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注音方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反切注音法什么时候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代的注音方法

2024-06-05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节课讲了中国最早的声母表,这一讲我们来讲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因为汉字是意音文字,而不是纯音素符号,所以它在表音这方面一直就显得比较笨拙。早期中国人用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后来又改用反切法。在没有明了语音会随时代而变化的时候,还采取了乱改字音的叶音法。下面就来逐一做一下具体介绍。

一、读若法

读若:在我们古注里面又写着读如、读似、音若、音如,主要是用读音相似的字来给被注字注音。《说文》里就有很多。

逝,往也。从辵,折声。读若誓。时制切。

读若誓,读得像誓言的誓一样,下面还有一个反切的制切。这个反切不是许慎那个时候的反切,这是唐代的反切加上去的。

在许慎那个时代,还没有用反切方法来注音,所以这里面注音就是用的读若什么什么。

《说文》说喦:多言也。从品相连。《春秋传》曰:“次于嵒北。”读与聶同,尼軏切。

嵒这个字读什么?许多人不认识。许慎给它注音说,读作聂,就像聂耳的聂一样。

还有很多例子,像沖读若动,娓读若媚,釆读若辨,就这个字看着像釆,实际上不是采,它要读的像辨别的辨这个音一样。像后汉书,还有我们后代有的时候也采用了读若法。

《汉书·服虔传》嬗,音如蝉。那么它要读得像蝉一样。

读若,我们看它都是找一个语音比较接近的字,但是到底有多接近,是说它声音完全相等,还是说它声母比较接近,韵母稍微有点差别,还是说它韵母相同,声母稍微有点差别,还是说它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是声调有点差别,这个我们也不知道,所以它这种注音方法就没有一定的规则。

那么被注的字音,我们现在也很难去准确地读它,尤其是声调,所以读若法,它作为早期的一个方法,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待改进。

二、譬况法

譬况法就是打比方,主要描写字音的发音状况。比如:

《礼记·中庸》其治国如示诸掌乎?

这里的示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呢?郑玄注:示,读“寘之河之干”之“寘”。它要读得像诗经里面这个寘之河之干,那就是应该其治国如寘诸掌乎,是这样读才对,而不应该读这个示。

《淮南子》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这个旄和缪,用我们现在的语音去比较的话,它两个韵是有差别的。在有差别的时候怎样用这个字去注它呢?发音应该用急气言这种方法一发,就把绸缪的缪就读着旄了。

但是这个急气言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现代人其实也是有争议的。什么叫急气言?什么叫缓气言?这种注音方法,其实让后人很难准确地去解读它。

就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所说的。

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古语和今语差别很大,中间的轻重清浊很多都已经不能知晓了。再加上古人用一些外言内言急言徐言,更让人疑窦丛生,不知道这个发音到底应该怎么发?所以譬况法也只是用大概的一个打比方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指导,来帮助我们这个字大概读什么?但是准确的还是有待后来比较改进的方法。

三、直音法

知音法,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献始行于汉代。准确的来说,它应该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被注字注音。

《汉书·高帝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孟康注:单音善,父音甫。

颜师古他的注引了孟康说单音善,就这个字要读成善。父音甫,这里的父不应读父,应该读甫,那我们就看到音某后面的字,它的音去读音这个字前面的字,要把它读的和后面的字语音相同。

在《大学章句》里面说大旧音泰,今读如字,就是说按照以前的注音,这个大字不应该读作大,而应该读作泰。现在我们都把它读成大了,所以要读如字,像平常一样来读它。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君子偕老,偕音皆,要把它读的像皆一样。

那么直音法相比读若法和譬况法来说,一般能告诉我们一个准确的信息。一个字能准确的读作什么,但是它也有先天的不足。我们汉语有很多字,其实你要找一个同音字是很难的。比如说死亡的死,要找一个死的同音字,估计想半天也想不到。这是因为可能文化里面对死比较忌讳,所以斯寺都有同音字,死就没有同音字。

有的时候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像一二三四的一,要找一个同音字的话,我们的古人找鸟字旁加这个乙,就是我们现代燕子的意思:一,鳦也。这个字鳦用它来注音一二三四的一。我们看这个字比一二三四的一复杂多了,估计这个一不用注音,很多人都知道它读一,但后面的字不注音,很多人还不认识,用它来注音来读一二三四这就比较麻烦了,这就更难认读。所以清代陈礼在《切韵考》里面说。

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

则其法穷,就是没有同音的字。那这种直音法就会遇到困难,即使有这个同音字,但是这个同音字又特别地难认,特别地偏僻生僻。直音法还是会遇到困难,所以这种注音方法也有待改进。

古人从注音实践里面慢慢地就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这个注音方法就是反切法。

四、反切法

反切法大概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现在一般认为是产生于东汉末年。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没有用反切法,因为在许慎时代,反切法还没有产生。

那么反切法怎么样给汉字来注音呢?它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合给一个汉字注音,那么被注音的这个字,它叫做被切字。用来注音的第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用来注音的第二个字叫反切下字。

为什么叫上字和下字呢?我们看一下古人的书籍排版就知道了。我们看《广韵》,古人的排版是从右到左,书写从上到下,所以我们看这个东字,要给东字注音:东 德红切。德排在红的上面,红排在德的下面。所以德是反切上字,红就是反切下字。它们两个拼合之后,就是东的音。

那么它们两个怎么拼和呢?我们古人对它有一个总结。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古人所说的这个韵是包含声调在里面的。实际上就是黄侃先生说的八个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它们两个一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都,当孤切。

像《广韵》的这个都怎么读呢?我们古人没有现在的拼音方案。注音是当孤切。那当孤怎么拼出来都呢?当的声母是D,孤的韵是U,把D和U拼在一起,读的快点连到一起就是DU,就把这个都给拼出来了。

东也是这样。德红切,德红德红,东。就这样拼出来东的音了。乍一看这个东好像没问题啊。但是我们仔细拼拼,这个东字,德红切也不是现代汉语这个音。它是什么音呢?我们拼一拼东,德红德红,读dóng,它明显是读了第二声去了。

我们有些方言里面基本上还这样说,用河南话来说的话,它这个东的发音就是和《广韵》的反切是一样的。东在《广韵》里面拼的时候,用我们现代音拼,它就是读第二声。

但是《广韵》时代分不分第一声第二声呢?不分,它就是一个平分声。这个声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分出了第一声第二声,我们现代才有第一声第二声。

五、叶(xié)音法

我们古人还有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简单说一下,它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应该否定的错误注音方法,这种注音方法叫叶音法。什么叫叶音法?这个谐是协调谐和,就是语音要差不多相似。它怎么叶呢?我们来看一下。《诗经》《十三经注疏》《国风·关雎》这里面说: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注音:乐音洛,又音岳。他说:乐音洛,又音岳,那就是可以读luò,就是钟鼓luo之,也可以读yuè,钟鼓yuè之。

那还有人认为应该读什么呢?协韵宜五教反。五教读yào,为什么读yào?那就是为了押韵,为了和别的押韵。但是这个yào,在我们古诗里面或者从古音系统来说,乐没有这个音。

《诗集传》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朱熹给注音叶於良反,如果叶音的话它应该读作於良。於良怎么读?那就是羊。为什么要把它叶成羊呢?那就是因为上面有个桑,这样桑的韵是ang,英的韵本来是ing,但是这样ing和ang不押韵,它就把它谐音把它读成ang,但实际上这是违反语言规律的,这是人的主观上强加的字音,没有任何的语音根据,所以叶音法是一种错误的应该否定的注音方法。

在这节课里面,我们看到东,德红切拼出来的音,和我们普通话的音并不相同。我们也稍微说了一下它的原因。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古代这个语音,到现在语音它变化时候有什么规律?请看下一讲中古音到近代音的声调变化。

《峄山碑》小篆习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