奴,也就不为无因了。也确实,面对古贤我从不敢妄言,因为实在是欧阳询书法与我写的字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一定要我谈一点学书体会,我就告诉网友:我在学习欧阳询书法的同时,还学习了许多前贤的墨迹,其中对行草书和对其他临欧名家的学习才使我从碑刻的刀痕中逐渐解脱出来。我希望朋友们不要学我的字,我也同时希望网友们学我走过的路。我从未想过再现欧阳询,当然更未想有人再现田蕴章。”

让我把田蕴章上面的话概括一下:

1.田蕴章学习欧阳询是取法乎上,田蕴章仅得其中。

2.学书者跟着仅得其中的田蕴章学习,只能仅得其下。

田蕴章行草书法作品

若一个“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书法老师,不厌其烦地大量传播自己书法教学的视频,大量出版自己书写的字帖,使无数的学书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把无数学田者都塞到下水道里去了,这个书法老师还能称为合格的“书法教育家”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见贤思齐,善莫大焉。对学书者来说,“取法乎上”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让我们先查查“取法乎上”的出处。百度百科,有如下叙述:

(1)出处:

1、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2、《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3、孔子教育学生的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4、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2)分析:

由于自古流传下来的有众多版本,所以具体出处不易考证。如果单从学习求知的角度来分析,“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这句话说尽了学习之道,也就是说读书学习不能“死”学,如果生搬硬套的话,最多得其形而未得其神,那么即使你读了一部好书,又怎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呢,就更谈不上把学来的知识灵活应用变成自己的东西了。有句古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习要辨证地去学,同时更要学会创新,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求知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句古语对学子的启示在于,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圃叟评点:

请注意上面这两句话:1,学习要辨证地去学,同时更要学会创新,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前进,2,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圃叟再把上面的话概括一下:学习古贤,仅仅强调“取法乎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放宽视野,学会创新,才能达到甚至超过古贤的高度,社会(包括书法)才能发展和进步。

而目前书法界一些好为人师者,包括二田在内,只强调学生要一毫米不差地去临摹自己的字帖或少数几种名家碑帖,临摹中不准其弟子越雷池一步,不支持甚至反对学书者在学习阶段的主观创新意识,同时一面鼓吹“高手在民间”,一面又以学习取法“砖头瓦块”上的民间书法是“取法乎下”而加以贬斥。其后果只能是“学其上者,得其中,学其中者,得其下”,如此传承下去,必然是其弟子一代不如一代,若全中国的学书者都走上这条狭路,中国书法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传统就失传了,中国书法也就必然走向没落了。

既然圃叟以为片面强调“取法乎上”是灌给学书者放弃个性和创新,放弃浏览涉猎诸体百家的念头的迷魂汤,那么除此以外,究竟什么才是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呢?

圃叟答曰:“取法乎广”。

书圣王羲之有一段著名的书论: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在王羲之时代,卫夫人的书名堪称“乎上”了,然而王羲之并没有局限于仅仅是“取法乎上”地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而是学遍南北古今,“取法乎广”,遂成一代书圣。

可见只有“取法乎广”才可得其上,才是继承发扬书法传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若仅仅局限于“取法乎上”,徒费年月耳。

书圣王羲之有一段著名的书论: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在王羲之时代,卫夫人的书名堪称“乎上”了,然而王羲之并没有局限于仅仅是“取法乎上”地跟着卫夫人学习书法,而是学遍南北古今,“取法乎广”,遂成一代书圣。

可见只有“取法乎广”才可得其上,才是继承发扬书法传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若仅仅局限于“取法乎上”,徒费年月耳。

《书谱》局部

某些人为了证明“取法乎上”是中国书法的“正统理论”,竟说“取法乎上”是孙过庭倡导过的,但圃叟几次通读《书谱》,却始终也没从《书谱》里找到”取法乎上“这4个字。圃叟希望有识之士能指出孙过庭倡导”取法乎上“的具体出处。

倘若当今世上没有一个人能指出孙过庭倡导过”取法乎上“的确实证据,圃叟只能说:某些人借孙过庭之名鼓吹极端化的”取法乎上“是别有用心地制造谎言,至少也是稀里糊涂人云亦云地传播谎言。

谎言可以蒙蔽世人一时,却不可能蒙蔽世人一世,谎言流传的再广,也永远不可能摇身变成传世的真理。

汉字“上”的释义并非仅仅是“上等的、高级的”,其另一释义是“时间次序在前的、靠近源头的”,从这一释义解释“取法乎上”,而不是把“取法乎上”局限于仅仅学习一种或少数“上等、高级”者,才是学习书法的真谛。

黄庭坚论述《淳化阁帖》有云:

”帖中有张芝书状二十许行,索靖急就章数行,清绝瘦劲,虽王氏父子当敛手者也。予观此论,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天下元无第一人,信矣。今之学书者知有二王,而不求二王之上,亦未为善学二王者也。“

有个住在山东泰安,却钻进香港某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了个副主席,网名隐逸者石右,真名叫石光华的,有如下之语:

“取法乎上经典是永恒的。取法乎下民间书法是一时的。”

把取法于民间书法贬斥为“取法乎下”,嗤之以鼻,是石光华之类好为人师者对学书者的误导。

《爨宝子》局部

在中国书法的传世经典中,许多本来就是民间书法,例如《爨宝子》、《瘗鹤铭》、《泰山金刚经》、《龙门二十品》、《怀素自叙帖》等。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四大书体之一的隶书,其最初完完全全是民间创造出来的,取法来自民间“乎下”的隶书,照样可以造就能够登堂入室的经典。

把民间书法贬斥为“下”,使其远离学书者的视线,而把自己一味模仿毫无创意的呆书标榜为“乎上”,日日沉沦其中描画不已,这就是石光华一类好为人师者灌给学书者的迷魂汤。

中国书法的取法之对象包罗万象,并非仅仅是只瞅着寥寥几篇庙堂经典的“取法乎上”。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a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人家仓颉取法的是鸟兽蹄迒,而鸟兽蹄迒在人之下。

草圣张旭自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担夫、公孙氏地位不在张旭之上,至于公主地位是不是处于张旭之上,这个局外人也不好乱说。

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夏云奇峰、飞鸟惊蛇、壁坼之路、屋漏之痕,皆身边之物,并非统统都在人的头顶之上。

可见道法自然、无所不取才是学习书法的正确取法之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